大明,京师。
解缙、杨士奇联袂至武英殿,朱允炆见两人冻得不轻,指了指一旁的火炉:“凳子给你们备好了,坐下说吧。”
两人行礼谢恩,坐在火炉旁,伸出冰冷的手烤着。
解缙搓了搓手,对朱允炆说:“皇上,刑部主审福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史司、行都指挥史司一干官员已有数日,牵涉人员已基本核实,与安全局所掌握名册出入不大,只有五名官员是清白的,刑部将在主审之后,奏请定夺。”
朱允炆端起一杯茶,吹了吹:“安全局仓促行事,事急从权,难免有几个冤枉的。既是查清,就早点释放,官升一级,发回福建任职,无需等待主审结果。”
杨士奇与解缙对视了一点,微微点头。
福建布政使王仲和叛乱波及的官员数量可比周王朱橚在开封府波及的数量多多了,朱橚虽然是藩王,手也伸入过都指挥史司,但毕竟是藩王,没办法和人称兄道弟,也不敢公然跑军营里视察,就是连与地方官的联系都是抹黑的,哪里有王仲和做事方便,想去哪里去哪里,想管哪里管哪里。
当年开封府官场塌陷只局限于开封府辖区内,其他府波及不大。可现在的福建直接就是成片成块的塌陷,覆盖了整个三司衙署,就连一些商人也参与其中,其问题之严重,可谓是建文朝罕有。
一次倒下去如此众多的官员,如何补缺成为了一个巨大问题,从京师中直接抽调数以百计的官员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西疆省带去了一批干吏与监生,京师之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多的官员来补缺,监生人才不少,但不适合直接充任高官,眼下有几个清白的官员,还是早点送回福建做点事才好,否则郁新在福建只靠着安全局、残破的府县衙署,如何实现治理,如何尽早让福建从创伤中恢复过来?
解缙犹豫了下,开口道:“皇上,刑部审讯迟迟没有结果,主要是王仲和还在安全局手中,作为此案主谋,是否应将其提至刑部审问……”
刑部不敢直接定案,就是因为审查的主要官员是行都指挥史郭青、都指挥史齐东、同知曹瑾等官员,这些人说是主谋吧,也算是,但核心人物毕竟是王仲和,只采用这几个人口供,多少有点不合适。
至于王仲和的口供,都是安全局直接送至刑部的,人可没送到。
朱允炆从一旁拿出一个卷轴,平静地说:“安全局在调查结束之后,会将王仲和送至刑部的,在这之前,就不需要再问了,这个人很可能关系着阴兵势力与古今线索,不查出来,朕不安心啊。”
杨士奇点了点头,郁新能将王仲和交给安全局,就说明了事态可能超出了内阁的预料。古今与阴兵是否与王仲和存在关系,必须调查清楚。
“福建如何恢复,你们可有看法?”
朱允炆询问。
杨士奇收回了烤温暖的手,肃然说:“皇上,就郁巡抚、安全局与福建地方府县发来的文书看,福建的问题主要是在官场与苛政上,民间虽承压多年,受害颇多,然未伤至根本与大局。要想快速恢复福建生气,应选派有影响、有才干的官员进入福建,担任布政使,辅助郁巡抚施政。”
解缙赞同:“福建布政使的人选,还需早点确定的好。”
朱允炆展开山海舆图,抬头看向两人:“你们认为谁担任福建布政使为佳?”
解缙推举道:“臣以为郭资可担此任。”
朱允炆知晓郭资,此人洪武十四年入国子监,洪武十八年中进士,初任户部试主事。因其眼里容不得沙子,不容奸贪之辈,声誉极好,后被郁新推荐,朱元璋提拔郭资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后为北平布政司左参议。
北平布政使张昺之所以取得瞩目成就,其中不乏郭资的贡献。此人有才干是真的,听说一手算盘更是出神入化,算数之能连国子监结业监生都不是其对手,钱谷筹算端是厉害。
然而在朱允炆看来,郭资是一个干臣,过于老实,缺乏开拓意志,在谋略与大局观上有些不足。一句话,郭资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但不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你可有推荐人选?”
杨士奇明白,解缙的推举之人并不合朱允炆心意,只好提出:“臣举荐赵羾(gong)。”
朱允炆权衡着。
赵羾并不出名,在建文朝里也没什么存在感。甚至于建文四年之前,赵羾都没有担任官职,说到底是这个人太孝顺了,因老爹去世,直接丁忧了四年,比其他人还多休了一年。
此人同样是洪武朝的官员,洪武二十三年,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展露出不凡的军事能力,将大明要塞之地铭记于心,随手便可成图。洪武二十八年,擢兵部武库司员外郎,慎密小心,做事滴水不漏。而在洪武三十一年,赵羾更进一步,升任浙江右参政,不仅安民有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还极有谋略,曾为打击倭寇立下功劳。M.
在朱允炆登基之前,赵羾因父亲去世而丁忧离任,直至建文四年才启复。
朱允炆认为赵羾在整体能力上虽弱于郭资,但在谋略、胆量与见识上,却比郭资更强。而福建那一块地,更需要赵羾这种人才。
“调赵羾入福建,担任福建布政使。另命周志新担任福建按察使。”
朱允炆敲定了人选。
周志新敢于弹劾一切他认为可以弹劾的官员,冷面寒铁,民间声望颇高,让他充任福建按察使,旨在肃清冤案,安抚民心。
解缙、杨士奇起身答应。
朱允炆招手,示意解缙、杨士奇上前,然后点了点舆图:“朕以为,福建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生机,太平港、泉州港至关重要,应提醒郁新与赵羾,整顿港口,做好远航贸易,同时借助海道,为建宁府、邵武府等地物资转运提供便利与支持。”
解缙、杨士奇深以为然,各自献策。
在皇宫西侧的安全局总部里,刘长阁看着已不**样的王仲和,用带血的鞭子抬起王仲和低垂的下巴,冰冷地问:“你说是福建安全局千户孙正成泄密,让你知晓了怪道人荆观为郭栾所杀的消息,可你有没有想过,连孙正成都不知晓这件事!说吧,你到底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
王仲和被打得奄奄一息,脸颊微微颤抖:“我已经说了,你们再怎么问也是一样。刘长阁,是男人就给我个痛快!”
刘长阁退后一步,抬手挥动了下,一名安全局军士拿起满是酒精的瓶子,直接从王仲和头顶浇了下去,酒精流入伤口,剧烈的疼痛让王仲和瞬间变得狰狞起来,痛苦地挣扎,晃动得铁链子哗啦啦响。
许久之后,只剩下颤抖与恐惧。
刘长阁拍了拍手,王仲和的父母、妻子儿女都被带至牢门外,一字押跪在地。
“王仲和,你不交代清楚,他们可都要死。”
刘长阁冷漠地说。
王仲和看着自己的至亲,眼神中充满痛苦与绝望。造反是要诛灭三族的,刘长阁现在用他们威胁自己,又算什么威胁,他们已经是必死之人!
刘长阁看穿了王仲和的想法,指了指王仲和的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缓缓说:“只要你配合安全局,交代清楚古今之事,我可以保证,他们三个可以活下去,至于其他人,我保不住,这一点你是清楚的。是不是要留他们的性命,我给你时间考虑,来人,点香。”
细小的香点燃。
刘长阁冷漠地转身:“一炷香灭,你不交代,杀一人,直至所有人都死去。我很想知道,古今对你们真的重要到要赌上全家人的性命吗?”
王仲和看着哀求饶命的亲人,看着痛哭的孩子,看着年迈沧桑的父母,冲着刘长阁喊:“你有本事冲我来,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刘长阁什么都没说,只是背对着王仲和,指了指香。
时间一点点走过,香灭无声,一名军士挥刀,砍掉了王仲和父亲的人头,浓烈的血腥味瞬间传开。
王仲和挣扎着大骂刘长阁,可刘长阁不为所动,冷如一座寒山。
香再一次点着。
王仲和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妻子被杀,只剩下了三个哭得都没了声音的孩子,喊:“够了,你拿什么保证他们能活着,古今要想杀他们,易如反掌!”
刘长阁缓缓转过身,冷厉的目光逼人:“还有安全局保护不了的人吗?”
王仲和咬牙说:“安全局就真的安全吗?”
刘长阁浑身一冷,凌厉的杀气陡然而出,紧走两步:“你是说安全局中有古今的人,是谁?”
王仲和深深看了看自己的孩子与死去的亲人,痛苦地说:“我需要一份建文皇帝的赦免文书,只要免了他们的死罪,我就交代一切。”
“赦免文书就免了吧,朕在这里。”
朱允炆缓缓走了过来,面对血流满地、人头滚落的场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适。
解缙、杨士奇联袂至武英殿,朱允炆见两人冻得不轻,指了指一旁的火炉:“凳子给你们备好了,坐下说吧。”
两人行礼谢恩,坐在火炉旁,伸出冰冷的手烤着。
解缙搓了搓手,对朱允炆说:“皇上,刑部主审福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史司、行都指挥史司一干官员已有数日,牵涉人员已基本核实,与安全局所掌握名册出入不大,只有五名官员是清白的,刑部将在主审之后,奏请定夺。”
朱允炆端起一杯茶,吹了吹:“安全局仓促行事,事急从权,难免有几个冤枉的。既是查清,就早点释放,官升一级,发回福建任职,无需等待主审结果。”
杨士奇与解缙对视了一点,微微点头。
福建布政使王仲和叛乱波及的官员数量可比周王朱橚在开封府波及的数量多多了,朱橚虽然是藩王,手也伸入过都指挥史司,但毕竟是藩王,没办法和人称兄道弟,也不敢公然跑军营里视察,就是连与地方官的联系都是抹黑的,哪里有王仲和做事方便,想去哪里去哪里,想管哪里管哪里。
当年开封府官场塌陷只局限于开封府辖区内,其他府波及不大。可现在的福建直接就是成片成块的塌陷,覆盖了整个三司衙署,就连一些商人也参与其中,其问题之严重,可谓是建文朝罕有。
一次倒下去如此众多的官员,如何补缺成为了一个巨大问题,从京师中直接抽调数以百计的官员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西疆省带去了一批干吏与监生,京师之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多的官员来补缺,监生人才不少,但不适合直接充任高官,眼下有几个清白的官员,还是早点送回福建做点事才好,否则郁新在福建只靠着安全局、残破的府县衙署,如何实现治理,如何尽早让福建从创伤中恢复过来?
解缙犹豫了下,开口道:“皇上,刑部审讯迟迟没有结果,主要是王仲和还在安全局手中,作为此案主谋,是否应将其提至刑部审问……”
刑部不敢直接定案,就是因为审查的主要官员是行都指挥史郭青、都指挥史齐东、同知曹瑾等官员,这些人说是主谋吧,也算是,但核心人物毕竟是王仲和,只采用这几个人口供,多少有点不合适。
至于王仲和的口供,都是安全局直接送至刑部的,人可没送到。
朱允炆从一旁拿出一个卷轴,平静地说:“安全局在调查结束之后,会将王仲和送至刑部的,在这之前,就不需要再问了,这个人很可能关系着阴兵势力与古今线索,不查出来,朕不安心啊。”
杨士奇点了点头,郁新能将王仲和交给安全局,就说明了事态可能超出了内阁的预料。古今与阴兵是否与王仲和存在关系,必须调查清楚。
“福建如何恢复,你们可有看法?”
朱允炆询问。
杨士奇收回了烤温暖的手,肃然说:“皇上,就郁巡抚、安全局与福建地方府县发来的文书看,福建的问题主要是在官场与苛政上,民间虽承压多年,受害颇多,然未伤至根本与大局。要想快速恢复福建生气,应选派有影响、有才干的官员进入福建,担任布政使,辅助郁巡抚施政。”
解缙赞同:“福建布政使的人选,还需早点确定的好。”
朱允炆展开山海舆图,抬头看向两人:“你们认为谁担任福建布政使为佳?”
解缙推举道:“臣以为郭资可担此任。”
朱允炆知晓郭资,此人洪武十四年入国子监,洪武十八年中进士,初任户部试主事。因其眼里容不得沙子,不容奸贪之辈,声誉极好,后被郁新推荐,朱元璋提拔郭资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后为北平布政司左参议。
北平布政使张昺之所以取得瞩目成就,其中不乏郭资的贡献。此人有才干是真的,听说一手算盘更是出神入化,算数之能连国子监结业监生都不是其对手,钱谷筹算端是厉害。
然而在朱允炆看来,郭资是一个干臣,过于老实,缺乏开拓意志,在谋略与大局观上有些不足。一句话,郭资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但不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你可有推荐人选?”
杨士奇明白,解缙的推举之人并不合朱允炆心意,只好提出:“臣举荐赵羾(gong)。”
朱允炆权衡着。
赵羾并不出名,在建文朝里也没什么存在感。甚至于建文四年之前,赵羾都没有担任官职,说到底是这个人太孝顺了,因老爹去世,直接丁忧了四年,比其他人还多休了一年。
此人同样是洪武朝的官员,洪武二十三年,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展露出不凡的军事能力,将大明要塞之地铭记于心,随手便可成图。洪武二十八年,擢兵部武库司员外郎,慎密小心,做事滴水不漏。而在洪武三十一年,赵羾更进一步,升任浙江右参政,不仅安民有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还极有谋略,曾为打击倭寇立下功劳。M.
在朱允炆登基之前,赵羾因父亲去世而丁忧离任,直至建文四年才启复。
朱允炆认为赵羾在整体能力上虽弱于郭资,但在谋略、胆量与见识上,却比郭资更强。而福建那一块地,更需要赵羾这种人才。
“调赵羾入福建,担任福建布政使。另命周志新担任福建按察使。”
朱允炆敲定了人选。
周志新敢于弹劾一切他认为可以弹劾的官员,冷面寒铁,民间声望颇高,让他充任福建按察使,旨在肃清冤案,安抚民心。
解缙、杨士奇起身答应。
朱允炆招手,示意解缙、杨士奇上前,然后点了点舆图:“朕以为,福建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生机,太平港、泉州港至关重要,应提醒郁新与赵羾,整顿港口,做好远航贸易,同时借助海道,为建宁府、邵武府等地物资转运提供便利与支持。”
解缙、杨士奇深以为然,各自献策。
在皇宫西侧的安全局总部里,刘长阁看着已不**样的王仲和,用带血的鞭子抬起王仲和低垂的下巴,冰冷地问:“你说是福建安全局千户孙正成泄密,让你知晓了怪道人荆观为郭栾所杀的消息,可你有没有想过,连孙正成都不知晓这件事!说吧,你到底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
王仲和被打得奄奄一息,脸颊微微颤抖:“我已经说了,你们再怎么问也是一样。刘长阁,是男人就给我个痛快!”
刘长阁退后一步,抬手挥动了下,一名安全局军士拿起满是酒精的瓶子,直接从王仲和头顶浇了下去,酒精流入伤口,剧烈的疼痛让王仲和瞬间变得狰狞起来,痛苦地挣扎,晃动得铁链子哗啦啦响。
许久之后,只剩下颤抖与恐惧。
刘长阁拍了拍手,王仲和的父母、妻子儿女都被带至牢门外,一字押跪在地。
“王仲和,你不交代清楚,他们可都要死。”
刘长阁冷漠地说。
王仲和看着自己的至亲,眼神中充满痛苦与绝望。造反是要诛灭三族的,刘长阁现在用他们威胁自己,又算什么威胁,他们已经是必死之人!
刘长阁看穿了王仲和的想法,指了指王仲和的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缓缓说:“只要你配合安全局,交代清楚古今之事,我可以保证,他们三个可以活下去,至于其他人,我保不住,这一点你是清楚的。是不是要留他们的性命,我给你时间考虑,来人,点香。”
细小的香点燃。
刘长阁冷漠地转身:“一炷香灭,你不交代,杀一人,直至所有人都死去。我很想知道,古今对你们真的重要到要赌上全家人的性命吗?”
王仲和看着哀求饶命的亲人,看着痛哭的孩子,看着年迈沧桑的父母,冲着刘长阁喊:“你有本事冲我来,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刘长阁什么都没说,只是背对着王仲和,指了指香。
时间一点点走过,香灭无声,一名军士挥刀,砍掉了王仲和父亲的人头,浓烈的血腥味瞬间传开。
王仲和挣扎着大骂刘长阁,可刘长阁不为所动,冷如一座寒山。
香再一次点着。
王仲和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妻子被杀,只剩下了三个哭得都没了声音的孩子,喊:“够了,你拿什么保证他们能活着,古今要想杀他们,易如反掌!”
刘长阁缓缓转过身,冷厉的目光逼人:“还有安全局保护不了的人吗?”
王仲和咬牙说:“安全局就真的安全吗?”
刘长阁浑身一冷,凌厉的杀气陡然而出,紧走两步:“你是说安全局中有古今的人,是谁?”
王仲和深深看了看自己的孩子与死去的亲人,痛苦地说:“我需要一份建文皇帝的赦免文书,只要免了他们的死罪,我就交代一切。”
“赦免文书就免了吧,朕在这里。”
朱允炆缓缓走了过来,面对血流满地、人头滚落的场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