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子学院的消息,占城国、渤泥国欣喜,暹罗、满者伯夷、真腊等国选择了观望。
礼部不作强求,不管南洋诸国愿不愿意加入,都不可能阻止孔子学院出现在南洋,实在没有学生,先生们还可以教导旧港卫军士、南洋水师军士与移民子弟,不会浪费资源。
武英殿。
朱文奎站在桌案旁,翻阅着一本本大明与藩属国签署过的文书,厚厚一叠,积高过肘。
朱允炆倒显得格外惬意,把玩着两枚玄铁令牌,一枚背后“善”字,一枚背后“死”字。令朱允炆有些不满的是,刘伯完手中的“温”字令始终没有找到。
古今令有什么隐秘,其背后隐藏着多少能量,棋手是谁,白莲教杨五山在何处,这些都成了悬疑。纵然安全局不断调查,也没有搜寻出多少线索,反而牵连了不少无辜之人。
余十舍绝食自尽了。
傅添锡咬断了舌头,成了哑巴。
彭与明还活着,也是一个硬骨头,和刘伯完、李祺等人一样,打断骨头也不愿意交代。
好在刘寡妇等人交代了一些线索,结合种种,可以确定的是,杨五山就在江北的扬州府、凤阳府、淮安府之中,但想要在茫茫人海里搜寻出来,并不容易。
朱文奎将最后一本文书放下,看向朱允炆:“父皇,这些文书已看过。”
朱允炆将令牌握在手中,询问:“可有什么疑惑?”
朱文奎点了点头,有些迷茫地说:“父皇,朝廷与藩属国签署文书中,多是港口修筑、商人贸易、远航安全、打击海贼等,这些都可理解。可这里为何会有四本,是我大明朝向藩属国购买粮食的文书?”
朱允炆身体向前倾,问:“购买粮食,有什么可疑惑的?”
朱文奎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小册子,翻看其中一页,递给朱允炆:“父皇,你看,去年中户部统算十五大粮仓存粮,合计超出了四千万石,这还没有统算地方备灾粮。按理说,户部并不缺粮,为何还要花一笔钱购置粮食?”
朱允炆接过小册子,看着朱文奎用心记录的数据,微微点头,耐心解释:“为何要进口粮食,这确实让许多人费解。可奎儿,你还记得父皇告诉过你,百姓为何会造反吗?”
朱文奎重重点头:“因为没有饭吃。”
朱允炆脸色变得严厉:“没错,因为没有饭吃,所以人会铤而走险,会造反,会毁天灭地,直至用生命燃烧出一个新天地来。莫要小看了那些沿街乞讨的小人物,也莫要鄙视驿站里的驿卒,没有饭吃的时候,人是会造反的。”ωωw.Bǐqυgétν
朱文奎握着拳头,咬牙说:“谁敢造反,就砍了他的脑袋!”
朱允炆抬手,敲了下朱文奎的脑袋:“大明天下,不就是你曾祖父带着一群吃不起饭的人打出来的?”
朱文奎张了张嘴,不知道如何应对。
朱允炆生怕朱文奎接受不了辩证观,先输入了一个认识:“造反时,我们有理,杀地主,杀官,打天下,都行。可如今这一方天地归属朱氏王朝,我们是皇室,你是大明未来的帝王,面对造反的百姓,自不能心慈手软,该镇压则镇压,该杀则杀。”
朱文奎牢记在心。
朱允炆继续说:“可孩子,你更应该记住一点,百姓有吃的,没有人逼迫他活不下去,是不会造反的。他们若是造了反,说明有人让他们走投无路了,你要想想,到底是谁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是知县,知府,布政使,还是六部尚书,亦或是你自己。若是你不清明,贪婪蒙昧,听信奸邪,百姓造反,是给你警醒。”
朱文奎看着朱允炆,认真地保证:“父皇教儿臣多年,是非二字还是知晓。日后定会多修习品性,博览群书,以史为鉴,以民与江山为重。”
朱允炆满意地说:“很好,话说回来,朝廷自南洋采买粮食,是为了增加粮食储备,平抑物价,也是为了应对灾荒,救济百姓。当然,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考虑。”
朱文奎有些惊讶:“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考虑,那还有什么更重要?”wap.bΙQμGètν
朱允炆笑了笑,说:“更重要的是开发南洋诸国。这些国家虽小,然地理位置极是重要,是我朝的南大门所在,那里应该维持稳定,避免藩属国国内发生战乱。”
朱文奎明白过来。
大明通过采购南洋诸国粮食的方式,让各国国王见到了利,在利益的驱动下,会更为重视农业。农业兴盛起来,至少百姓会有饭吃,有饭吃就不会造反,南洋诸国就能安定,大明的南洋贸易就能一直做下去。
花一笔钱,确保南洋稳定,这就是父皇的智慧。
朱允炆收起令牌,放入木匣中,拉着朱文奎离开温暖的武英殿,走在风中,对朱文奎说:“要永远记住,大明就如一艘宝船,粮食是压舱石。解决了百姓吃饭问题,就没有人反对你。对于底层的百姓而言,没有粮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是更多的粮食。”
朱文奎将这些话语深深记在心中。
大明的官员在教导藩属国新的知识,大明的帝王在教导接班人江山的意志。
会同馆。
李芳远正在用膳,河仑、金士衡走了进来。
河仑低声对李芳远说:“朵颜卫首领脱鲁忽察儿托人送来消息,想要在返程途中,寻机见上一面。”
李芳远看着河仑,冷冷呵斥:“日后这种消息收都不要收,更不需奏报。朵颜卫是什么情况你不知晓,他们被明军打到签下投降盟约,这才得以存活下来,如今不过是大明的牧马人而已。何况东北卫所已定,朵颜卫距离我国路途遥远,沿途无法呼应,与他们见面,一旦消息走漏,大祸将至。”
河仑低头受教。
金士衡明白李芳远是对的,朵颜卫、福余卫曾经是辉煌的,但此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是明军的对手,想要拖朝……鲜下水,显然是不安好心。
河仑对小酌的李芳远说:“朵颜卫首领有如此动向,恐怕是有其他心思,我们要不要将消息告知天朝皇帝?”
李芳远放下酒杯,严肃地说:“忘记这件事吧。”
对方送口信,不留文字,显然是有防备。即便是消息传出去,明廷也不可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朵颜卫下手,朝……鲜反而落得一身腥,什么好处也没有。
李芳远拿起筷子,转而问:“你们可有统算过,来大明京师的使臣队伍有多少人?”
河仑与金士衡被这个问题给问懵了,来多少人,和咱们有啥关系。
可国王问话,总还是需要回答。
河仑默算了一番:“南洋诸藩属国,不是国王带队,就是王子带队,规格大,使团人员众多,加上瓦剌、帖木儿国使团与我们的人,应该有三千人左右。”
李芳远放下筷子,起身道:“使团三千人,大明竟都安置妥当了,连饭食也没短缺一人,这就是富庶的大明啊!”
三千人吃喝可不是小数目,尤其是使团队伍,用膳标准不会太低,平摊下来,每个人每日耗费,恐怕都不低于一两钱钞。
以一两钱钞来算,一日耗费就超三千两钱钞,而这些使团是需要在大明过完国庆才会返回,时间长的一个月,短的也有二十日,左右算一算,没有七八万两钱钞,想要接待好如此规模的使团队伍都不可能,这还没有计算赏赐之物,没有计算使团的其他花销,林林总总,十几万钱钞还是需要的。
若不是大明富庶,根本无力承办如此盛典!
河仑这才注意到,原来吃饭这个事也是强大、富庶的象征。
确实,现在的松京根本没有条件安置好三千人的使团队伍,让他们白吃白喝一个月。
李芳远看向金士衡:“蒸汽机的事打探的如何了?”
金士衡摇头:“国子监说,没有皇帝的许可,无权对外开放蒸汽机,大明人对蒸汽机有着极强的保密意识,并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原理,什么构造。”
李芳远哀叹了一口气:“蒸汽机船你们是见过的,这种船只完全不需要依赖季风与水流,逆风逆水航行不再是问题,若我们可以掌握这门技术,也可在南洋贸易中分一杯羹,可惜……”
河仑与金士衡没有办法。
事实上,南洋诸国都想要蒸汽机技术,想要蒸汽机船只,无一例外,都被婉言拒绝,有几个国王甚至拿出女儿准备交换,被国子监一口拒绝。
活跃的使臣们,见识到了大明帝都的繁华,尤其是今年,大阅兵的消息吸引了许多人口涌入,一时之间,客栈人满为患,房价更是一日一变,甚至有人直接住进了青楼,睡觉享乐两不误……
众多的人口,催生的是商业的繁茂,是各种营生的火热。
在摩肩擦踵、人从众的热闹、喧哗中,大明走到了建文九年的除夕。
朱允炆设宴招待各国使臣、在京藩王,马恩慧设宴招待王妃、诰命夫人,朱文奎则带着弟弟、妹妹陪着太后,与韩夏雨一起逗得太后合不拢嘴。
焰火腾空,照亮寰宇。
这一刻,无数人举杯同庆:伟哉大明。
礼部不作强求,不管南洋诸国愿不愿意加入,都不可能阻止孔子学院出现在南洋,实在没有学生,先生们还可以教导旧港卫军士、南洋水师军士与移民子弟,不会浪费资源。
武英殿。
朱文奎站在桌案旁,翻阅着一本本大明与藩属国签署过的文书,厚厚一叠,积高过肘。
朱允炆倒显得格外惬意,把玩着两枚玄铁令牌,一枚背后“善”字,一枚背后“死”字。令朱允炆有些不满的是,刘伯完手中的“温”字令始终没有找到。
古今令有什么隐秘,其背后隐藏着多少能量,棋手是谁,白莲教杨五山在何处,这些都成了悬疑。纵然安全局不断调查,也没有搜寻出多少线索,反而牵连了不少无辜之人。
余十舍绝食自尽了。
傅添锡咬断了舌头,成了哑巴。
彭与明还活着,也是一个硬骨头,和刘伯完、李祺等人一样,打断骨头也不愿意交代。
好在刘寡妇等人交代了一些线索,结合种种,可以确定的是,杨五山就在江北的扬州府、凤阳府、淮安府之中,但想要在茫茫人海里搜寻出来,并不容易。
朱文奎将最后一本文书放下,看向朱允炆:“父皇,这些文书已看过。”
朱允炆将令牌握在手中,询问:“可有什么疑惑?”
朱文奎点了点头,有些迷茫地说:“父皇,朝廷与藩属国签署文书中,多是港口修筑、商人贸易、远航安全、打击海贼等,这些都可理解。可这里为何会有四本,是我大明朝向藩属国购买粮食的文书?”
朱允炆身体向前倾,问:“购买粮食,有什么可疑惑的?”
朱文奎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小册子,翻看其中一页,递给朱允炆:“父皇,你看,去年中户部统算十五大粮仓存粮,合计超出了四千万石,这还没有统算地方备灾粮。按理说,户部并不缺粮,为何还要花一笔钱购置粮食?”
朱允炆接过小册子,看着朱文奎用心记录的数据,微微点头,耐心解释:“为何要进口粮食,这确实让许多人费解。可奎儿,你还记得父皇告诉过你,百姓为何会造反吗?”
朱文奎重重点头:“因为没有饭吃。”
朱允炆脸色变得严厉:“没错,因为没有饭吃,所以人会铤而走险,会造反,会毁天灭地,直至用生命燃烧出一个新天地来。莫要小看了那些沿街乞讨的小人物,也莫要鄙视驿站里的驿卒,没有饭吃的时候,人是会造反的。”ωωw.Bǐqυgétν
朱文奎握着拳头,咬牙说:“谁敢造反,就砍了他的脑袋!”
朱允炆抬手,敲了下朱文奎的脑袋:“大明天下,不就是你曾祖父带着一群吃不起饭的人打出来的?”
朱文奎张了张嘴,不知道如何应对。
朱允炆生怕朱文奎接受不了辩证观,先输入了一个认识:“造反时,我们有理,杀地主,杀官,打天下,都行。可如今这一方天地归属朱氏王朝,我们是皇室,你是大明未来的帝王,面对造反的百姓,自不能心慈手软,该镇压则镇压,该杀则杀。”
朱文奎牢记在心。
朱允炆继续说:“可孩子,你更应该记住一点,百姓有吃的,没有人逼迫他活不下去,是不会造反的。他们若是造了反,说明有人让他们走投无路了,你要想想,到底是谁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是知县,知府,布政使,还是六部尚书,亦或是你自己。若是你不清明,贪婪蒙昧,听信奸邪,百姓造反,是给你警醒。”
朱文奎看着朱允炆,认真地保证:“父皇教儿臣多年,是非二字还是知晓。日后定会多修习品性,博览群书,以史为鉴,以民与江山为重。”
朱允炆满意地说:“很好,话说回来,朝廷自南洋采买粮食,是为了增加粮食储备,平抑物价,也是为了应对灾荒,救济百姓。当然,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考虑。”
朱文奎有些惊讶:“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考虑,那还有什么更重要?”wap.bΙQμGètν
朱允炆笑了笑,说:“更重要的是开发南洋诸国。这些国家虽小,然地理位置极是重要,是我朝的南大门所在,那里应该维持稳定,避免藩属国国内发生战乱。”
朱文奎明白过来。
大明通过采购南洋诸国粮食的方式,让各国国王见到了利,在利益的驱动下,会更为重视农业。农业兴盛起来,至少百姓会有饭吃,有饭吃就不会造反,南洋诸国就能安定,大明的南洋贸易就能一直做下去。
花一笔钱,确保南洋稳定,这就是父皇的智慧。
朱允炆收起令牌,放入木匣中,拉着朱文奎离开温暖的武英殿,走在风中,对朱文奎说:“要永远记住,大明就如一艘宝船,粮食是压舱石。解决了百姓吃饭问题,就没有人反对你。对于底层的百姓而言,没有粮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是更多的粮食。”
朱文奎将这些话语深深记在心中。
大明的官员在教导藩属国新的知识,大明的帝王在教导接班人江山的意志。
会同馆。
李芳远正在用膳,河仑、金士衡走了进来。
河仑低声对李芳远说:“朵颜卫首领脱鲁忽察儿托人送来消息,想要在返程途中,寻机见上一面。”
李芳远看着河仑,冷冷呵斥:“日后这种消息收都不要收,更不需奏报。朵颜卫是什么情况你不知晓,他们被明军打到签下投降盟约,这才得以存活下来,如今不过是大明的牧马人而已。何况东北卫所已定,朵颜卫距离我国路途遥远,沿途无法呼应,与他们见面,一旦消息走漏,大祸将至。”
河仑低头受教。
金士衡明白李芳远是对的,朵颜卫、福余卫曾经是辉煌的,但此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是明军的对手,想要拖朝……鲜下水,显然是不安好心。
河仑对小酌的李芳远说:“朵颜卫首领有如此动向,恐怕是有其他心思,我们要不要将消息告知天朝皇帝?”
李芳远放下酒杯,严肃地说:“忘记这件事吧。”
对方送口信,不留文字,显然是有防备。即便是消息传出去,明廷也不可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朵颜卫下手,朝……鲜反而落得一身腥,什么好处也没有。
李芳远拿起筷子,转而问:“你们可有统算过,来大明京师的使臣队伍有多少人?”
河仑与金士衡被这个问题给问懵了,来多少人,和咱们有啥关系。
可国王问话,总还是需要回答。
河仑默算了一番:“南洋诸藩属国,不是国王带队,就是王子带队,规格大,使团人员众多,加上瓦剌、帖木儿国使团与我们的人,应该有三千人左右。”
李芳远放下筷子,起身道:“使团三千人,大明竟都安置妥当了,连饭食也没短缺一人,这就是富庶的大明啊!”
三千人吃喝可不是小数目,尤其是使团队伍,用膳标准不会太低,平摊下来,每个人每日耗费,恐怕都不低于一两钱钞。
以一两钱钞来算,一日耗费就超三千两钱钞,而这些使团是需要在大明过完国庆才会返回,时间长的一个月,短的也有二十日,左右算一算,没有七八万两钱钞,想要接待好如此规模的使团队伍都不可能,这还没有计算赏赐之物,没有计算使团的其他花销,林林总总,十几万钱钞还是需要的。
若不是大明富庶,根本无力承办如此盛典!
河仑这才注意到,原来吃饭这个事也是强大、富庶的象征。
确实,现在的松京根本没有条件安置好三千人的使团队伍,让他们白吃白喝一个月。
李芳远看向金士衡:“蒸汽机的事打探的如何了?”
金士衡摇头:“国子监说,没有皇帝的许可,无权对外开放蒸汽机,大明人对蒸汽机有着极强的保密意识,并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原理,什么构造。”
李芳远哀叹了一口气:“蒸汽机船你们是见过的,这种船只完全不需要依赖季风与水流,逆风逆水航行不再是问题,若我们可以掌握这门技术,也可在南洋贸易中分一杯羹,可惜……”
河仑与金士衡没有办法。
事实上,南洋诸国都想要蒸汽机技术,想要蒸汽机船只,无一例外,都被婉言拒绝,有几个国王甚至拿出女儿准备交换,被国子监一口拒绝。
活跃的使臣们,见识到了大明帝都的繁华,尤其是今年,大阅兵的消息吸引了许多人口涌入,一时之间,客栈人满为患,房价更是一日一变,甚至有人直接住进了青楼,睡觉享乐两不误……
众多的人口,催生的是商业的繁茂,是各种营生的火热。
在摩肩擦踵、人从众的热闹、喧哗中,大明走到了建文九年的除夕。
朱允炆设宴招待各国使臣、在京藩王,马恩慧设宴招待王妃、诰命夫人,朱文奎则带着弟弟、妹妹陪着太后,与韩夏雨一起逗得太后合不拢嘴。
焰火腾空,照亮寰宇。
这一刻,无数人举杯同庆:伟哉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