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渴望去民间,因为朝廷所有的施政与方略,都落在民间。
百姓生活的是悲是喜,是沉重还是轻松,对朝廷政策是抵抗还是配合,御史们奏报语焉不详,在他们眼里,只要是稳定,没大乱子,日子能过,这就是好地,一封封粉饰太平地奏折送至京师,后来有爆出诸多问题的不在少数。
一些御史勾结地方官吏,文过饰非,欺压百姓,也是零星出现。对于建文朝而言,官场治理地根,并不在京官身上,而是在地方官。
自建文四年开始北巡,建文五年返回京师算,朱允炆已经有近五年时间没有深入民间,察访民情了。
虽说在京师中,朱允炆时不时微服而行,但归根到底,金陵是城市,它地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收入等等并不具备普遍代表性。只看京师繁华,就以为大明盛世了,那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解缙、杨士奇都没有问朱允炆要去哪里,朱允炆地行踪不知道最好,有安全局、侦察兵暗中保护,安全不会有问题。
这一日宫内传出消息,建文皇帝骑马摔了一脚,伤了骨头,需要休养一段时日。下旨由太子朱文奎暂住武英殿处理政务,内阁大臣辅佐,太子与内阁拿不定主意的,再交皇上处置。
众多官员担忧不已,纷纷上奏疏问安,六部尚书求见,却被内侍给挡了回去,只准内阁大臣入了内。
解缙、杨士奇与太医一起出宫,告诉百官,皇上无碍,只是需要静养,大家该坐堂的去坐堂,该喝茶的去喝茶,都散了吧。
在这一日黄昏,汤不平、顾云化作马夫在明,索靖、房崇在暗,护卫着朱允炆离开了金陵城。
朱允炆这一次出行并没有带朝廷重臣,解缙、杨士奇留给了太子,铁铉、杨荣、徐辉祖等人还需处理军务事宜,夏元吉很忙,其他人也不轻松,索性只带了舍人黄淮随在左右。
几乎在同一天,金陵不远,长江北岸的浦子口迎来了一批商人。
对于一个重要的渡口而言,商人往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加上这些人张口闭口都是买卖,并没有人留意。
白依依乔装打扮为一书生随从,跟在赵九一旁上岸。
赵九回头看了看江边停泊的众多船只,对白依依说:“杨五山让我们好等啊。”
白依依苦笑一声:“京师盘查得紧,他小心点也属正常,就是不知六指先生是否已经到了。”
赵九转过身,走了几步,眯着眼看了看一旁木桩,见木桩三寸以下出现了几道粗糙的痕迹,似是绳缆勒过,走了过去,说:“人已经到了,我们走吧。”
白依依瞥了一眼木桩,嘴角微微一笑。
对于阴兵中千奇百怪的接头标记,白依依知晓的只有寥寥几种。但自从刘伯完、彭与明等人出事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自浦子口上岸,向北不到二百步就是热闹的街道,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又以酒楼、茶楼、客栈、货物批发等为
主。
几乎走穿了街道,赵九、白依依才在一家吉祥茶楼停下脚步,看了看墙上若有若无的标记,赵九转身走向了茶楼对面的福源客栈。
要了两间临街的房,赵九、白依依暂住了下来。天黑之后,茶楼上多了一红衣女子,弹奏着古筝,幽怨的声音伴随着茶香飘散至街道上。
赵九、白依依站在客栈房间的窗户后面,透着小小的缝隙观察着茶楼。
白依依听着曲调,缓缓唱了起来:“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赵九似乎回想起了什么,变得尤是悲伤,附和着唱着“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白依依眼睛有些红润,那古筝的旋律似将人带回到了不堪回首的梦魇之中,又如曲调中所唱“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让人分不清楚是现实还是虚幻,直至“绕屋生蒿莱”,才在冰冷的孤独中清醒过来。
赵九抬起袖子擦了擦眼角,叹息道:“六指先生在召我们,去见见他吧。”
白依依点头。
一曲《伤逝》,让人悲伤。
赵九下了客栈,与白依依一起走入茶楼,上至二楼,看着弹奏古筝的红衣女子,两人对视了一眼,走了过去。
红衣女子似有所感,双手轻抚琴弦,看向赵九与白依依,莞尔一笑:“两位可是想要听曲,一曲二十文。”
赵九坐了下来,白依依走近红衣女子,拿出五十文宝钞,递了过去:“我们要听曲,可你弹的就算了,让你家先生来吧。”
红衣女子接过宝钞,款款行礼,起身离开。不久之后,一个身着儒服的中年人笑呵呵地走了过来,中年人有三十七八,一身书生气,一看就是个读书人,脸稍瘦,眉头上有块伤疤,柳叶眉之下,是一双狭长的透着狡黠的眼,左眼角处有一块黑痣。
白依依将目光看向来人的左手,左手却隐在袖子之中,直至赵九、白依依起身时,才露出了左手,左手只剩下了一根完整的大拇指,其他四根手指都被切断。
别看此人只有六根手指,自称六指先生,温文尔雅,没有半点伤害,但赵九对此人却颇是忌惮,就连白依依也凝重以待。
李六指坐了下来,右手抬起,滚拂琴弦,摇了摇头对赵九、白依依说:“残缺之人,谈不出琴曲,倒是可以畅谈古与今与,不过,是不是人少了一些?”
赵九深深看着李六指,轻声说:“那个人也应该到了这浦子口,只不过尚未现身,但无论如何,今晚他会来。”
李六指微微点了点头,看向白依依,微微皱眉。
赵九叹了一口气,介绍道:“她就是白依依。”
李六指微微眯起眼,定睛看着白依依:“愁绪比遥峰,依依千万重。原是依依姑娘,久仰大名,只可惜公子不在这里。”
赵九沉重地点了点头。
白依依是公子李祺一手养育、培育出来的第一个阴兵,跟着李祺办事多年,从未失手,此人在佛母的帮助下加入白莲教,成为白莲圣女,在白莲教众中颇有影响。ωωw.Bǐqυgétν
她的地位较之白莲广袖、沫儿更高,只不过因为长期蛰伏长江南北,没有活跃于北方,佛母的诸多安排她并没有参与其中。佛母等白莲教高层被安全局一网打尽后,白依依凭借着阴兵技能,隐匿躲藏,避开了安全局一次次的搜捕,后依附在杨五山身边,这才重新与阴兵取得联系。
白依依看着李六指,平静地说:“公子虽不在身边,但公子的血海深仇,依依可不会忘。”
李六指抬起残缺的左手,低声感叹:“我当年砍下手指,为的就是时刻警醒自己要报仇。一晃多年,可仇依旧没有得报。你们说,我们到底要如何做才能让那人付出代价!”
赵九见有人走过来,咳了咳,示意小声一些。
李六指将残缺的手收到袖子里,端起一杯茶,吹了吹:“听闻你们在大阅兵的现场,胆量是不是太大了一些?”
李九无奈地说:“我们也想知己知彼,不得不兵行险着。”
白依依想起大阅兵时严密的检查,幸是没有携带武器,否则就是肋生双翅也别想逃出去。阴兵不是没想过在大阅兵上刺杀朱允炆,但分析来分析去,发现根本就不现实。
别说刺杀,就连武器都带不进去。即便是侥幸带了武器进去,也没有机会接近朱允炆。
广场至阅兵街道之间隔着护栏,护栏外有军士护卫。再说了,哪怕是付出代价突破了这些护卫,也根本杀不到观礼台上。
而在朱允炆乘坐蒸汽机车检阅军队时,更有安全局的刘长阁、汤不平贴身护卫,他们两个在,谁也别想轻易接近朱允炆,更别说刺杀了。
阴兵与白莲教的力量已经被削弱太多了,不到必须的时候,白依依也不舍得送自己人**。
“都到了。”
一个头戴帷帽的人走了过来,抬手将帷帽微微掀开,露出了戴着面具的脸,沉声说:“时间紧迫,找一隐秘地,商议事宜吧。”
赵九、白依依、李六指连忙起身,看着又落下纱帷遮住面目的杨五山,拱手行礼。
李六指指了指一旁的雅间:“我已定下了房间。”
杨五山摆了摆手:“不必了,直接去江心吧。”
说着,杨五山便转身离开,赵九、白依依见状,只好跟了上去,李六指有些郁闷,安排红衣侍女看管古筝,跟着下了茶楼。
一艘画舫船,飘于长江之上。周围只有江水,还有时不时路过的夜航的船只。
没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偷听。
船舱中,杨五山摘下帷帽,设了酒菜,严肃地说:“时至今日,是时候好好商议下未来如何走了。”
李六指看了看桌案托架上的白色玉笛,伸手取出,端详着说:“笛喷风前曲,歌翻意外声。
年来老子厌风情,此时更趁景。杨五山,这白笛有煞气,我拿回去养养。赵九,你倒是说说,我们的前路在何方?”
百姓生活的是悲是喜,是沉重还是轻松,对朝廷政策是抵抗还是配合,御史们奏报语焉不详,在他们眼里,只要是稳定,没大乱子,日子能过,这就是好地,一封封粉饰太平地奏折送至京师,后来有爆出诸多问题的不在少数。
一些御史勾结地方官吏,文过饰非,欺压百姓,也是零星出现。对于建文朝而言,官场治理地根,并不在京官身上,而是在地方官。
自建文四年开始北巡,建文五年返回京师算,朱允炆已经有近五年时间没有深入民间,察访民情了。
虽说在京师中,朱允炆时不时微服而行,但归根到底,金陵是城市,它地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收入等等并不具备普遍代表性。只看京师繁华,就以为大明盛世了,那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解缙、杨士奇都没有问朱允炆要去哪里,朱允炆地行踪不知道最好,有安全局、侦察兵暗中保护,安全不会有问题。
这一日宫内传出消息,建文皇帝骑马摔了一脚,伤了骨头,需要休养一段时日。下旨由太子朱文奎暂住武英殿处理政务,内阁大臣辅佐,太子与内阁拿不定主意的,再交皇上处置。
众多官员担忧不已,纷纷上奏疏问安,六部尚书求见,却被内侍给挡了回去,只准内阁大臣入了内。
解缙、杨士奇与太医一起出宫,告诉百官,皇上无碍,只是需要静养,大家该坐堂的去坐堂,该喝茶的去喝茶,都散了吧。
在这一日黄昏,汤不平、顾云化作马夫在明,索靖、房崇在暗,护卫着朱允炆离开了金陵城。
朱允炆这一次出行并没有带朝廷重臣,解缙、杨士奇留给了太子,铁铉、杨荣、徐辉祖等人还需处理军务事宜,夏元吉很忙,其他人也不轻松,索性只带了舍人黄淮随在左右。
几乎在同一天,金陵不远,长江北岸的浦子口迎来了一批商人。
对于一个重要的渡口而言,商人往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加上这些人张口闭口都是买卖,并没有人留意。
白依依乔装打扮为一书生随从,跟在赵九一旁上岸。
赵九回头看了看江边停泊的众多船只,对白依依说:“杨五山让我们好等啊。”
白依依苦笑一声:“京师盘查得紧,他小心点也属正常,就是不知六指先生是否已经到了。”
赵九转过身,走了几步,眯着眼看了看一旁木桩,见木桩三寸以下出现了几道粗糙的痕迹,似是绳缆勒过,走了过去,说:“人已经到了,我们走吧。”
白依依瞥了一眼木桩,嘴角微微一笑。
对于阴兵中千奇百怪的接头标记,白依依知晓的只有寥寥几种。但自从刘伯完、彭与明等人出事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自浦子口上岸,向北不到二百步就是热闹的街道,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又以酒楼、茶楼、客栈、货物批发等为
主。
几乎走穿了街道,赵九、白依依才在一家吉祥茶楼停下脚步,看了看墙上若有若无的标记,赵九转身走向了茶楼对面的福源客栈。
要了两间临街的房,赵九、白依依暂住了下来。天黑之后,茶楼上多了一红衣女子,弹奏着古筝,幽怨的声音伴随着茶香飘散至街道上。
赵九、白依依站在客栈房间的窗户后面,透着小小的缝隙观察着茶楼。
白依依听着曲调,缓缓唱了起来:“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赵九似乎回想起了什么,变得尤是悲伤,附和着唱着“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白依依眼睛有些红润,那古筝的旋律似将人带回到了不堪回首的梦魇之中,又如曲调中所唱“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让人分不清楚是现实还是虚幻,直至“绕屋生蒿莱”,才在冰冷的孤独中清醒过来。
赵九抬起袖子擦了擦眼角,叹息道:“六指先生在召我们,去见见他吧。”
白依依点头。
一曲《伤逝》,让人悲伤。
赵九下了客栈,与白依依一起走入茶楼,上至二楼,看着弹奏古筝的红衣女子,两人对视了一眼,走了过去。
红衣女子似有所感,双手轻抚琴弦,看向赵九与白依依,莞尔一笑:“两位可是想要听曲,一曲二十文。”
赵九坐了下来,白依依走近红衣女子,拿出五十文宝钞,递了过去:“我们要听曲,可你弹的就算了,让你家先生来吧。”
红衣女子接过宝钞,款款行礼,起身离开。不久之后,一个身着儒服的中年人笑呵呵地走了过来,中年人有三十七八,一身书生气,一看就是个读书人,脸稍瘦,眉头上有块伤疤,柳叶眉之下,是一双狭长的透着狡黠的眼,左眼角处有一块黑痣。
白依依将目光看向来人的左手,左手却隐在袖子之中,直至赵九、白依依起身时,才露出了左手,左手只剩下了一根完整的大拇指,其他四根手指都被切断。
别看此人只有六根手指,自称六指先生,温文尔雅,没有半点伤害,但赵九对此人却颇是忌惮,就连白依依也凝重以待。
李六指坐了下来,右手抬起,滚拂琴弦,摇了摇头对赵九、白依依说:“残缺之人,谈不出琴曲,倒是可以畅谈古与今与,不过,是不是人少了一些?”
赵九深深看着李六指,轻声说:“那个人也应该到了这浦子口,只不过尚未现身,但无论如何,今晚他会来。”
李六指微微点了点头,看向白依依,微微皱眉。
赵九叹了一口气,介绍道:“她就是白依依。”
李六指微微眯起眼,定睛看着白依依:“愁绪比遥峰,依依千万重。原是依依姑娘,久仰大名,只可惜公子不在这里。”
赵九沉重地点了点头。
白依依是公子李祺一手养育、培育出来的第一个阴兵,跟着李祺办事多年,从未失手,此人在佛母的帮助下加入白莲教,成为白莲圣女,在白莲教众中颇有影响。ωωw.Bǐqυgétν
她的地位较之白莲广袖、沫儿更高,只不过因为长期蛰伏长江南北,没有活跃于北方,佛母的诸多安排她并没有参与其中。佛母等白莲教高层被安全局一网打尽后,白依依凭借着阴兵技能,隐匿躲藏,避开了安全局一次次的搜捕,后依附在杨五山身边,这才重新与阴兵取得联系。
白依依看着李六指,平静地说:“公子虽不在身边,但公子的血海深仇,依依可不会忘。”
李六指抬起残缺的左手,低声感叹:“我当年砍下手指,为的就是时刻警醒自己要报仇。一晃多年,可仇依旧没有得报。你们说,我们到底要如何做才能让那人付出代价!”
赵九见有人走过来,咳了咳,示意小声一些。
李六指将残缺的手收到袖子里,端起一杯茶,吹了吹:“听闻你们在大阅兵的现场,胆量是不是太大了一些?”
李九无奈地说:“我们也想知己知彼,不得不兵行险着。”
白依依想起大阅兵时严密的检查,幸是没有携带武器,否则就是肋生双翅也别想逃出去。阴兵不是没想过在大阅兵上刺杀朱允炆,但分析来分析去,发现根本就不现实。
别说刺杀,就连武器都带不进去。即便是侥幸带了武器进去,也没有机会接近朱允炆。
广场至阅兵街道之间隔着护栏,护栏外有军士护卫。再说了,哪怕是付出代价突破了这些护卫,也根本杀不到观礼台上。
而在朱允炆乘坐蒸汽机车检阅军队时,更有安全局的刘长阁、汤不平贴身护卫,他们两个在,谁也别想轻易接近朱允炆,更别说刺杀了。
阴兵与白莲教的力量已经被削弱太多了,不到必须的时候,白依依也不舍得送自己人**。
“都到了。”
一个头戴帷帽的人走了过来,抬手将帷帽微微掀开,露出了戴着面具的脸,沉声说:“时间紧迫,找一隐秘地,商议事宜吧。”
赵九、白依依、李六指连忙起身,看着又落下纱帷遮住面目的杨五山,拱手行礼。
李六指指了指一旁的雅间:“我已定下了房间。”
杨五山摆了摆手:“不必了,直接去江心吧。”
说着,杨五山便转身离开,赵九、白依依见状,只好跟了上去,李六指有些郁闷,安排红衣侍女看管古筝,跟着下了茶楼。
一艘画舫船,飘于长江之上。周围只有江水,还有时不时路过的夜航的船只。
没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偷听。
船舱中,杨五山摘下帷帽,设了酒菜,严肃地说:“时至今日,是时候好好商议下未来如何走了。”
李六指看了看桌案托架上的白色玉笛,伸手取出,端详着说:“笛喷风前曲,歌翻意外声。
年来老子厌风情,此时更趁景。杨五山,这白笛有煞气,我拿回去养养。赵九,你倒是说说,我们的前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