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雄风 第一百八十七章 皆惊心,至东郡3

小说:汉末雄风 作者:云垂赏竹涛 更新时间:2023-11-26 04:01:59 源网站:2k小说网
  仅可坚持两个月!两个月后,我等直捣许都!”

  言罢,袁绍翻身上马,率军离去,趁旁人未注意之时,其人轻轻叹了口气。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袁绍不是不想攻原武城,实则是其人如今无大将可用。

  关羽时不时来上一次斩首行动,这对袁绍的伤害尤甚于损失兵卒。

  文丑、吕翔兄弟、韩荀…等大将皆折损于官渡战场,如今沮授坐镇阳武城,淳于琼坐镇后寨;

  本寨由张郃、荀谌、辛氏昆仲、逄纪、郭图坐镇,袁绍唯一可用者…惟有刘备。

  无大将压制刘备,袁绍委实不敢用其人。

  因此袁绍打定主意坚守不出,要与曹操耗到底。

  这几章,毫无例外,我们皆将以官渡之战展开论述。

  本章,我们聊一聊所谓的“四胜四败论”和“十胜十败论”。

  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儿,皆出自于荀彧的隐忧和鼓舞士气。

  四胜论是从“度、谋、武、德”四方面展开论述,十胜论则是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方面展开论述。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比对《荀彧传》与《傅子》,可知郭嘉的立论与荀彧几乎完全一致,连措辞也高度相似。

  (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曹)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魏书荀彧传》

  (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傅子》

  《傅子》的作者是傅玄,他与《魏书》作者王沈、《魏志》作者陈寿处在同一时代,可知“四胜”与“十胜”的基础史源应该相同。

  《荀彧传》称此言论的主要作用是激励曹操,达到“强弱易势”之目的;《傅子》也明确表示,郭嘉献策的背景是“曹操欲讨袁绍而力不敌”。

  (袁)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荀)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魏书荀彧传》

  太祖谓(郭)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傅子》

  可见“胜论”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主要起自我安慰的作用。

  至于这种安慰剂式的言论,最初的提出者究竟是荀彧还是郭嘉,则难以定论。不过按郭嘉与荀彧同为颍川出身的背景来看,这份言论的原始底稿很有可能是颍川集团共同拟定的。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魏书荀彧传》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魏书郭嘉传》

  按人际关系来看,郭嘉是由荀彧引荐,存在裙带勾连。按职能分工来看,荀彧担任尚书令,留镇后方;郭嘉是随军谋主,常在前线。

  先是,(荀)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魏书荀彧传》

  (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魏书荀彧传》

  (郭嘉)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魏书郭嘉传》

  照此论之,“胜论”很有可能是颍川集团的共同意见,只不过在不同场合下由不同的人物负责陈述进谏,因此出现了“四胜”、“十胜”等不同版本。

  总而言之,这是曹操麾下颖川集团所达成的共识,其目的在于,劝曹操积极应战。

  换成今日的网络用语,就是:不要怂就是干!

  在“四胜论”中,荀彧从“度、谋、武、德”四方面展开陈述,力图贬低袁绍,抬高曹操,达到激励士气的目的。

  鉴于历史的后续发展,确实很容易令人误以为荀彧有“未卜先知”之能,甚至因此神化历史人物。

  塔读@^>

  二、谋胜:

  荀彧认为“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因此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魏书荀彧传》

  这也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袁绍自初平元年(190)起兵,以渤海郡一隅之地,鹰扬河朔,先后吞并了河北地区的各方势力。

  自初平二年(191)开始,袁绍陆续兼并韩馥、扫荡黑山,又驱逐盘踞青州的孔融与田楷,最终在建安四年(199)消灭了幽州的公孙瓒,成为黄河以北的霸主。

  十年不到的时间,袁绍便从一介郡守,成长为“据四州之地”的巨无霸,可见他绝不是“迟重少决,失在后机”的寡断人物,而是“豪侠得众,怀雄霸之图”的英明之主。

  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四年(199)八月,直至建安五年(200)十月方才分出胜负。这充分说明袁绍具备打持久战的本钱与实力。

  (四年)秋八月,(曹)公进军黎阳……(五年)冬十月,(袁)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魏书武帝纪》

  按《武帝纪》记载,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士卒精锐,粮草充裕,长期占据着主动权;曹操却陷入“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窘状,甚至一度断粮,险些被袁绍消灭。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时(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袁)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魏书武帝纪》

  照此论之,袁绍与曹操实乃旗鼓相当的对手,在谋略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姑且算打平。

  三、武胜:

  荀彧认为“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因此“士卒虽寡,皆争致死”,在武力方面也胜过袁绍。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魏书荀彧传》

  然而从史料来看,所谓“士卒虽寡,皆争致死”不免言过其实。因为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左右之人便暗通袁绍,图谋行刺主君。这明显是上下离心的明证。

  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许)褚常侍(曹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许)褚休下日,(徐)他等怀刀入。--《魏书许褚传》

  同时,对三国史稍有了解的读者便知道,袁曹双方在兵力、武备方面的直观差距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兵力差距,不要说荀彧、曹操了然于胸,连寄居许县的名士孔融都心知肚明。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孔融当时失去了北海郡,逃到许县做寓公;他公开声称“袁绍地广兵强”,还极力鼓吹田丰、许攸、审配等人才干。

  (孔)融谓(荀)彧曰:“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后汉书荀彧传》

  孔融在青州割据时曾与袁谭交过手,当然了解袁绍军队的实力,因此这番言论其实很有借鉴意义。

  (孔融)遂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城坏众亡,身奔山东。--《九州春秋》

  但荀彧闻言,却立刻反驳孔融,还极力贬低田丰、许攸、审配、逄纪等人的才干,最后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