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箱子的书,李七巧她们理了快半个时辰,最后倒在箱底,发现一卷镶着金丝卷边的画像。
那画像上画着的孩子,看着眼睛极大,皮肤也很白皙。
冯氏一看就是萧弈那孩子。
本想着闺女应当对这个不感兴趣,冯氏正要给它好生放好。
谁知小糯宝一看画像,终于不再打滚闹腾了。
看着画像的帅锅锅,小糯宝开心得眼睛都亮了,二话不说就搂着,糊了一嘴巴口水。
看着妹妹花痴的小样,姜丰年他们都不由乐了。
“咱妹妹才多大啊,都已经看得出丑俊了。”姜丰虎挠头道。
“小孩子是小,又不是傻,再说小孩子最看脸了,咱妹妹这是有眼光。”李七巧道。
看着闺女喜欢,冯氏索性就把画像丢给她,让她没事看着解闷,也算是图个乐子。
只是姜家的房子实在太小,这两大箱子书实在没地方放,只好先都堆在外屋。
冯氏自己不识字,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对于书籍,可是相当爱护。
姜丰年看着原本就小的屋子,一下子显得更小了。
忍不住嘀咕:“要是咱家再大些就好了。”
冯氏琢磨了下:“且再等等吧,现下还不是该盖新房的好时候。”
说起这房子的事,姜家人确实越发觉得,这房子太小不方便了。
因为老大和老二两口子,住的屋子本是一间隔成两间,本就局促狭小不说,就连隔音都不太好。
昨个儿夜里,姜丰年刚要为了孩子而“努力”,就又听到姜丰虎那边传来的咳嗽声。
姜丰年还以为自己吵着老二他们了,愣是吓得一宿没敢再出声。
等早上起来时再问姜丰虎,才知他不过是吃得咸了,清清嗓子而已。
不过家里房子小这事儿,冯氏也放在心上。
总想着寻个啥时机,把房子给盖个大的,正好现下手里银子也够,盖个房子倒不成问题。
正琢磨着,村长在外面叫了两声门。
冯氏赶紧让姜丰年去给开门。
村长一进屋,就有些支支吾吾:“那个啥冯氏啊,我来看看糯宝。”
兴许是看出他有所求,冯氏笑了笑,就给村长引到里屋炕上。
“糯宝在炕上玩儿呢,村长快进来坐。”
村长一进屋,就看着白乎乎的小丫头,正搂着画像巴巴看。
看小糯宝还是那么招人稀罕,村长不由感慨万千,咋冯氏就那么好命呢。
这会儿,小糯宝已经被冯氏抱了过去。
她朝着村长挥舞胖爪,甜声道:“村长爷爷好呀。”
“诶诶好!”村长听着心头一喜,止不住地点头应。
这时,姜丰虎过来笑道:“妹妹叫的差辈了,应该叫村长叔才对。”
村长摸了摸自己沟沟壑壑的老脸,也不好意思让糯宝叫叔。
于是大手一挥道:“听孩子的,糯宝想叫啥就叫啥,就叫爷爷吧。”
看村长惯着闺女,冯氏也笑了,由着闺女叫。
这时,村长才说出自己过来的用意。
“我这趟过来,是有个事儿,想征求下大伙的意见。”
“听说你家把丰景送去读私塾了?”村长看着冯氏道。
冯氏点头:“那是啊,我家老四也到年纪了,是时候去读书认认字了。”
“对啊,前阵子城里的私塾开堂,咱村好几户都送孩子去了,除了你家的,还有李家那个小文才,周家那个小孙子,去了还不老少呢。”村长说着,便道:“只是还有更多人家掏不出那束脩啊。”
冯氏忙问:“那村长的意思是?”
村长捋了捋胡子:“前阵子,旁边桃源村来找过我,说想趁着现在冬天农闲,把咱村的磨坊改成学堂,让咱两个村念不起私塾的孩子,一块在学堂认认字。”
那桃源村和大柳村就隔着一条河。
两村也算是同吃一水了。
桃源村太小,弄不出地方来给孩子们上学,这就想起了大柳村的空磨坊。
正好,大柳村还有个闲赋在家的张秀才。
桃源村的老村长意思是,想让大柳村出磨坊和张秀才,他们桃源村出点束脩,两个村上不起私塾的孩子们一起念书,也算是有个照应了。
这主意虽好,不过毕竟磨坊是村里共有的。
即便现在闲着不用,也总得全村都同意了才成。
冯氏一听,自然不会反对。
“那敢情好啊村长,这事儿我家哪能不同意,正好我家老五也闲在家里,没事让他去认个字也成。”
听罢,村长立马笑了:“那就好,咱村既出了磨坊和张秀才,那孩子们上学堂,也就不用再出银子了。桃源村啥都没出,所以每个来读书的孩子,都得交上五十文做束脩,算是给张秀才的辛苦费。”
想想还能让丰苗,不花钱去识几个字,冯氏也挺高兴。
总好过让孩子在家里疯玩。
这时,小糯宝想起那两大箱子书,赶紧伸出小脚,捅咕了一下冯氏。
那么多的书呢。
她才不要看!
冯氏想起那些书来,正好家里也放不下,于是便道:“对了村长,这光有了学堂,肯定还缺书吧。正好我家刚得了一批好书,不如你就拿去给学堂用,全当是我家送给学堂的。”
原本村长正琢磨着这事。
一听立马高兴搓手:“那就多谢你了冯氏,等咱村学堂办起来,让丰苗头一个挑位子坐。”
丰苗生得瘦小,能坐前排的位置自然是极好。
于是冯氏这就笑了:“太好了村长,那等学堂开了,我家就把书送去你那儿。”
书可是好东西,与其放在自家落灰,倒不如让村里孩子们都学些知识。
等村长走后,冯氏先去挑出几本,给丰景留着。
又把幼童用的字帖也留下,好给闺女用。
余下的就等着送进学堂。
也算是给村里出份力了。
很快,大柳村和桃源村共办的学堂,就在磨坊开起来了。
乡亲们心倒也是齐,知道是为自家孩子们好,都乐意把家里的东西,贡献到学堂里去。
有的是几把椅子。
有的是一两张木桌。
想着冬日里学堂冷,还有几个乡亲拿出自家的柴棒子,送去了学堂。
只是在这全村都高兴的气氛下,二房那边却气得睡不着觉了。
那画像上画着的孩子,看着眼睛极大,皮肤也很白皙。
冯氏一看就是萧弈那孩子。
本想着闺女应当对这个不感兴趣,冯氏正要给它好生放好。
谁知小糯宝一看画像,终于不再打滚闹腾了。
看着画像的帅锅锅,小糯宝开心得眼睛都亮了,二话不说就搂着,糊了一嘴巴口水。
看着妹妹花痴的小样,姜丰年他们都不由乐了。
“咱妹妹才多大啊,都已经看得出丑俊了。”姜丰虎挠头道。
“小孩子是小,又不是傻,再说小孩子最看脸了,咱妹妹这是有眼光。”李七巧道。
看着闺女喜欢,冯氏索性就把画像丢给她,让她没事看着解闷,也算是图个乐子。
只是姜家的房子实在太小,这两大箱子书实在没地方放,只好先都堆在外屋。
冯氏自己不识字,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对于书籍,可是相当爱护。
姜丰年看着原本就小的屋子,一下子显得更小了。
忍不住嘀咕:“要是咱家再大些就好了。”
冯氏琢磨了下:“且再等等吧,现下还不是该盖新房的好时候。”
说起这房子的事,姜家人确实越发觉得,这房子太小不方便了。
因为老大和老二两口子,住的屋子本是一间隔成两间,本就局促狭小不说,就连隔音都不太好。
昨个儿夜里,姜丰年刚要为了孩子而“努力”,就又听到姜丰虎那边传来的咳嗽声。
姜丰年还以为自己吵着老二他们了,愣是吓得一宿没敢再出声。
等早上起来时再问姜丰虎,才知他不过是吃得咸了,清清嗓子而已。
不过家里房子小这事儿,冯氏也放在心上。
总想着寻个啥时机,把房子给盖个大的,正好现下手里银子也够,盖个房子倒不成问题。
正琢磨着,村长在外面叫了两声门。
冯氏赶紧让姜丰年去给开门。
村长一进屋,就有些支支吾吾:“那个啥冯氏啊,我来看看糯宝。”
兴许是看出他有所求,冯氏笑了笑,就给村长引到里屋炕上。
“糯宝在炕上玩儿呢,村长快进来坐。”
村长一进屋,就看着白乎乎的小丫头,正搂着画像巴巴看。
看小糯宝还是那么招人稀罕,村长不由感慨万千,咋冯氏就那么好命呢。
这会儿,小糯宝已经被冯氏抱了过去。
她朝着村长挥舞胖爪,甜声道:“村长爷爷好呀。”
“诶诶好!”村长听着心头一喜,止不住地点头应。
这时,姜丰虎过来笑道:“妹妹叫的差辈了,应该叫村长叔才对。”
村长摸了摸自己沟沟壑壑的老脸,也不好意思让糯宝叫叔。
于是大手一挥道:“听孩子的,糯宝想叫啥就叫啥,就叫爷爷吧。”
看村长惯着闺女,冯氏也笑了,由着闺女叫。
这时,村长才说出自己过来的用意。
“我这趟过来,是有个事儿,想征求下大伙的意见。”
“听说你家把丰景送去读私塾了?”村长看着冯氏道。
冯氏点头:“那是啊,我家老四也到年纪了,是时候去读书认认字了。”
“对啊,前阵子城里的私塾开堂,咱村好几户都送孩子去了,除了你家的,还有李家那个小文才,周家那个小孙子,去了还不老少呢。”村长说着,便道:“只是还有更多人家掏不出那束脩啊。”
冯氏忙问:“那村长的意思是?”
村长捋了捋胡子:“前阵子,旁边桃源村来找过我,说想趁着现在冬天农闲,把咱村的磨坊改成学堂,让咱两个村念不起私塾的孩子,一块在学堂认认字。”
那桃源村和大柳村就隔着一条河。
两村也算是同吃一水了。
桃源村太小,弄不出地方来给孩子们上学,这就想起了大柳村的空磨坊。
正好,大柳村还有个闲赋在家的张秀才。
桃源村的老村长意思是,想让大柳村出磨坊和张秀才,他们桃源村出点束脩,两个村上不起私塾的孩子们一起念书,也算是有个照应了。
这主意虽好,不过毕竟磨坊是村里共有的。
即便现在闲着不用,也总得全村都同意了才成。
冯氏一听,自然不会反对。
“那敢情好啊村长,这事儿我家哪能不同意,正好我家老五也闲在家里,没事让他去认个字也成。”
听罢,村长立马笑了:“那就好,咱村既出了磨坊和张秀才,那孩子们上学堂,也就不用再出银子了。桃源村啥都没出,所以每个来读书的孩子,都得交上五十文做束脩,算是给张秀才的辛苦费。”
想想还能让丰苗,不花钱去识几个字,冯氏也挺高兴。
总好过让孩子在家里疯玩。
这时,小糯宝想起那两大箱子书,赶紧伸出小脚,捅咕了一下冯氏。
那么多的书呢。
她才不要看!
冯氏想起那些书来,正好家里也放不下,于是便道:“对了村长,这光有了学堂,肯定还缺书吧。正好我家刚得了一批好书,不如你就拿去给学堂用,全当是我家送给学堂的。”
原本村长正琢磨着这事。
一听立马高兴搓手:“那就多谢你了冯氏,等咱村学堂办起来,让丰苗头一个挑位子坐。”
丰苗生得瘦小,能坐前排的位置自然是极好。
于是冯氏这就笑了:“太好了村长,那等学堂开了,我家就把书送去你那儿。”
书可是好东西,与其放在自家落灰,倒不如让村里孩子们都学些知识。
等村长走后,冯氏先去挑出几本,给丰景留着。
又把幼童用的字帖也留下,好给闺女用。
余下的就等着送进学堂。
也算是给村里出份力了。
很快,大柳村和桃源村共办的学堂,就在磨坊开起来了。
乡亲们心倒也是齐,知道是为自家孩子们好,都乐意把家里的东西,贡献到学堂里去。
有的是几把椅子。
有的是一两张木桌。
想着冬日里学堂冷,还有几个乡亲拿出自家的柴棒子,送去了学堂。
只是在这全村都高兴的气氛下,二房那边却气得睡不着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