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平辽东鲜卑和夫馀国之后,陆诚治下的地盘又扩大了不少,人口也增加了二十万。
夫馀国原本就有三万多户,二十万人口,只是有一部分分别逃到了北方和高句丽。
辽东鲜卑也有许多鲜卑人向西逃去,剩余的人口或是分散在各处,或是被俘虏。
一时间,陆诚治下人口已经接近百万,战马、牛羊更是不计其数。
战后处理工作一直持续了两三个月,直到大雪落下,才暂时告一段落。
整个冬季,辽东都在忙着消化之前的胜利果实,把这些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
收服了大量的鲜卑人和夫馀人之后,陆诚从中挑选出一批精壮勇武之人,进行洗脑式教育,让他们尽快认可辽东,融入辽东。
等到明年春天,就可以再拉起一支骑兵。
而且,这次缴获了大量的牛羊牲畜,也可以为辽东将士们提供足够的肉食。有了更多的肉食,就可以保证营养充足,从而进一步提升训练强度。
接下来的一整个冬天,辽东都是相当太平,周围的各方势力一个比一个都老实,与昌黎接壤的辽西鲜卑部落,更是直接向西迁出近百里,远离辽东,空出了一大部分土地。
能够稳定发展,安心种田,陆诚暂时也不想过多挑起战端,免得耽误工夫。
冬季,也是辽东将士们重点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
陆诚向来十分重视教育,自从来到辽东之后,就让人改良了造纸术,在每一座城池之中开设学堂,对适龄孩童展开教育。
尤其是对辽东所有官吏以及所有将士们的子女,更是施行了学费全免,还包午餐的优待政策。
这年代,教育基本上被那些世家大族完全垄断。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教育,就连识字都是一种奢望。
张辽、太史慈等人家庭条件都还算不错,或是曾经拜的名师,或是家中有些家底,这才有机会学文练武。即便如此,他们所接触到的兵法韬略也十分有限。
尽管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到了东汉,造纸术又经过了宦官蔡伦的改良。但现在主要流行的书写记录工具,还是竹简和木板,又或者是帛。
至于这造纸术为什么没有推广开来,也和那些世家大族脱不了关系。
就像某个影视剧中的台词所说:穷者谁不想达,达者更为惧穷。为求发达,穷人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农耕其田,商务其业,学读其书,人人都在独善其身,渴求发达。但最终发达之人只有极少数,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奋斗一生,却仍旧生活在艰难困苦中。
是那些穷人不够努力,不够上进吗?其实不然,只是那些发达之人不愿意也不想把发达的机会再赐给穷人。
社会的阶层一旦形成,身处上层之人,就会拼命维持阶层的固化,维护自身的利益。
纸张的出现,必然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成本,让更多人接触到既有教育,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天下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身处上层之人,又怎会接受更多的人来分他们的蛋糕?
如果不是陆诚掌管辽东之后剿灭了许多豪强大族,恐怕这教育的推行也会受到重重阻碍。
不过,如今整个辽东已经被陆诚完全掌控,每一条政令都可通达四方,彻底执行,这样才能让辽东完全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实,陆诚之所以选择辽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也有推行教育方面的考虑。
如果是在中原各地,那些世家大族的力量更加庞大,关系盘根错节,掌控的方方面面,想要推行教育就要把那些世家大族全部推到,必然会更加困难。
就在这忙忙碌碌中,辽东漫长的冬季一天天过去。
转眼间,已经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春,距离汉灵帝之死已经只剩一年。距离董卓入主洛阳,祸乱朝纲也就剩下一年多了。
开春之后,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才和百姓涌入辽东。
经过这半年的传播发酵,辽东太守陆诚攻灭夫馀和辽东鲜卑,威震漠北的消息也已经传遍天下,引得更多人前来辽东,或是避难,或是投靠。
辽东西大门的徒河县,也成了人才和流民接纳点。
徒河县西南方,境内的第一个驿站。
一小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此地,停在了驿站之外。为首两人来到驿站凉棚,看了眼凉棚外面挂着的猛虎旗,互相对视了一眼,随后一起走入凉棚。
“这位小哥请了,我等来自黑山,奉我家将军之命,前来拜会陆太守?”
驿站小厮闻言,抬头看了一眼两人,见两人背弓带剑,极其彪悍,便开口问道:“你们是张燕将军麾下?”
“正是。”
能在这进入辽东的第一个驿站做小厮的,自然不是普通小厮,而是辽东情报处的人马,闻言当即开口道:“你等且在此等候,我去通报一下。”
不多时,就见驿站后方飞出一只信鸽,直奔徒河县城而去。
之后,便有人领着这队人马直奔徒河。
不多时,又有一人背弓带剑,领着数十名骑兵来到驿站前。
驿站中再次走出一名小厮,来到这队人马面前,开口询问:“尔等何人,为何来到辽东?”
“这位小哥,我乃襄阳人士,姓廖名化,字元俭。听闻辽东太守威名播于塞外,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心生敬仰,特此来投。”
“你是廖化廖元俭?”
“不错。”
“你且稍待片刻,我这就让人引你们前去。”
凡是辽东情报处的精锐,每人都曾背诵过一份名单,其中包含了诸多三国时期有名有姓的谋士将领,其中就有这廖化的名字。
对于名单上有名字的,一般都会受到一定的优待,并被直接送往襄平。
与此同时,远在襄平的陆诚,也正在接待一位名士。
“蔡大家远道而来,陆某不曾远迎,还请见谅!”
“陆太守客气了,老夫也是听闻辽东推行教育,广开民智,特来一观。不曾想,太守竟将辽东治理的这般繁荣,堪比中原。”
没错,陆诚此时接待的,正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伯喈。
蔡邕本是陈留人士,博学多闻,少有才名,曾在朝中担任过议郎、郎中等职,后因屡次直言敢谏,得罪权贵,被流放到朔方郡。
之后,蔡邕避祸江南,在江南一待就是十二年。直到后来董卓掌权,蔡邕被授为司空祭酒,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
董卓被诛杀之后,蔡邕因有所感叹,并为董卓收尸,得罪了司徒王允,被关进大狱,后病死狱中。
当然,如今董卓还未进入洛阳,蔡邕也仍在江南避难。听闻辽东有人大兴教育,特来探访。
不曾想,到了辽东之后,才发现这里被治理的繁荣昌盛,物阜民丰,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再加之陆诚灭夫馀,平辽东鲜卑,威震塞外,名扬天下。这也让蔡邕对陆诚更生出了几分好奇。
一番寒暄之后,陆诚看向了蔡邕身旁的那位少女:“这位想必就是令千金了?”
“不错,这是小女昭姬。老夫膝下无子,老来得女,时时带在身边……”
夫馀国原本就有三万多户,二十万人口,只是有一部分分别逃到了北方和高句丽。
辽东鲜卑也有许多鲜卑人向西逃去,剩余的人口或是分散在各处,或是被俘虏。
一时间,陆诚治下人口已经接近百万,战马、牛羊更是不计其数。
战后处理工作一直持续了两三个月,直到大雪落下,才暂时告一段落。
整个冬季,辽东都在忙着消化之前的胜利果实,把这些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
收服了大量的鲜卑人和夫馀人之后,陆诚从中挑选出一批精壮勇武之人,进行洗脑式教育,让他们尽快认可辽东,融入辽东。
等到明年春天,就可以再拉起一支骑兵。
而且,这次缴获了大量的牛羊牲畜,也可以为辽东将士们提供足够的肉食。有了更多的肉食,就可以保证营养充足,从而进一步提升训练强度。
接下来的一整个冬天,辽东都是相当太平,周围的各方势力一个比一个都老实,与昌黎接壤的辽西鲜卑部落,更是直接向西迁出近百里,远离辽东,空出了一大部分土地。
能够稳定发展,安心种田,陆诚暂时也不想过多挑起战端,免得耽误工夫。
冬季,也是辽东将士们重点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
陆诚向来十分重视教育,自从来到辽东之后,就让人改良了造纸术,在每一座城池之中开设学堂,对适龄孩童展开教育。
尤其是对辽东所有官吏以及所有将士们的子女,更是施行了学费全免,还包午餐的优待政策。
这年代,教育基本上被那些世家大族完全垄断。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教育,就连识字都是一种奢望。
张辽、太史慈等人家庭条件都还算不错,或是曾经拜的名师,或是家中有些家底,这才有机会学文练武。即便如此,他们所接触到的兵法韬略也十分有限。
尽管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到了东汉,造纸术又经过了宦官蔡伦的改良。但现在主要流行的书写记录工具,还是竹简和木板,又或者是帛。
至于这造纸术为什么没有推广开来,也和那些世家大族脱不了关系。
就像某个影视剧中的台词所说:穷者谁不想达,达者更为惧穷。为求发达,穷人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农耕其田,商务其业,学读其书,人人都在独善其身,渴求发达。但最终发达之人只有极少数,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奋斗一生,却仍旧生活在艰难困苦中。
是那些穷人不够努力,不够上进吗?其实不然,只是那些发达之人不愿意也不想把发达的机会再赐给穷人。
社会的阶层一旦形成,身处上层之人,就会拼命维持阶层的固化,维护自身的利益。
纸张的出现,必然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成本,让更多人接触到既有教育,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天下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身处上层之人,又怎会接受更多的人来分他们的蛋糕?
如果不是陆诚掌管辽东之后剿灭了许多豪强大族,恐怕这教育的推行也会受到重重阻碍。
不过,如今整个辽东已经被陆诚完全掌控,每一条政令都可通达四方,彻底执行,这样才能让辽东完全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实,陆诚之所以选择辽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也有推行教育方面的考虑。
如果是在中原各地,那些世家大族的力量更加庞大,关系盘根错节,掌控的方方面面,想要推行教育就要把那些世家大族全部推到,必然会更加困难。
就在这忙忙碌碌中,辽东漫长的冬季一天天过去。
转眼间,已经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春,距离汉灵帝之死已经只剩一年。距离董卓入主洛阳,祸乱朝纲也就剩下一年多了。
开春之后,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才和百姓涌入辽东。
经过这半年的传播发酵,辽东太守陆诚攻灭夫馀和辽东鲜卑,威震漠北的消息也已经传遍天下,引得更多人前来辽东,或是避难,或是投靠。
辽东西大门的徒河县,也成了人才和流民接纳点。
徒河县西南方,境内的第一个驿站。
一小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此地,停在了驿站之外。为首两人来到驿站凉棚,看了眼凉棚外面挂着的猛虎旗,互相对视了一眼,随后一起走入凉棚。
“这位小哥请了,我等来自黑山,奉我家将军之命,前来拜会陆太守?”
驿站小厮闻言,抬头看了一眼两人,见两人背弓带剑,极其彪悍,便开口问道:“你们是张燕将军麾下?”
“正是。”
能在这进入辽东的第一个驿站做小厮的,自然不是普通小厮,而是辽东情报处的人马,闻言当即开口道:“你等且在此等候,我去通报一下。”
不多时,就见驿站后方飞出一只信鸽,直奔徒河县城而去。
之后,便有人领着这队人马直奔徒河。
不多时,又有一人背弓带剑,领着数十名骑兵来到驿站前。
驿站中再次走出一名小厮,来到这队人马面前,开口询问:“尔等何人,为何来到辽东?”
“这位小哥,我乃襄阳人士,姓廖名化,字元俭。听闻辽东太守威名播于塞外,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心生敬仰,特此来投。”
“你是廖化廖元俭?”
“不错。”
“你且稍待片刻,我这就让人引你们前去。”
凡是辽东情报处的精锐,每人都曾背诵过一份名单,其中包含了诸多三国时期有名有姓的谋士将领,其中就有这廖化的名字。
对于名单上有名字的,一般都会受到一定的优待,并被直接送往襄平。
与此同时,远在襄平的陆诚,也正在接待一位名士。
“蔡大家远道而来,陆某不曾远迎,还请见谅!”
“陆太守客气了,老夫也是听闻辽东推行教育,广开民智,特来一观。不曾想,太守竟将辽东治理的这般繁荣,堪比中原。”
没错,陆诚此时接待的,正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伯喈。
蔡邕本是陈留人士,博学多闻,少有才名,曾在朝中担任过议郎、郎中等职,后因屡次直言敢谏,得罪权贵,被流放到朔方郡。
之后,蔡邕避祸江南,在江南一待就是十二年。直到后来董卓掌权,蔡邕被授为司空祭酒,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
董卓被诛杀之后,蔡邕因有所感叹,并为董卓收尸,得罪了司徒王允,被关进大狱,后病死狱中。
当然,如今董卓还未进入洛阳,蔡邕也仍在江南避难。听闻辽东有人大兴教育,特来探访。
不曾想,到了辽东之后,才发现这里被治理的繁荣昌盛,物阜民丰,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再加之陆诚灭夫馀,平辽东鲜卑,威震塞外,名扬天下。这也让蔡邕对陆诚更生出了几分好奇。
一番寒暄之后,陆诚看向了蔡邕身旁的那位少女:“这位想必就是令千金了?”
“不错,这是小女昭姬。老夫膝下无子,老来得女,时时带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