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第399章 定价的逻辑

小说: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作者:乌鸦一号 更新时间:2025-01-10 21:08:11 源网站:2k小说网
  性价比的本质在于,商品的真实价值远超价格。

  这几年,无论是智能手机也好还是新能源汽车也好,一旦开发布会,发布会上动辄就是性价比,手机拿苹果做参照物,新能源车拿特斯拉做参照物。

  在某一方面能够和其相提并论,就足够发布会上的主持人手舞足蹈地鼓吹自己的产品多有性价比。

  但这种戏码看多了之后,观众们已经审美疲劳了,大多更相信线**验后的真实感受或者来自一线论坛的用户点评。

  华国的消费者逐渐明白,不是说参数一样,体验就一样。

  性价比这玩意也越来越变得不再提及,在各种发布会上最多提一句,不再会有谁把性价比当成最大的宣传亮点。

  但今天,在一个标价五百万的玩意上,所有直播间的观众脑海中尽然都闪过了三个字:性价比。

  商业航天就跟过去的智能手机、半导体、新能源车一样,随着行业的发展,大众对它的认识也是越来越普及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太空旅游这玩意就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起的。

  但五百万的价格,一般人努努力,有生之年是有可能的。

  虽说定价是五百万还是五千万,对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无非是把概率从十万分之一提高到了千分之一,但这终究是大大放大了概率。

  一时间整个直播间的弹幕都跟爆炸了一样。

  “光神牛逼!”

  “卧槽!”

  “这价格是真实存在的吗?”

  “秒没,这回是真秒没”

  “如果能转卖请私聊!”

  弹幕全部在抒发看到这玩意定价之后内心由衷的钦佩。

  陈元光看到已经没货了之后说:“我看到大家已经抢完了。

  我接着说一下定价吧,因为天宫号不全是光甲航天的,前身是华国航天建设的,我们负责了后续的改造工作。

  因此天宫号的商业化运营,所有利润都是需要分给华国航天的。

  五百万的定价,一年三百个游客,也就是说15亿rmb这个价格真的是史诗级低价了。

  我们预计它能运营30年时间,和国际空间站一样,那总共的营收大概在450亿。

  考虑到建设成本、改造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然后刨去给华国航天分成的钱,这个定价我们是要亏损的,这是一个亏损运营的项目,甚至不单单我们要亏损,连带着华国航天都要跟着亏,因为他们是分红,不是说买断。

  我们内部高管在开会的时候,大家最开始都是聊的我们是要定1个亿还是五千万。

  因为天宫号空间站不仅仅是对华国人开放,它也对全球游客开放,因此30年一共一万五千名游客,哪怕定价在1个亿,也是能消化完的,定价五千万就更不在话下。

  有国际空间站8800万美元的价格在前,因此我们定价无论是五千万还是一个亿,都很有性价比,对于一些计价单位用美元或者欧元的潜在客户来说,这个价格不算什么。

  因此当我说五百万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敢置信,大家当时说的是这个价格别说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华国航天那也没有办法接受。

  这是一点利润不留,甚至还要倒亏的节奏。”

  陈元光说的很起劲,林甲已经扶额了。

  直播间里的观众都很感动,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让利。

  “觉得感动的兄弟们刷一波!”

  “确实亏了,光是天宫的建设成本当时说的是80亿美元,哪个时候的80亿美元就已经超过500亿rmb了,这运营三十年才赚450亿,这是真亏本。”

  “光神太为兄弟们着想了,这一下就燃起了要努力赚钱的passion”

  林甲接过话来:“CNSA的局长在电话里直接说元光疯了,因为他们那边计算的最低价格都不能低于五千万。”

  “但最后我顶住了压力,我之所以坚持要定这个价格,不是说有多高尚或者说多想给直播间的家人们争取福利。

  而是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如果定五千万甚至更高的价格,那哪怕是光甲航天的高管,如果不考虑期权和之前财产如何的情况下,他们在光甲航天工作的薪酬都不可能支撑他们体验一次最基础的太空旅游项目。

  更不用说广大基层员工了,他们可能在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公司工作,每天做的都是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工作,但却这家公司最基础的太空旅游项目一辈子和他们无缘。

  这样的未来真的是我想看到的吗?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商业航天发展吗?

  如果定价是五百万,那么我们的员工靠自己的努力,哪怕是基层员工也能慢慢成为中层,在退休之前买一张去天宫上看看的门票。

  当然这不仅仅是在为光甲航天的员工们考虑,同样也是为所有人考虑。

  一个和99.99%的人都无缘的旅游项目,这真不是我们想要的,起码不是我想要的。”

  直播间里满屏弹幕上刷过的都是:

  “泪目”

  这话甚至都感动到了直播大厅里光甲航天的员工们了。

  “光神还是太善良。”

  “这定价确实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咬咬牙也有可能能够到。”

  “说的太好了,换我来我可能就只说得出三二一上链接,家人们我们给你们争取到了前所未有的机制。”

  “我估计蓝色起源、SpaceX、波音这些也做太空旅游项目的公司眼前一黑,我们这定价,他们怎么定价?哪怕把单位从rmb换成美元,他们也回不了本啊。”

  刚刚说的是一部分原因,或者说是能够公布的原因。

  陈元光见过四百年后的未来,在四百年后,人类确实已经实现了火星殖民,但火星和人类有关吗?和普通人有关吗?

  在阿尔法主导的未来里,哪怕火星建设的再好,和普通人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陈元光如果做出和阿尔法一样的选择,航天技术发展对普通人来说和不存在一样,那他又和阿尔法有什么区别呢?

  陈元光接着说:“除了刚刚提到的这点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最近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家提的越来越多地一件事就是,未来会不会像赛博朋克一样,是巨企的时代。

  由2077里的荒坂公司来管理一切,人类城市就像是一个庞大而死寂的钢铁森林。

  人类是否会迈向这样的未来,因为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类得以作为人存在的意义在不断减少,我不想看到这样的未来。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价格来给普通人一些希望。

  未来不一定是巨企的未来,也有可能是个体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因为个体也能利用人工智能来做到原本可能需要公司需要组织才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会有更多元的未来,更加强调自我满足和个人发展的未来。

  我希望这样的定价能够帮助人类社会往我所希望的未来发展起到一点点微小的贡献。”

  这下轮到直播间的观众们泪目了。

  关于未来是否会出现像荒坂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然后接管一切,外国人很担心,你能经常在海外的主流媒体上看到阿尔法威胁论。

  但华国人其实是不太担心的,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可能,华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公司。

  不过华国人仍然担心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另外补充一下,因为这个价格特别低,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天宫号的旅游项目有国人购买,那么我们就不会考虑对外出售。

  也就是前一年会集中出售来年天宫号旅游项目的门票,这一轮集中出售只针对华国人,如果有多,我们才会在来年面向全球发售。

  不过我估计以华国的消费能力,应该不存在卖不完这回事。”林甲补充道。

  “好了,回到今天的对接,长空号还在飞行过程中,它应该很快要进入到光甲号所在轨道了,元光,关于航天器的对接,我相信很多观众都是缺乏概念的。

  因此需要你来给我们讲解一下,哪怕是我,我也只知道我们现在要怎么做,而不清楚过去是怎么做的。”在这场直播中,林甲更多是一个主持人的身份。

  陈远光则是作为专家类嘉宾的角色。

  “航天器的对接需要两个航天器能够长时间保持在同一个轨道上。

  这最早是1965年的时候被提出,当时的NASA认为我们需要让航天器具备在太空中完成对接的能力,然后就有了双子座项目的诞生。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来看,双子座项目为人类太空项目对接起到了探索作用,它是阿美利肯第二个载人航天计划。后来最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还处于早期规划阶段。

  但从宇航员的角度,这是一场悲剧,因为它导致三名宇航员在该计划的训练期间丧生。

  简单来说,双子座在那个年代执行了足足14天的近地轨道飞行任务,足足比往返月球所需的8天时间还要长,进行了大量出舱活动,并且实现了与另一艘航天器交会和对接。它是后来阿波罗登月赖以成功的基础。”

  在看直播的观众们很感慨,光是看航天技术发展都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阿美利肯在1965年就进行了太空出舱行走,华国第一次出舱要等到2008年的神舟七号,双方足足差了四十多年。

  现在国际空间站出现生死存亡的危机,居然需要华国人的航天器跑上去救援。

  恍惚之间时代变迁感浮现在很多观众的心头。

  “那个时候应该是手动对接吧?”林甲问。

  陈元光回答道:“半手动半自动,因为一边是双子座的飞行器,这里面是有机组成员在的,另外一边是被命名为安吉拉的飞行器,这个飞行器是无人驾驶的。

  二者的对接是需要机组人员手动操控,甚至是出舱行走完成对接。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完成对接的机组人员中,就有阿姆斯特朗,也就是后来的登月第一人,他和大卫·斯科特一起,驾驶着双子座8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太空行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飞行器对接。

  那次的对接过程非常惊险,因为当时不像现在,通信能力严重不足,在对接的时候地面指挥中心和双子座8号一度断开连接。

  在完成对接后,安吉拉飞行器突然开始旋转,一开始阿姆斯特朗他们以为问题出在安吉拉的控制系统上,但却没有办法定位具体问题,因为他们在双子座飞船上。

  哪怕是用了双子座的轨道姿态控制系统,也没有办法组织安吉拉的旋转,双子座连带着跟着一起旋转。

  最后他们选择了和安吉拉无人驾驶飞行器脱离,脱离后双子座仍然在旋转,速度甚至达到了每秒一周的夸张程度,导致整个计划中断,不得不提前回到地球。

  他们最后降落的位置也不是原本的预定位置,而是大西洋的一处落点。”

  林甲补充道:“所以任何时候的先驱们都是需要冒着非常大的风险。”

  陈元光点头:“没错,那次是因为人类第一次对接,所以后台的研发人员们意识不到飞行器在对接后就要看成是一个整体。阿姆斯特朗他们是完全按照训练步骤做的。

  地面的失误导致整个计划只成功了一半。”

  林甲听完后捏了一把汗:“所以这个意思是地面训练步骤是错误的?”

  陈元光回答道:“是的,后来指挥中心的负责人金·克兰兹公开承认过,他们地面的训练步骤考虑的不全面。”

  “所以如果我作为宇航员,在太空中发现地面上模拟环境下的训练是错误的,我这个时候是仍然按照错误步骤来,还是说按照我自己理解的步骤来?”林甲好奇道。

  “以刚刚阿姆斯特朗的例子来看,我们假设正确的操作步骤可以得100分,那么地面模拟的错误操作步骤最后得了60分,好歹人没事成功回来了,那他自己思考的操作步骤可能在0到100分之间波动。

  这个完全没有标准答案,因为阿姆斯特朗运气好,地面模拟的错误步骤是60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