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深夜。
月黑风高,泸州城内,吴三桂府中,一片寂静,只有府中巡逻的甲士在走动时甲叶晃动的声音。
吴三桂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一会,吴三桂蹭的一下,直起身子,对着屋外的亲兵喊道:“方先生到了没?”
“启禀王爷,方先生今夜刚到。”亲兵回道。
“速去请方先生!”
“是,王爷。”
孟浚入主北京的消息令他心神不宁,寝食难安,吴三桂长叹一声,随后披上薄袍,在屋中来回踱步。
不多时,亲卫来报,方光琛已至,吴三桂连忙出门迎接。
方光琛躬身行礼:“参见王爷”方光琛声音温润,只是因长途跋涉,而使得面色有些疲惫。
吴三桂急忙扶住方光琛,拉着他坐下,随后又叹了一声,才说道:“孟浚入主京城,天下格局大变,我心忧甚矣,故急招廷献而来。”
方光琛对此也有些忧愁,但还是宽慰道:“王爷勿忧,孟浚虽入北京,但清廷未灭,其主力退回关外,对孟浚仍有威胁。”
其实方光琛也没想到孟浚北伐会这么顺利,也没想到多尔衮这么不堪,孟浚北伐就没传出什么决定性的大战,唯一一场算的上野外大战,竟然还是姜镶打的。
吴三桂闻言心中舒缓了些,但仍眉头紧锁:“孟浚,野心勃勃,现已攻取北方,独占两京,下一步必会觊觎西南,如此一来,本王两面受敌,处境堪忧啊!”
方光琛沉吟片刻,继而言:“世间事,变则通,通则久,属下有上中下三策,可供王爷遴选!”
吴三桂闻言,大喜,连忙起身为方光琛倒了一杯茶水,随后说道:“廷献请细说。”
方光琛躬身接过茶盏,轻轻吹拂浮沫,饮了一口,随后缓缓说道:“上策,顺明,联合李定国,李成栋,郑森,合力抗孟。”
吴三桂闻言,有些纠结,好一会才说道:“明廷已积重难返,此时复归明,犹如登舟已裂,前程未卜,凶吉难料。”
“诚如王爷所言,明廷势微,然,明乃正朔所在,拥戴之,或可得民心之向,以此为基础,图谋天下,未尝不可。”方光琛缓缓说道。
吴三桂蹙眉思索,复归明廷?好半晌,吴三桂才摇摇头的说道:“廷献之言,虽有理,但深为不妥,若孟浚伐明,则吾首当其冲,如此一来,岂不为永历做嫁衣!廷献请说中策。”
方光琛轻叹一声,继续说道:“中策便是主动出击,以进为退,继续南下,攻占云贵,以云贵为基,固守川陕,此为眼下最宜之举。”
吴三桂闻言,眉头舒展,点点头,道:“廷献可言下策。”
方光琛敛容低首,道:“下策,便是降孟!”
吴三桂听闻,深为恼怒,道:“昔日廷献力劝吾当着眼天下,如今又说要降孟。”
方光琛摇摇头道:“时易势变,如今孟周势大,今其势力之盛,北踞燕京,南控金陵,军威赫赫,王爷若降,则不失荣华富贵。”
吴三桂沉默良久,方开口道:“孟浚虽盛,然今本王据川陕,兼有南阳,襄阳,汉中之地,手握大军十余万人,岂能就这般卸甲而降,孟周今日之盛,焉知非未来之困,清军虽退出关外,然山海关,喜峰口,龙井关等诸多关隘皆在清廷手中,清军可随时南下,重复崇祯旧事。”
“王爷之意?”
吴三桂的目光逐渐明亮,语气坚定的说道:“天下如棋,金角为优,云贵便是金角,其远隔中原,若能掌控,则我军势力大增,更进一步,以此为跳板,观天下之变,不失为明智之举,故本王决意用中策。”
因此,在泸州驻军十余日后,吴三桂再次发兵南下。
永历四年,八月十七日,吴三桂出动马步军六万六千余人,红夷大炮三十余门,各类小型火炮百余门。
吴军出兵,先夺已成空城的叙州城,随后顺江而下,兵进云南。
…………
北京城。
自从孟浚在紫禁城中广发布告后,河南河北,几乎已经全境归顺,便是比起当年李自成入京后,河北各地的归顺浪潮来说,也不遑多让。
但此时摆在孟浚眼前的第一要紧之事,却不是南方的李成栋,吴三桂之流,而是长城防线,在孟浚夺取京师后,北伐最大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因此在运河两岸重城留驻的军队便可抽调北上。
清军虽然退出关内,但是在各处关口还是留兵驻守,孟浚一面遣姜镶,赵用平,柏永馥等人,出兵北上,收取各地关口。
孟浚遣姜镶出兵密云一带,夺取古北口,黄涯口,并重新构筑关卡防线,柏永馥及郝永忠,出兵遵化,夺取青山口,赵用平率本部,及新编四镇,出兵永平府,夺冷口,界岭口等要塞。
唯有山海关,被多尔衮留驻了重兵防守,此举对孟浚而言,如鲠在喉。
只是现在多尔衮的身体状况,却是不容乐观,清廷上下,也暂时无心关内之事。
盛京城内,多尔衮卧病在床,面色苍白,双眸黯淡,往日神采早已不见踪影。
其腿伤未愈,加之连番挫折,身心俱疲,以至病情日益加重。
帐幔低垂,御医们皆束手无策,只能开些静养之药,相互间偶尔交换担忧的目光。
多尔衮双目无神,似乎在注视着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看,多尔衮回溯往昔峥嵘岁月,那时,大清的铁骑横扫中原,所向披靡,曾几何时,大清梦寐以求的天下一统,就在眼前。
然而,一番剃发令,剃出了个孟浚,大清竟一败再败,博洛,勒克德浑,多铎,乃至自己。
兵败连连,士气低迷,最终被迫撤出关内,多年心血化为泡影,多尔衮心中之痛,远胜肉体之痛,他知道,大清的命运,因他而逆转。
此刻,多尔衮呼吸渐弱,唇边溢出一抹苦笑:“兵败,皆本王之罪,我愧对太祖……”话语未完,已是声嘶力竭,陷入昏迷。
宫女太监们慌忙呼唤,却无法唤醒这垂危之人,不多时,多尔衮的气息终消散,消息传开,清廷上下为之震动,多尔衮的死,也在象征着这一个时代的终结。
月黑风高,泸州城内,吴三桂府中,一片寂静,只有府中巡逻的甲士在走动时甲叶晃动的声音。
吴三桂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一会,吴三桂蹭的一下,直起身子,对着屋外的亲兵喊道:“方先生到了没?”
“启禀王爷,方先生今夜刚到。”亲兵回道。
“速去请方先生!”
“是,王爷。”
孟浚入主北京的消息令他心神不宁,寝食难安,吴三桂长叹一声,随后披上薄袍,在屋中来回踱步。
不多时,亲卫来报,方光琛已至,吴三桂连忙出门迎接。
方光琛躬身行礼:“参见王爷”方光琛声音温润,只是因长途跋涉,而使得面色有些疲惫。
吴三桂急忙扶住方光琛,拉着他坐下,随后又叹了一声,才说道:“孟浚入主京城,天下格局大变,我心忧甚矣,故急招廷献而来。”
方光琛对此也有些忧愁,但还是宽慰道:“王爷勿忧,孟浚虽入北京,但清廷未灭,其主力退回关外,对孟浚仍有威胁。”
其实方光琛也没想到孟浚北伐会这么顺利,也没想到多尔衮这么不堪,孟浚北伐就没传出什么决定性的大战,唯一一场算的上野外大战,竟然还是姜镶打的。
吴三桂闻言心中舒缓了些,但仍眉头紧锁:“孟浚,野心勃勃,现已攻取北方,独占两京,下一步必会觊觎西南,如此一来,本王两面受敌,处境堪忧啊!”
方光琛沉吟片刻,继而言:“世间事,变则通,通则久,属下有上中下三策,可供王爷遴选!”
吴三桂闻言,大喜,连忙起身为方光琛倒了一杯茶水,随后说道:“廷献请细说。”
方光琛躬身接过茶盏,轻轻吹拂浮沫,饮了一口,随后缓缓说道:“上策,顺明,联合李定国,李成栋,郑森,合力抗孟。”
吴三桂闻言,有些纠结,好一会才说道:“明廷已积重难返,此时复归明,犹如登舟已裂,前程未卜,凶吉难料。”
“诚如王爷所言,明廷势微,然,明乃正朔所在,拥戴之,或可得民心之向,以此为基础,图谋天下,未尝不可。”方光琛缓缓说道。
吴三桂蹙眉思索,复归明廷?好半晌,吴三桂才摇摇头的说道:“廷献之言,虽有理,但深为不妥,若孟浚伐明,则吾首当其冲,如此一来,岂不为永历做嫁衣!廷献请说中策。”
方光琛轻叹一声,继续说道:“中策便是主动出击,以进为退,继续南下,攻占云贵,以云贵为基,固守川陕,此为眼下最宜之举。”
吴三桂闻言,眉头舒展,点点头,道:“廷献可言下策。”
方光琛敛容低首,道:“下策,便是降孟!”
吴三桂听闻,深为恼怒,道:“昔日廷献力劝吾当着眼天下,如今又说要降孟。”
方光琛摇摇头道:“时易势变,如今孟周势大,今其势力之盛,北踞燕京,南控金陵,军威赫赫,王爷若降,则不失荣华富贵。”
吴三桂沉默良久,方开口道:“孟浚虽盛,然今本王据川陕,兼有南阳,襄阳,汉中之地,手握大军十余万人,岂能就这般卸甲而降,孟周今日之盛,焉知非未来之困,清军虽退出关外,然山海关,喜峰口,龙井关等诸多关隘皆在清廷手中,清军可随时南下,重复崇祯旧事。”
“王爷之意?”
吴三桂的目光逐渐明亮,语气坚定的说道:“天下如棋,金角为优,云贵便是金角,其远隔中原,若能掌控,则我军势力大增,更进一步,以此为跳板,观天下之变,不失为明智之举,故本王决意用中策。”
因此,在泸州驻军十余日后,吴三桂再次发兵南下。
永历四年,八月十七日,吴三桂出动马步军六万六千余人,红夷大炮三十余门,各类小型火炮百余门。
吴军出兵,先夺已成空城的叙州城,随后顺江而下,兵进云南。
…………
北京城。
自从孟浚在紫禁城中广发布告后,河南河北,几乎已经全境归顺,便是比起当年李自成入京后,河北各地的归顺浪潮来说,也不遑多让。
但此时摆在孟浚眼前的第一要紧之事,却不是南方的李成栋,吴三桂之流,而是长城防线,在孟浚夺取京师后,北伐最大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因此在运河两岸重城留驻的军队便可抽调北上。
清军虽然退出关内,但是在各处关口还是留兵驻守,孟浚一面遣姜镶,赵用平,柏永馥等人,出兵北上,收取各地关口。
孟浚遣姜镶出兵密云一带,夺取古北口,黄涯口,并重新构筑关卡防线,柏永馥及郝永忠,出兵遵化,夺取青山口,赵用平率本部,及新编四镇,出兵永平府,夺冷口,界岭口等要塞。
唯有山海关,被多尔衮留驻了重兵防守,此举对孟浚而言,如鲠在喉。
只是现在多尔衮的身体状况,却是不容乐观,清廷上下,也暂时无心关内之事。
盛京城内,多尔衮卧病在床,面色苍白,双眸黯淡,往日神采早已不见踪影。
其腿伤未愈,加之连番挫折,身心俱疲,以至病情日益加重。
帐幔低垂,御医们皆束手无策,只能开些静养之药,相互间偶尔交换担忧的目光。
多尔衮双目无神,似乎在注视着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看,多尔衮回溯往昔峥嵘岁月,那时,大清的铁骑横扫中原,所向披靡,曾几何时,大清梦寐以求的天下一统,就在眼前。
然而,一番剃发令,剃出了个孟浚,大清竟一败再败,博洛,勒克德浑,多铎,乃至自己。
兵败连连,士气低迷,最终被迫撤出关内,多年心血化为泡影,多尔衮心中之痛,远胜肉体之痛,他知道,大清的命运,因他而逆转。
此刻,多尔衮呼吸渐弱,唇边溢出一抹苦笑:“兵败,皆本王之罪,我愧对太祖……”话语未完,已是声嘶力竭,陷入昏迷。
宫女太监们慌忙呼唤,却无法唤醒这垂危之人,不多时,多尔衮的气息终消散,消息传开,清廷上下为之震动,多尔衮的死,也在象征着这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