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少师此言何意?”

  孔颖达皱着眉头,显然有些不太明白。

  庄舟笑了笑,说道:

  “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将这考题细化,更加具体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考察士子的真实才学。”

  李承乾眼睛一亮,连忙问道:

  “哦?那庄先生有何高见?”

  庄舟微微一笑道:

  “比如说,我们可以出一道关于农事的策问,询问士子如何改善大唐的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李承乾和孔颖达对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赞赏之色。

  孔颖达抚须笑道:

  “庄少师此言有理,将考题细化,确实能够更好地考察士子的真实才学。”

  庄舟继续说道: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将考题与当下朝廷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士子们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如何为朝廷和老百姓做出贡献。”

  李承乾点头称是,他深知庄舟的才华,对于庄舟的建议自然是信服的。

  “庄先生所言极是!”

  李承乾赞叹道:

  “这样的考题不仅能够考察士子的学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孔颖达点了点头,也附和道:

  “没错,庄少师的建议确实很有见地。

  确实可以将这样的考题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只是这考题方面该要如何来出呢?”

  现在庄舟提出了出题思路,可他们毕竟还没做过这样的事情。

  对庄舟来说,就太容易理解了。

  现代社会公务员考试,其中便有申论考试。

  于是。

  庄舟就将自己所理解的申论阐述了一番:

  朝廷给出一段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

  然后,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

  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等到庄舟说完。

  孔颖达却是一把拉住了他,笑道:

  “庄少师,老夫有一事相求?”

  “孔先生请讲!”

  孔颖达定了定神色,朗声道:

  “听庄少师说了这么多,老夫斗胆,想请庄少师出一题。”

  庄舟闻言,心中微微一动,他自然是明白孔颖达的用意。

  孔颖达这是想要通过他出的考题,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学识。

  庄舟微微一笑,说道:

  “既然孔先生都这样说了,那我就试试。”

  孔颖达闻言大喜,连忙说道:

  “好!老夫拭目以待!”

  庄舟点了点头,开始沉思起来。

  其实他哪里想得出,还不得靠乌拉尔。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庄舟终于有了主意。

  他抬起头,看向孔颖达和李承乾,微笑着说道:

  “现在朝廷想要加强农业发展,圣上也是极其看重,不如就以农业发展来命题?”

  “请说!”

  庄舟应声,缓缓说道:

  “大唐疆域辽阔,农业乃国家之本。

  百姓本应精心耕耘,利用时令、节气,把握天时地利,使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以期岁岁丰收,使得大唐国库充盈,人民安居乐业。

  然,近年来,大唐的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加之北方干旱频发,南方水患连连,致使百姓颗粒无收,生计艰难。

  朝廷虽屡次赈灾,然终非长久之计。

  问题来了:

  请问,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唐农业之困境,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

  考生作答,要求内容全面,语言准确,条理清晰。

  不得超过八百字。”

  “……”

  李承乾和孔颖达闻言,都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道考题看似简单。

  概括性极强!

  实则涉及到了大唐农业的方方面面。

  要想答好这道题,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见解。

  只是这该如何作答呢?

  想了想,孔颖达也毫无头绪。

  “庄少师,此题应当如何作答,还请赐教!”

  “谈不上赐教!”

  庄舟摆手说道:

  “此题之关键在于,要找到农业发展的瓶颈所在,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改进农具、推广高产农作物品种、兴修水利等方面入手。

  同时,也可以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推广农产品。”

  孔颖达点了点头,赞叹道:

  “庄少师所言极是!

  此题既考察了士子的学识,又能够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朝廷和百姓做出贡献,确实是一道好题!”

  李承乾也赞同道:

  “没错,此题不仅能够考察士子的才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选拔人才来说,确实是非常有益的。”

  “只是嘛!”

  孔颖达想了想,还是把心中的疑虑说了出来:

  “庄少师,你出这道题,全然是农业种植相关。

  可学子们大多五谷不分,只怕他们根本答不上来啊!”

  “没关系啊!”

  庄舟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科举考试选拔的应该是综合能力强的学子入仕,既然是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我建议可以施行总分制,根据总分排名依次录取。”

  总分制?

  这倒又是个新鲜词!

  李承乾当先问道:

  “庄先生,这总分制是何意思?”

  孔颖达的目光又投了过来,等待着庄舟的回答。

  庄舟问道:

  “科举考试分几科?”

  孔颖达回答:

  “主要分为六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以及秀才科。”

  与庄舟事先所了解的差不多。

  唐朝的科举制是承袭隋朝。

  原本是只有明经科和进士科。

  后来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称为六科。

  其中最难的就是秀才科,是六科之首。

  主要考察国家大政。

  因为考试难度极大,报考的人数也是极少。

  最终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就被废止。

  放眼整个唐朝,一共也就二十九名秀才。

  其中李渊钦点六人,李世民钦点二十二人,李治钦点一人。

  从后来的历史走向来看。

  这些科目其实并无多少意义。

  历史上,在宋朝之后便只有进士科。

  相当于所有学子们入仕为官,都是通过进士科。

  虽然现在还是唐初。

  但庄舟既然已经来到了这个时代。

  有些事情,自然可以直接绕开。

  “孔先生,关于科举考试的科目我觉得有必要谏言圣上做一些调整。”

  “哦,怎样谏言?”

  庄舟道:

  “最好把科举制进士科,作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彻底废除察举制等其他一切入仕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