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之龙起中国 第17章乱世明君杨坚二)

小说:开国皇帝之龙起中国 作者:夜夜流光 更新时间:2024-08-18 06:27:12 源网站:乐文小说网
  以中国历史的传统看法而言,这位郑同学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有很多为人不耻的行为,比如教唆皇帝胡来、不孝敬母亲等等,我们之所以要提到他的名字,只是因为,他是这个关键时刻里出现的关键先生。

  所谓小人,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大致上都是一些做人很成问题的人。因为这些人在道德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总是把一些贬义词跟他们联系在一起,比如阴险狡诈、阿谀奉承、投机钻营、心术不正之类。此前在历史上的着名小人有:秦朝的赵高,汉朝的江充等等。但是作为小人,他们又有一种旁人无法企及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可怕之处在于:由于总是呆在帝王们身边,他们很容易通过改变帝王们的决定来改变历史的方向。

  有人说英雄推动了历史,也有人说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小人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郑同学正是拥有这种可怕力量的人。杨坚画像跟杨坚夹着尾巴做人,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经历不同,这位郑同学选择的是一条捷径,这条捷径的秘诀在于:急领导之所急,投领导之所好,从而最终做一个可以影响领导决定的人。作为宇文赟最早也是最为贴心的亲信之一,郑同学就是成功实践了这条道路的人。不过,跟那些唠叨杨坚“貌有反相”的人不同,郑同学虽然很早就看出杨同学不是一般人,却对他的态度相当尊重,两位同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

  就在北周政局面临震荡之际,负责起草诏书的郑同学等五个人(都是宇文赟的亲信)最先得到了消息,眼见皇帝已处于弥留状态,说不了话了,于是,关于后事的安排他们就主动代劳了。当时宇文赟的法定继承人还小,朝廷里缺个辅政大臣,让谁干呢?

  此时,即便宇文赟留下什么话来也都不重要了,他们说谁就是谁了(可怕吧)。

  当然了,谁干都无所谓,关键是要让自己这帮人有个好前途。宇文家那些鲜卑王爷们都太骄傲了,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其他人呢?好像也不太瞧得起咱们。彼此交换意见之后,郑同学他们的看法基本达成一致(其中一人持不同意见,但最终少数服从多数,14,反对无效),这个辅政大臣的人选非杨坚莫属。理由是,此人有相当资历(国丈),为人和气,又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于是立刻派人把他请来,问他干不干。

  这无疑是个烫手的山芋。考虑到此举必定会激起宇文家族等一批实力派的不满和反抗,杨坚最初的反应是显得很突然,不但连连推辞,而且态度还比较坚决。由于情况紧急,在几番劝说不成之后,郑同学他们中有个叫刘昉的人不耐烦了,冲杨坚硬梆梆地甩出一句话来:“您要想干就快一点,您要真不干,我可就干了。”

  这个恐怕也有可能,因为后来有证据表明,刘昉他们把杨坚拖进来的目的其实也很阴险,不过是让他起一个挡箭牌的作用,而实权则想操在自己手里,只是杨坚没有上当而已。

  不过此言一出,杨坚就不能不表态了,他沉默了一会儿。

  怎么办?是推掉这个差事,继续小心翼翼地活着,还是顺手接过来,从此过上舒心的日子?前一种选择目前看来比较安全,但是以后呢?

  而后一种选择虽然风光无限,却会立刻面临着挑战,宇文家族和其他一些反对势力决不会善罢甘休,他将很快陷入他们的包围之中。

  无论哪种选择都不保险,都有风险,但是杨坚立刻做出了决定。

  干,为什么不干?那些战战兢兢的日子我早就受够了,再说我还有什么可怕的?那个残暴的宇文赟都快咽气了,此时不干,更待何时?

  所有心里曾经准备过的一切就在此时被突然激活,巨大的诱惑更让他勇气倍增。

  当天,宇文赟驾崩,杨坚留在宫里“受诏”辅政,但秘不发丧。此后,大权在握的杨坚开始向着自己的目标加速前进,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只有一年左右)就完成了一次改朝换代的历史过程,可谓是效率惊人。

  当然了,称之为改朝换代这是说得好听一点,说得不好听就是篡权夺位,再不然还有一个中性词叫政变,具体怎么叫就看诸位对此事的理解了。

  此外,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此大动作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除了杨坚做过长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心理上的准备,以及拉拢郑同学之类的地下活动)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前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可循。该程序的发明者便是大名鼎鼎的王莽,他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祖师级人物,而大师级人物诸位也不陌生,他叫曹丕。该程序经魏晋以至南北朝的数百年演绎,至此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所以使用起来自然是轻车熟路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下它的几个主要步骤,并且看看杨坚同志都怎么干活的。

  改朝换代程序之杨坚版

  步骤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走皇帝的玉玺,藏到自己贴身处。

  这个太重要了,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虽然使用了硬抢的手段,想必大家也都可以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步骤二:找一个特别的理由,迅速地将宇文家族中那些最有势力的王爷们召回,给他们封几个虚衔,稳住他们,同时也盯住他们。

  此步骤的关键之处在于理由是否合适,但不管说什么,反正不可以说是宇文赟死了,否则他们不会回来,回来也会带着军队。

  步骤三:布置好一个场所,如丞相府之类,安排一些身体强壮的侍卫守在两边,做虎视眈眈状,再把官员们都找来,虚心而又诚恳地问一问大家是否愿意支持自己的工作。

  所谓又打又拉,一手硬,一手软,不服不行,不支持更不行。

  步骤四:以诏书的形式发布命令,告诉大家,尤其是那些曾经被宇文家改掉姓氏(赐姓)的汉人们,你们可以恢复自己原来的姓氏了。

  此后,那些被赐姓的汉人贵族们都纷纷恢复了本民族姓氏,什么普六茹呀、大野氏呀,都是过去式了,我们不提也罢,就叫老杨家、老李家好了。

  步骤五:大力充实丞相府的人员配备,并把信得过的人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待时机比较成熟(杀掉一批持不同政见者)后,把自己的随国公升级为随王,弄个九锡之类的待遇。

  照以往的经验来看,通常这一动作都预示着,此时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步骤六:由原来的皇帝出面,说一些“本人才疏学浅啊,您众望所归啊”之类的话,下诏禅位,自己则上表极力推辞。但是请注意,这个事情一定要来来回回不厌其烦地做够三次,否则会显得自己太心急,让大家笑话的。

  步骤七(也是最后一个):选好黄道吉日,并在当天登基。

  在此要说明一点,上面提到的第四个步骤,前人并没有做过,属于杨坚首创,这也是我们称之为“杨坚版”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杨坚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因为杨坚是汉人,一个中原汉人的后代。

  而在当时那种环境里,他的最忠实最积极的拥护者,他的最可信最可靠的伙伴们,莫过于汉人!也正是因为有他们,杨坚才能将他的改朝换代进行到底。所以这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本质上属于结成统一战线之类的方法。

  但要把此事解释清楚,我们就必须走进此前汉民族的一段苦难历史。

  时间回到公元311年。对于无数中原汉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灾难和毁灭的年头。就在这一年,以匈奴人为首的游牧民族攻陷了西晋的都城洛阳,经过无数次和中原政权的较量之后,这一次,他们的战果是空前的,不仅第一次打开了中原的腹心地带,而且第一次俘虏了一个汉族皇帝。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由于这一年也是西晋永嘉五年,历史上一般称之为“永嘉之乱”。

  然而这只是灾难和毁灭的序幕,是开始。

  在此期间,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中原汉人不得不逃到了南方,但是也有一批人选择留了下来,留在中原,留在北方,继续守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也许他们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316年,在那些游牧民族的持续进攻之下,风雨飘摇的西晋政权走到了尽头,连它的最后一个皇帝也被匈奴人从长安掳走。又一年后(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总算让那些南迁的汉人们有了一个庇身之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此后的北方却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悲惨也是最黑暗的一个时代,“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个时代的另外一种叫法被称作:五胡乱华。

  为什么都有“五胡”二字呢?

  很简单,因为这个时代的主角就是“五胡”。

  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

  所谓“五胡”,指的是当时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那么又为什么说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这个时代里,他们曾经意气风发地横行在中原大地上,他们不仅攻陷了洛阳,攻陷了长安,掳走并杀掉了西晋的两个皇帝,而且在这片曾经以汉人为主体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大批自己的政权(十六国中的绝大部分),它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一百多年)。

  然而对于那些留在北方、留在中原的汉人们来说,这却意味着,他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而承受巨大的苦难,付出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