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概念里,苦难的背后通常会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它们是:战乱、饥荒、奴役和屠杀。而翻开这段历史你就会知道,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不过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把当时所有的苦难都罗列出来,在此只举一个例子吧,我想,一个就够了。
此事发生在后赵政权统治中原期间。
在这个由羯族人建立的政权里有两个很特别的规定。一个是:汉人见到羯人不能叫他们胡人,而必须称之为“国人”,违者杀头。另外一个是:“国人”们可以随意地“拿”走随便一个汉人的财物,一概无罪。
只要您是一“国人”,即便您只当个小兵,就不管他汉人在后赵国里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只要您相中他们的东西了,一句话,拿了就拿了,谁也不能把您怎么样!
因为这是您的权利。
与此同时,“国人”们对汉族女子也有一个很特别的称呼——“双脚羊”。
而这又是因为在“国人”们看来,这些“双脚羊”与他们的牧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都是可以用来吃的。
根据史书记载,当后赵政权崩溃之时,其所谓的“双脚羊”数量仍有二十万之众!此时,她们最好的选择应该是逃走,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她们之中的很多人早已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她们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最残忍最悲惨的一幕出现了,正所谓刚出狼窝,又入虎口,由于实在无家可归,她们之中有五万名汉族女子不幸落入鲜卑族的慕容部落手中,令人无法想象的是,慕容鲜卑更是能吃得很,就在当年冬天,她们就被当作“军粮”全部吃完了,其碎骨残骸堆积如山(还算是吐骨头的)。
看过金庸《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慕容复这个人。我想,如果慕容家族的子孙里真有慕容复其人的话,他不能复国的原因我们已经找到了。
这不怪他,怪他的八辈祖宗们。
我相信,鲁迅先生在写出《狂人日记》之前,也可能看过这段记载。
不过,这只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已。事实上,此类吃人行为在当时并不鲜见,而各民族各政权彼此之间的集体屠杀,或者说种族式灭绝行为更可谓比比皆是,且十分疯狂。
史书中有两段记载可以清楚地说明,此类行为给汉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也是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时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自丧乱以来六十余年,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河洛丘虚,函夏萧条,井堙木刊,阡陌夷灭,生理茫茫,永无依归。”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71年-公元409年),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如此暴行自然会激起中原汉人的强烈反抗,而这种反抗的爆发力也往往比任何时候都可怕、都惊人。比如在后赵政权崩溃之时,那些曾经的“国人”们就被汉人、那些曾经被他们奴役和任意屠杀的对象一次性解决掉了(约有二十万人)。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历史的经验却再一次证明,越是残暴和疯狂,就灭亡得越快。
接下来就是南北朝时代,随着“五胡”等政权一个又一个地垮掉,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氏部落乘势而起,后来居上,他们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这些鲜卑人接受了其他民族覆灭的教训,也逐步认识到了汉人的力量,他们开始尝试着寻找更好的统治手段。于是,饱受“五胡”浩劫的汉民族开始逐步恢复生机,而她的族人们也因为坚守获得了回报。
此后,在北魏以后的北朝各个政权里,到处都是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无所不在地渗透到这些政权的各个阶层,以及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里,虔诚等待并默默推动着汉民族的复兴。
首先说军事方面的。这应当是汉人最早进入的领域,早到什么时候?早到“五胡十六国”时代,很早很早了。其原因当然是战争的需要,战争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就不管他是“国人”还是汉人了,能用就行。再说汉人士兵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用着不心疼。所以自北魏以后,北朝各个政权也都是这么做的,比如北周府兵里就有大量的汉族士兵。他们最初也许只是一名小兵,是人家的炮灰,但在战争中,他们却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支又一支军队的统帅或将军。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卖命,北朝各个政权都给予了他们很多优待,比如封他们为“国公”之类呀,给他们“赐姓”呀等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而其中两个已经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一个是李虎,另一个就是杨忠。
其次说下政治方面。这个当然是因为统治的需要,然而能够进入这一领域并非易事,所以这都不是一般汉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类是士族,北方士族,或者说中原士族,不但人多势众,而且祖宗八代都是搞政治的,这方面有不少宝贵经验。
一类是军事贵族,这个尤其在北周政权里明显多一点,由于是战争年代,一场战争的胜败往往关系着政治和政权的走向,所以他们也有这个资格。
再一类就是小人了。回答是,算的,算的,不但算,而且还是我们汉人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他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奇兵之功效。您要不信,看看宇文家族的教训就明白了。您要知道,当宇文赟咽气的时候,围在他身边帮他安排后事的那五个亲信,居然都是汉人!厉害吧?
当然了,以上所说的小人实际上是包含在前两类当中的,我们之所以将其专门分为一类,无非是为了强调他们在特殊战线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最后说下文化方面的,虽然我们把它排在后面,但它却是汉人们征服游牧民族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至于原因嘛,就不说了,大家都晓得。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不仅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拓跋”改为汉族的“元”姓,带头讲汉语,穿汉服,找一堆汉族老婆,到汉人的地盘上(迁都洛阳),过着汉人式的生活,而且就其所实施的各项改革措施来看,也很有一些让鲜卑民族在文化上“全盘汉化”的意思。而早在这种“汉化”之前,汉人的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已经成为其钦慕学习的对象,成为当时的时尚,汉族的儒家等经典着作也成为当时太学里的一门必修课。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汉人能够进入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发挥影响,事实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他们与拓跋鲜卑等游牧民族进行了长期的较大范围的互相通婚。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互相通婚秉承的是“门当户对”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鲜卑皇族及贵族与汉人士族之间互相通婚,而一般鲜卑人通常就是和普通的汉家子女通婚了。这种通婚导致了很多混血儿(如李渊)的产生,而且是混了又混,以至于根本无法确定他们身上到底有多少汉族血统。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同汉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汉人!
那么他们当然是汉人。
正所谓水到渠成,在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此时的汉人们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者了,他们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只等待一个蓬勃爆发的时刻,而这对于那些游牧民族来说也就意味着,他们在中原大地上指手划脚的黄金时代快要结束了。
因为那些汉人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了。
而事实上,由于那些混杂了游牧民族血统的汉人加入进来,此时的汉人们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族群,对于任何一个统治集团来说,这个族群都是最为关键的统治基础。
得汉人者得天下!
而这对于汉人杨坚来说,就更是如此,所以他必须在上台之前就把这个恢复汉姓的工作赶紧做了,他要唤醒他们身上的汉族血性,他要告诉他们:“你们从来就不是什么鲜卑人,从现在起,你们都是我的人,都跟我来吧!”
理由就是,因为大家都是汉人!
除此以外,杨坚的其它步骤里都有前人的影子,有充分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杨坚自然也不例外,他走的大都是正规步。当然了,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流血斗争,也遇到了一些急流险滩,幸好在关键时刻,以李穆、韦孝宽和高颎为首的一大批汉人站出来力挺杨坚,最终使他度过了难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二月二十三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四十一岁的杨坚走向了人生的顶峰,他在一系列盛大的仪式后,于百官的拥戴声中,登基为帝,并改元开皇。与此同时,一个崭新的王朝——隋朝宣告建立了。
而这也意味着,那个曾经叱咤一时的北周政权画上了句号。
此时,距离北齐的灭亡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
在这个流行短暂的时代,真所谓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啊。
但这又是一个充满了奇迹的时代,只要被历史这位导演看中了,你随时都可能登上舞台。
当然了,对于那些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人来说,这些感受恐怕尤为强烈。
因为他们的命运与此息息相关。
比如李渊。事实上,在宇文邕与杨坚这两位前辈演出的时间段里,我们这位未来的主角也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不过这些很重要的事其实只能算一件事。
一件叫做成长的事。
此事发生在后赵政权统治中原期间。
在这个由羯族人建立的政权里有两个很特别的规定。一个是:汉人见到羯人不能叫他们胡人,而必须称之为“国人”,违者杀头。另外一个是:“国人”们可以随意地“拿”走随便一个汉人的财物,一概无罪。
只要您是一“国人”,即便您只当个小兵,就不管他汉人在后赵国里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只要您相中他们的东西了,一句话,拿了就拿了,谁也不能把您怎么样!
因为这是您的权利。
与此同时,“国人”们对汉族女子也有一个很特别的称呼——“双脚羊”。
而这又是因为在“国人”们看来,这些“双脚羊”与他们的牧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都是可以用来吃的。
根据史书记载,当后赵政权崩溃之时,其所谓的“双脚羊”数量仍有二十万之众!此时,她们最好的选择应该是逃走,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她们之中的很多人早已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她们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最残忍最悲惨的一幕出现了,正所谓刚出狼窝,又入虎口,由于实在无家可归,她们之中有五万名汉族女子不幸落入鲜卑族的慕容部落手中,令人无法想象的是,慕容鲜卑更是能吃得很,就在当年冬天,她们就被当作“军粮”全部吃完了,其碎骨残骸堆积如山(还算是吐骨头的)。
看过金庸《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慕容复这个人。我想,如果慕容家族的子孙里真有慕容复其人的话,他不能复国的原因我们已经找到了。
这不怪他,怪他的八辈祖宗们。
我相信,鲁迅先生在写出《狂人日记》之前,也可能看过这段记载。
不过,这只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已。事实上,此类吃人行为在当时并不鲜见,而各民族各政权彼此之间的集体屠杀,或者说种族式灭绝行为更可谓比比皆是,且十分疯狂。
史书中有两段记载可以清楚地说明,此类行为给汉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也是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时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自丧乱以来六十余年,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河洛丘虚,函夏萧条,井堙木刊,阡陌夷灭,生理茫茫,永无依归。”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71年-公元409年),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如此暴行自然会激起中原汉人的强烈反抗,而这种反抗的爆发力也往往比任何时候都可怕、都惊人。比如在后赵政权崩溃之时,那些曾经的“国人”们就被汉人、那些曾经被他们奴役和任意屠杀的对象一次性解决掉了(约有二十万人)。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历史的经验却再一次证明,越是残暴和疯狂,就灭亡得越快。
接下来就是南北朝时代,随着“五胡”等政权一个又一个地垮掉,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氏部落乘势而起,后来居上,他们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这些鲜卑人接受了其他民族覆灭的教训,也逐步认识到了汉人的力量,他们开始尝试着寻找更好的统治手段。于是,饱受“五胡”浩劫的汉民族开始逐步恢复生机,而她的族人们也因为坚守获得了回报。
此后,在北魏以后的北朝各个政权里,到处都是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无所不在地渗透到这些政权的各个阶层,以及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里,虔诚等待并默默推动着汉民族的复兴。
首先说军事方面的。这应当是汉人最早进入的领域,早到什么时候?早到“五胡十六国”时代,很早很早了。其原因当然是战争的需要,战争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就不管他是“国人”还是汉人了,能用就行。再说汉人士兵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用着不心疼。所以自北魏以后,北朝各个政权也都是这么做的,比如北周府兵里就有大量的汉族士兵。他们最初也许只是一名小兵,是人家的炮灰,但在战争中,他们却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支又一支军队的统帅或将军。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卖命,北朝各个政权都给予了他们很多优待,比如封他们为“国公”之类呀,给他们“赐姓”呀等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而其中两个已经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一个是李虎,另一个就是杨忠。
其次说下政治方面。这个当然是因为统治的需要,然而能够进入这一领域并非易事,所以这都不是一般汉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类是士族,北方士族,或者说中原士族,不但人多势众,而且祖宗八代都是搞政治的,这方面有不少宝贵经验。
一类是军事贵族,这个尤其在北周政权里明显多一点,由于是战争年代,一场战争的胜败往往关系着政治和政权的走向,所以他们也有这个资格。
再一类就是小人了。回答是,算的,算的,不但算,而且还是我们汉人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他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奇兵之功效。您要不信,看看宇文家族的教训就明白了。您要知道,当宇文赟咽气的时候,围在他身边帮他安排后事的那五个亲信,居然都是汉人!厉害吧?
当然了,以上所说的小人实际上是包含在前两类当中的,我们之所以将其专门分为一类,无非是为了强调他们在特殊战线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最后说下文化方面的,虽然我们把它排在后面,但它却是汉人们征服游牧民族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至于原因嘛,就不说了,大家都晓得。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不仅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拓跋”改为汉族的“元”姓,带头讲汉语,穿汉服,找一堆汉族老婆,到汉人的地盘上(迁都洛阳),过着汉人式的生活,而且就其所实施的各项改革措施来看,也很有一些让鲜卑民族在文化上“全盘汉化”的意思。而早在这种“汉化”之前,汉人的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已经成为其钦慕学习的对象,成为当时的时尚,汉族的儒家等经典着作也成为当时太学里的一门必修课。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汉人能够进入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发挥影响,事实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他们与拓跋鲜卑等游牧民族进行了长期的较大范围的互相通婚。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互相通婚秉承的是“门当户对”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鲜卑皇族及贵族与汉人士族之间互相通婚,而一般鲜卑人通常就是和普通的汉家子女通婚了。这种通婚导致了很多混血儿(如李渊)的产生,而且是混了又混,以至于根本无法确定他们身上到底有多少汉族血统。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同汉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汉人!
那么他们当然是汉人。
正所谓水到渠成,在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此时的汉人们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者了,他们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只等待一个蓬勃爆发的时刻,而这对于那些游牧民族来说也就意味着,他们在中原大地上指手划脚的黄金时代快要结束了。
因为那些汉人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了。
而事实上,由于那些混杂了游牧民族血统的汉人加入进来,此时的汉人们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族群,对于任何一个统治集团来说,这个族群都是最为关键的统治基础。
得汉人者得天下!
而这对于汉人杨坚来说,就更是如此,所以他必须在上台之前就把这个恢复汉姓的工作赶紧做了,他要唤醒他们身上的汉族血性,他要告诉他们:“你们从来就不是什么鲜卑人,从现在起,你们都是我的人,都跟我来吧!”
理由就是,因为大家都是汉人!
除此以外,杨坚的其它步骤里都有前人的影子,有充分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杨坚自然也不例外,他走的大都是正规步。当然了,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流血斗争,也遇到了一些急流险滩,幸好在关键时刻,以李穆、韦孝宽和高颎为首的一大批汉人站出来力挺杨坚,最终使他度过了难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二月二十三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四十一岁的杨坚走向了人生的顶峰,他在一系列盛大的仪式后,于百官的拥戴声中,登基为帝,并改元开皇。与此同时,一个崭新的王朝——隋朝宣告建立了。
而这也意味着,那个曾经叱咤一时的北周政权画上了句号。
此时,距离北齐的灭亡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
在这个流行短暂的时代,真所谓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啊。
但这又是一个充满了奇迹的时代,只要被历史这位导演看中了,你随时都可能登上舞台。
当然了,对于那些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人来说,这些感受恐怕尤为强烈。
因为他们的命运与此息息相关。
比如李渊。事实上,在宇文邕与杨坚这两位前辈演出的时间段里,我们这位未来的主角也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不过这些很重要的事其实只能算一件事。
一件叫做成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