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噼里啪啦——”
晨钟作响来爆竹,春风吹拂万千家。
随着新年的元日到来,大唐从大中迈入了咸通年间。
所谓咸通,乃至取自宣宗皇帝昔年所制《泰边陲乐曲词》中的“海岳晏咸通”。
可以说,李漼及王宗实等人,无时无刻都在表达着“顺位顺意”这个概念。
只是相对于百姓来说,百姓并不担心坐在金台高位上的那人是大中皇帝还是咸通皇帝,他们只在意皇帝是否加税,是否减税、蠲免……
不过令他们失望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新君并未下旨废除“九厘税”,甚至在新年后,向各道州县颁布新的旨意,准备在盐铁上加税。
对于庙堂上的那群人来说,加税盐铁,与百姓关系似乎并不大。
但问题在于,所有的赋税政策,都会反映到百姓身上。
官盐加价后,各道州县的百姓便开始吃不起官盐,只能去买私盐吃。
私盐的需求量大了,私盐贩子也随之增加,竞争力也慢慢凸显。
问题在于,朝廷对私盐的打击力度很大,因此许多贩卖私盐的人,要么投靠当地州县官盐,要么就是武装私盐队伍。
在这群人中,曹州冤句县的黄家,无疑是两者兼沾的存在。
正因如此,盐铁加税后,贩卖私盐的黄氏生意也就好了起来。
“王县令,老夫敬你一杯。”
“黄公是长辈,理应是本官敬酒向黄公才对。”
“哈哈哈哈……”
河南道百姓八百余万,而曹州便占七十余万。
曹州有县七,冤句县是其中之一,人口经济都排在中游,有近十万口百姓在冤句县内外讨生活。
黄氏作为冤句县最大的私盐家族,冤句县大量百姓,都在买卖他们的私盐。
不过百姓吃了便宜的私盐,那官盐就没有人买了。
哪怕已经贿赂了官员,但官员却不可能自己出钱买官盐,因此官盐通常也需要黄氏帮忙解决。
在实行榷盐法之前,河南道每斗粗盐不过十余文,实行盐铁专卖后暴涨到了一百多文。
到了如今,曹州每斗官盐三百五十文,而私盐每斗不过二百文,价格相差近两倍。
正因如此,即便黄巢再怎么骄傲,为了族中生意,他还是不得不在饭桌上与那些他所厌恶的人推杯换盏。
期间,他因为喝酒太多而离席,等他再回来时,冤句县的几位主官已经走了。
“阿耶,买了多少官盐?”
黄巢从婢女手中接过刚刚用热水烫过的手绢,擦了擦脸后,不由询问起来。
“八千斗!”
黄父还没开口,一名十几岁的少年人就忍不住开口道:“这群狗官,拿了我们的礼单,还让我们买那么多盐!”
“八千斗?!”
黄巢倒吸了口凉气,毕竟黄氏每年贩卖私盐,所卖出的私盐也不过一万七八千斗,获利不过三千多贯。
以如今官盐的价格,八千斗官盐,起码需要近三千贯钱财。
如果再刨除每年给冤句县官员送礼,以及维护麾下那百余名家丁的开销,那一年到头不仅没赚,反而还赔进去了。
“唉……”
黄父长叹一口气道:“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
“去年的帐,你们都看过了,我们经营私盐,所获不过三千八百余贯。”
“宅中家丁、奴婢开销,每年不下二千贯,买盐又得二千八百贯。”
“好在我黄家世代贩盐,在这冤句县购置了五千亩庄田。”
“以今年粮价,我们收获六成后,卖粮买盐,应该还能有几百贯结余。”
“希望朝廷早些把税降下来吧,不然如此下去,不知道要倒下多少庶族。”
黄父颇为感慨,而黄巢听后却错愕道:“我们家中庄田,不是只取五成租子吗?”
“朝廷加税,我们得交税,只能拔到六成了。”
黄父话音中带着些惆怅,同时他也继续道:
“这盐价,今年恐怕得涨涨了,先涨二十文吧。”
“耶耶!”听到黄父的话,黄巢的侄子黄存忍不住道:
“现在到处都是私盐贩子,我们若是涨了价,百姓恐怕就去买旁人的了。”
“到时候私盐卖不出去,这些官盐也就砸手上了!”
黄存的话让其余黄氏子弟不免生出怨气,好在黄父比较偏爱安稳,因此他对众人安慰道:
“县衙收了我们的钱,总归得出力围剿那些闲散贩子的。”
“如今局面还能维持,就是你们每人的零花得削减一半了。”
黄父无奈,众人也知道他的辛苦,并没有因为这件事便与他闹起来。
只是黄存听后忍不住埋怨道:“若是当初那王守文把事情闹大些,我们也加入军中,做做军头后投降了,就与那濮州的王仙芝一般。”
“王仙芝?”黄巢朝自家侄子看去,他对那人有些印象。
那厮早年习得武艺,一开始与人贩卖私盐,后来自己拉伙做大。
自己前年去长安科举时,听闻他麾下有十个私盐汉子。
“对啊!”黄存略微向往道:
“那王守文来濮州作乱,王仙芝带着好几伙私盐贩子参加了叛军。”
“后来王守文兵败被杀,这群人跟着军中兵马使朱淮投降官军。”
“听闻那朱淮试图作乱后被杀,王仙芝等人被编入天平军中,任了个列校。”
“如今这厮手下几百人,凭着列校身份贩卖私盐,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哼!”黄父冷哼道:“他一个叛军投靠而来的家伙,眼下朝廷没有战事,还能在濮州厮混些日子。”
“待朝廷有了战事,需要征召他们出战的时候,我看他们还能不能笑出来!”
黄巢听着黄父这么说,心道若是有了战事,朝廷恐怕也恐怕会先盘剥他们这些庶族。
“要是伯父能做官便好了……”
“你这厮!”
黄存不经意的一句话,立马引起了黄父的吹胡子瞪眼。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翁,连忙看向自家大郎。
黄巢脸色不变,但心头却黯然。
“好了,都下去休息去吧。”
黄父担心黄巢乱想,连忙驱散了所有人。
黄巢的几位侄子、外甥也并不是在埋怨黄巢,而是真的希望家里有个当官的能照拂照拂他们。
一言不发回到自己的院中,黄巢坐在主位许久,拳头忍不住攥紧。
“连王仙芝那种泼皮无赖都能在造反后投降做个列校,我黄巢学业有成,被推举参加进士科却屡次不第……”
“贼老天!到底是我学识不足,还是朝廷那群人黑白不分!”
黄巢忍不住质问上天,却并未得到回应。
几日后,当他看着自家花出去大量钱财,买回一堆质量堪忧的官盐时,他心中的愤恨更加。
若非还能生活下去,加之父母兄弟尚在,他恐怕会迁往陇右,舍下面子去找陈瑛、杨信二人。
只是这种念头往往只是出现片刻,便被他掐灭了。
小半个月后,黄氏带头涨了冤句县的私盐,以至于百姓怨声载道。
百姓们痛骂黄氏,却不敢骂衙门,而黄氏子弟也只能憋着气,将自己赚到的钱,都补贴到了衙门身上。
黄氏的遭遇,是大唐能够直辖的各道州县庶族遭遇。
田亩被加九厘税,胥吏盘剥至二三分。
盐铁被苛重税,每斗加征五十文。
除此之外,针对酒、茶、酱、油、醋等等物产也被加上重税。
庶族们的日子不好过,只能把压力转嫁给平头百姓,而这也就导致天下逃亡者越来越多。
“这种山岭上也有人烟?”
商州上洛县北,年不过三旬的张温士站在丹水旁,眺望远处郁郁葱葱的山岭,不由发出感叹。
临近他不远处的数十名披甲官兵闻言笑道:“这些山上多着呢!”
一名列校闻言走上前来,压低声音与张温士说道:
“朝廷屡次加税,不少百姓都逃亡山里。”
“有的落草为寇,有的则是聚集村落,官军搜捕则逃亡深山中,待官兵离去再回去。”
“商州数万口百姓,至少有近万人逃入山中。”
列校的话让张温士咋舌,简单在丹水边烧熟溪水后,便将这烧熟的溪水灌入水囊中,带到了不远处官道上的马车里。
“咳咳……”
“丈人(岳父),水来了。”
张温士才上车,便见到自家细君伺候着一名白发老翁。
这名老翁是他的丈人,也是他能入京为官的恩人。
至于这名老翁,自然就是从荆南赶往长安,不日便要作为宰相执掌朝政的白敏中了。
月初,白敏中在走入商州后染上风寒,特意休息了大半个月。
如今病情稍好,便重新踏上了入京之路。
张温士熟练地用热水为白敏中泡了杯姜茶,随后由自家细君递给了他。
白敏中喝下一口姜茶后,气色变好了许多,舒缓道:
“前番瞧你与那名列校谈话,不知聊了什么?”
张温士也没有回避,当即便把刚才的那些事情告诉了白敏中。
白敏中听后长叹一口气道:“一年之内三次加税,如今又苛盐铁等杂项。”
“虽说这些税是世家及庶族在交,但交到最后,始终是布衣在交。”
“我们一路北上,多少百姓逃亡山野,你们也都瞧见了。”
“听闻南边的南诏冷落天使,老夫估计要不了多久,南诏便会与我大唐重燃战火了。”
“朝廷虽然裁汰了几万老弱,但节省下来的那点钱粮,恐怕不足以与南诏争斗。”
“老夫熟知夏侯孜,此人无实才,西川那些马军与骡军在他手上,恐怕疏于训练。”
“届时南诏来犯,老夫真不敢想剑南道会遭遇何等局面……”
白敏中看得清楚,但大势就是如此,即便你能看得清楚,却也阻挡不住。
大唐已经立国二百四十二年,自始皇帝一统天下以来,唯有西汉有过二百年以上的国运。
余下的东汉及晋朝、南北等存在,国运都鲜有超过二百年者。
不过白敏中也明白,如果继续按照当下的势头发展下去,那大唐恐怕真的会有倾覆之难。
“陇右那边,近来可有消息?”
白敏中忽的询问起了陇右的事情,张温士闻言颔首道:
“刘继隆趁朝廷丢失凉州时,出兵收复凉州,并大肆收容从剑南、山南等道逃亡的百姓,将其迁徙至凉州。”
“除此之外,回鹘大汗庞特勤派人走漠南送消息至丰州,称刘继隆、张淮深出兵袭扰安西,请朝廷擢授其安西大都护。”
“胡杂倒也敢想。”白敏中毫不客气的称呼庞特勤为胡杂,哪怕庞特勤执掌着安西回鹘。
“能把刘继隆的精力耗费在西边也好,总比他无所事事来得强。”
白敏中做出评价,但张温士却观察着他,同时小心翼翼的继续为他的茶杯添入姜茶。
“可是朝中有不少声音,都说他收容逃民是别有用心,假以时日,恐难剪除。”
“这话没有问题……”白敏中没有反驳,而是承认道:
“当初就该咬咬牙,征调天雄、西川、朔方、凤翔等镇兵马,趁刘继隆收复河临渭三州前,先一步把三州收复。”
“事后刘继隆坐大,朝廷却无力镇压,一直拖到如今,早已尾大不掉。”
“崔台硕(崔铉)在浙东平叛进行的如火如荼,月初才收复了明、台二州,但裘甫却又跑到海中洲去了。”
“听闻他正准备打造水师,渡海去海中洲将裘甫讨平。”
“东南不太平,朝廷的钱粮就会出现问题,而南边的南诏又蠢蠢欲动。”
“这种局面下,若是还想收拾刘继隆……”
白敏中长舒一口气,似乎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或许他应该直白些说“愚蠢”,但朝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口风,恐怕也是今上有意为之。
“看来今上与先帝,始终不曾放弃陇右……”
思绪间,他将杯中姜茶喝了个干净,末了才平淡道:“走吧,早些到长安也好。”
“是。”张温士应下,随后下车与官军列校交谈。
不多时,数十名官兵便护送着他们一行人,继续往长安前进。
与此同时,大唐派往南诏的第二批中使,也在二月中旬的时候,抵达了阳苴咩城。
只是相比较有眼色、知进退的杨知温,这次被派来的中使却十分跋扈。
他们不仅无视了清平官董成的提醒,甚至到了祐世隆面前,也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至尊听闻云南王冷落天朝告哀中使,特此派遣本官前来。”
“敢问云南王,此事是否属实?”
中使姿态高高在上,坐在五华楼顶层主位的祐世隆眯了眯眼睛,心里的怒火已经被点燃。
反观对面的中使,即便他已经看出了祐世隆生气,但对于他而言,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并不值得他在意。
更何况他出发前,北司的官员们便与他说过,此次理应彰显天朝威名,不可胆怯。
有人在身后为自己撑腰,自己还有什么好怕的?
“此事属实……”
祐世隆沉声开口,殿上的南诏诸臣也冷漠注视着这批中使。
“云南王为何冷落天朝遣派的告哀中使,难道不知道先帝驾崩后,属国应该做的礼节吗?!”
中使声音突然拔高,这让南诏诸臣纷纷攥紧了拳头,而清平官董成也站出来打圆场道:
“我王虽雄壮,但毕竟年幼,些许细节不甚在意,劳烦……”
“荒唐!”中使打断董成的话,董成不免错愕看向他。
只是不等董成继续打圆场,这名中使就冷哼道:“即便冷落告哀中使不是本意,但姓名呢?”
“难道整个南诏上下都是愚夫,不知道我朝玄宗明皇帝姓名,不懂得避讳吗?!”
中使突然提起名讳的问题,这把殿内众人说的愣住了。
他们自然知道唐玄宗李隆基,但李隆基昔年逼反南诏,于南诏君臣而言,对他并没有什么好感。
更何况藩属国国王避讳这种事情,通常也不会太较真,谁知道这人会突然说出这种事情。
“我姓名乃先王所赐,所谓名讳,先王也不甚在意!”
祐世隆被这批中使气得不轻,冷着脸继续说道:
“何况我国亦有丧,朝廷为何不派中使吊祭?”
“吊祭?”中使冷哼道:“云南王若是愿意改名避讳,本使当吊祭先王!”
“呵呵……”祐世隆气笑了,笑声中掺杂着愤怒。
董成听见这笑声,忍不住叹气闭上了眼。
杜元忠等青壮派在听到这笑声后,纷纷忍不住兴奋起来。
面对这笑声,那北司派来的中使依旧跋扈,下巴抬得老高。
“云南王若是不愿意更改姓名,且不说本使不会吊祭先王,单说您的册封礼,也将无限延后。”
“此外,朝廷会关闭南诏与安南、黔中、岭西、剑南等道的官道,停罢所有商货往来!”
中使依旧跋扈,而祐世隆却已经忍不了了。
他缓缓起身,尽管身处西南,年纪尚幼,但其身长亦有五尺六七,不然也不会被董成称呼为“雄壮”。
“封闭商道?”
祐世隆走到中使面前,与其相隔不过三步,而左右杜元忠等清平官也连忙起身走到殿上,拱卫祐世隆两旁。
祐世隆目光狠厉,让原本跋扈的中使顿感如坠冰窟。
四目相对间,祐世隆语气平淡:“那就封闭看看……”
“唐廷不给,朕就自己去取!”
“朕?”中使瞪大眼睛,指着他道:“云南王你……”
“住嘴!!”
祐世隆喝止其言论,拔出腰间的佩刀,走上前斩断了那代表天使的旌节,目光一瞥。
“即日起,南诏改国号为大礼,朕将改元为建极!”sxbiquge/read/75/75644/ )
“噼里啪啦——”
晨钟作响来爆竹,春风吹拂万千家。
随着新年的元日到来,大唐从大中迈入了咸通年间。
所谓咸通,乃至取自宣宗皇帝昔年所制《泰边陲乐曲词》中的“海岳晏咸通”。
可以说,李漼及王宗实等人,无时无刻都在表达着“顺位顺意”这个概念。
只是相对于百姓来说,百姓并不担心坐在金台高位上的那人是大中皇帝还是咸通皇帝,他们只在意皇帝是否加税,是否减税、蠲免……
不过令他们失望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新君并未下旨废除“九厘税”,甚至在新年后,向各道州县颁布新的旨意,准备在盐铁上加税。
对于庙堂上的那群人来说,加税盐铁,与百姓关系似乎并不大。
但问题在于,所有的赋税政策,都会反映到百姓身上。
官盐加价后,各道州县的百姓便开始吃不起官盐,只能去买私盐吃。
私盐的需求量大了,私盐贩子也随之增加,竞争力也慢慢凸显。
问题在于,朝廷对私盐的打击力度很大,因此许多贩卖私盐的人,要么投靠当地州县官盐,要么就是武装私盐队伍。
在这群人中,曹州冤句县的黄家,无疑是两者兼沾的存在。
正因如此,盐铁加税后,贩卖私盐的黄氏生意也就好了起来。
“王县令,老夫敬你一杯。”
“黄公是长辈,理应是本官敬酒向黄公才对。”
“哈哈哈哈……”
河南道百姓八百余万,而曹州便占七十余万。
曹州有县七,冤句县是其中之一,人口经济都排在中游,有近十万口百姓在冤句县内外讨生活。
黄氏作为冤句县最大的私盐家族,冤句县大量百姓,都在买卖他们的私盐。
不过百姓吃了便宜的私盐,那官盐就没有人买了。
哪怕已经贿赂了官员,但官员却不可能自己出钱买官盐,因此官盐通常也需要黄氏帮忙解决。
在实行榷盐法之前,河南道每斗粗盐不过十余文,实行盐铁专卖后暴涨到了一百多文。
到了如今,曹州每斗官盐三百五十文,而私盐每斗不过二百文,价格相差近两倍。
正因如此,即便黄巢再怎么骄傲,为了族中生意,他还是不得不在饭桌上与那些他所厌恶的人推杯换盏。
期间,他因为喝酒太多而离席,等他再回来时,冤句县的几位主官已经走了。
“阿耶,买了多少官盐?”
黄巢从婢女手中接过刚刚用热水烫过的手绢,擦了擦脸后,不由询问起来。
“八千斗!”
黄父还没开口,一名十几岁的少年人就忍不住开口道:“这群狗官,拿了我们的礼单,还让我们买那么多盐!”
“八千斗?!”
黄巢倒吸了口凉气,毕竟黄氏每年贩卖私盐,所卖出的私盐也不过一万七八千斗,获利不过三千多贯。
以如今官盐的价格,八千斗官盐,起码需要近三千贯钱财。
如果再刨除每年给冤句县官员送礼,以及维护麾下那百余名家丁的开销,那一年到头不仅没赚,反而还赔进去了。
“唉……”
黄父长叹一口气道:“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
“去年的帐,你们都看过了,我们经营私盐,所获不过三千八百余贯。”
“宅中家丁、奴婢开销,每年不下二千贯,买盐又得二千八百贯。”
“好在我黄家世代贩盐,在这冤句县购置了五千亩庄田。”
“以今年粮价,我们收获六成后,卖粮买盐,应该还能有几百贯结余。”
“希望朝廷早些把税降下来吧,不然如此下去,不知道要倒下多少庶族。”
黄父颇为感慨,而黄巢听后却错愕道:“我们家中庄田,不是只取五成租子吗?”
“朝廷加税,我们得交税,只能拔到六成了。”
黄父话音中带着些惆怅,同时他也继续道:
“这盐价,今年恐怕得涨涨了,先涨二十文吧。”
“耶耶!”听到黄父的话,黄巢的侄子黄存忍不住道:
“现在到处都是私盐贩子,我们若是涨了价,百姓恐怕就去买旁人的了。”
“到时候私盐卖不出去,这些官盐也就砸手上了!”
黄存的话让其余黄氏子弟不免生出怨气,好在黄父比较偏爱安稳,因此他对众人安慰道:
“县衙收了我们的钱,总归得出力围剿那些闲散贩子的。”
“如今局面还能维持,就是你们每人的零花得削减一半了。”
黄父无奈,众人也知道他的辛苦,并没有因为这件事便与他闹起来。
只是黄存听后忍不住埋怨道:“若是当初那王守文把事情闹大些,我们也加入军中,做做军头后投降了,就与那濮州的王仙芝一般。”
“王仙芝?”黄巢朝自家侄子看去,他对那人有些印象。
那厮早年习得武艺,一开始与人贩卖私盐,后来自己拉伙做大。
自己前年去长安科举时,听闻他麾下有十个私盐汉子。
“对啊!”黄存略微向往道:
“那王守文来濮州作乱,王仙芝带着好几伙私盐贩子参加了叛军。”
“后来王守文兵败被杀,这群人跟着军中兵马使朱淮投降官军。”
“听闻那朱淮试图作乱后被杀,王仙芝等人被编入天平军中,任了个列校。”
“如今这厮手下几百人,凭着列校身份贩卖私盐,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哼!”黄父冷哼道:“他一个叛军投靠而来的家伙,眼下朝廷没有战事,还能在濮州厮混些日子。”
“待朝廷有了战事,需要征召他们出战的时候,我看他们还能不能笑出来!”
黄巢听着黄父这么说,心道若是有了战事,朝廷恐怕也恐怕会先盘剥他们这些庶族。
“要是伯父能做官便好了……”
“你这厮!”
黄存不经意的一句话,立马引起了黄父的吹胡子瞪眼。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翁,连忙看向自家大郎。
黄巢脸色不变,但心头却黯然。
“好了,都下去休息去吧。”
黄父担心黄巢乱想,连忙驱散了所有人。
黄巢的几位侄子、外甥也并不是在埋怨黄巢,而是真的希望家里有个当官的能照拂照拂他们。
一言不发回到自己的院中,黄巢坐在主位许久,拳头忍不住攥紧。
“连王仙芝那种泼皮无赖都能在造反后投降做个列校,我黄巢学业有成,被推举参加进士科却屡次不第……”
“贼老天!到底是我学识不足,还是朝廷那群人黑白不分!”
黄巢忍不住质问上天,却并未得到回应。
几日后,当他看着自家花出去大量钱财,买回一堆质量堪忧的官盐时,他心中的愤恨更加。
若非还能生活下去,加之父母兄弟尚在,他恐怕会迁往陇右,舍下面子去找陈瑛、杨信二人。
只是这种念头往往只是出现片刻,便被他掐灭了。
小半个月后,黄氏带头涨了冤句县的私盐,以至于百姓怨声载道。
百姓们痛骂黄氏,却不敢骂衙门,而黄氏子弟也只能憋着气,将自己赚到的钱,都补贴到了衙门身上。
黄氏的遭遇,是大唐能够直辖的各道州县庶族遭遇。
田亩被加九厘税,胥吏盘剥至二三分。
盐铁被苛重税,每斗加征五十文。
除此之外,针对酒、茶、酱、油、醋等等物产也被加上重税。
庶族们的日子不好过,只能把压力转嫁给平头百姓,而这也就导致天下逃亡者越来越多。
“这种山岭上也有人烟?”
商州上洛县北,年不过三旬的张温士站在丹水旁,眺望远处郁郁葱葱的山岭,不由发出感叹。
临近他不远处的数十名披甲官兵闻言笑道:“这些山上多着呢!”
一名列校闻言走上前来,压低声音与张温士说道:
“朝廷屡次加税,不少百姓都逃亡山里。”
“有的落草为寇,有的则是聚集村落,官军搜捕则逃亡深山中,待官兵离去再回去。”
“商州数万口百姓,至少有近万人逃入山中。”
列校的话让张温士咋舌,简单在丹水边烧熟溪水后,便将这烧熟的溪水灌入水囊中,带到了不远处官道上的马车里。
“咳咳……”
“丈人(岳父),水来了。”
张温士才上车,便见到自家细君伺候着一名白发老翁。
这名老翁是他的丈人,也是他能入京为官的恩人。
至于这名老翁,自然就是从荆南赶往长安,不日便要作为宰相执掌朝政的白敏中了。
月初,白敏中在走入商州后染上风寒,特意休息了大半个月。
如今病情稍好,便重新踏上了入京之路。
张温士熟练地用热水为白敏中泡了杯姜茶,随后由自家细君递给了他。
白敏中喝下一口姜茶后,气色变好了许多,舒缓道:
“前番瞧你与那名列校谈话,不知聊了什么?”
张温士也没有回避,当即便把刚才的那些事情告诉了白敏中。
白敏中听后长叹一口气道:“一年之内三次加税,如今又苛盐铁等杂项。”
“虽说这些税是世家及庶族在交,但交到最后,始终是布衣在交。”
“我们一路北上,多少百姓逃亡山野,你们也都瞧见了。”
“听闻南边的南诏冷落天使,老夫估计要不了多久,南诏便会与我大唐重燃战火了。”
“朝廷虽然裁汰了几万老弱,但节省下来的那点钱粮,恐怕不足以与南诏争斗。”
“老夫熟知夏侯孜,此人无实才,西川那些马军与骡军在他手上,恐怕疏于训练。”
“届时南诏来犯,老夫真不敢想剑南道会遭遇何等局面……”
白敏中看得清楚,但大势就是如此,即便你能看得清楚,却也阻挡不住。
大唐已经立国二百四十二年,自始皇帝一统天下以来,唯有西汉有过二百年以上的国运。
余下的东汉及晋朝、南北等存在,国运都鲜有超过二百年者。
不过白敏中也明白,如果继续按照当下的势头发展下去,那大唐恐怕真的会有倾覆之难。
“陇右那边,近来可有消息?”
白敏中忽的询问起了陇右的事情,张温士闻言颔首道:
“刘继隆趁朝廷丢失凉州时,出兵收复凉州,并大肆收容从剑南、山南等道逃亡的百姓,将其迁徙至凉州。”
“除此之外,回鹘大汗庞特勤派人走漠南送消息至丰州,称刘继隆、张淮深出兵袭扰安西,请朝廷擢授其安西大都护。”
“胡杂倒也敢想。”白敏中毫不客气的称呼庞特勤为胡杂,哪怕庞特勤执掌着安西回鹘。
“能把刘继隆的精力耗费在西边也好,总比他无所事事来得强。”
白敏中做出评价,但张温士却观察着他,同时小心翼翼的继续为他的茶杯添入姜茶。
“可是朝中有不少声音,都说他收容逃民是别有用心,假以时日,恐难剪除。”
“这话没有问题……”白敏中没有反驳,而是承认道:
“当初就该咬咬牙,征调天雄、西川、朔方、凤翔等镇兵马,趁刘继隆收复河临渭三州前,先一步把三州收复。”
“事后刘继隆坐大,朝廷却无力镇压,一直拖到如今,早已尾大不掉。”
“崔台硕(崔铉)在浙东平叛进行的如火如荼,月初才收复了明、台二州,但裘甫却又跑到海中洲去了。”
“听闻他正准备打造水师,渡海去海中洲将裘甫讨平。”
“东南不太平,朝廷的钱粮就会出现问题,而南边的南诏又蠢蠢欲动。”
“这种局面下,若是还想收拾刘继隆……”
白敏中长舒一口气,似乎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或许他应该直白些说“愚蠢”,但朝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口风,恐怕也是今上有意为之。
“看来今上与先帝,始终不曾放弃陇右……”
思绪间,他将杯中姜茶喝了个干净,末了才平淡道:“走吧,早些到长安也好。”
“是。”张温士应下,随后下车与官军列校交谈。
不多时,数十名官兵便护送着他们一行人,继续往长安前进。
与此同时,大唐派往南诏的第二批中使,也在二月中旬的时候,抵达了阳苴咩城。
只是相比较有眼色、知进退的杨知温,这次被派来的中使却十分跋扈。
他们不仅无视了清平官董成的提醒,甚至到了祐世隆面前,也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至尊听闻云南王冷落天朝告哀中使,特此派遣本官前来。”
“敢问云南王,此事是否属实?”
中使姿态高高在上,坐在五华楼顶层主位的祐世隆眯了眯眼睛,心里的怒火已经被点燃。
反观对面的中使,即便他已经看出了祐世隆生气,但对于他而言,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并不值得他在意。
更何况他出发前,北司的官员们便与他说过,此次理应彰显天朝威名,不可胆怯。
有人在身后为自己撑腰,自己还有什么好怕的?
“此事属实……”
祐世隆沉声开口,殿上的南诏诸臣也冷漠注视着这批中使。
“云南王为何冷落天朝遣派的告哀中使,难道不知道先帝驾崩后,属国应该做的礼节吗?!”
中使声音突然拔高,这让南诏诸臣纷纷攥紧了拳头,而清平官董成也站出来打圆场道:
“我王虽雄壮,但毕竟年幼,些许细节不甚在意,劳烦……”
“荒唐!”中使打断董成的话,董成不免错愕看向他。
只是不等董成继续打圆场,这名中使就冷哼道:“即便冷落告哀中使不是本意,但姓名呢?”
“难道整个南诏上下都是愚夫,不知道我朝玄宗明皇帝姓名,不懂得避讳吗?!”
中使突然提起名讳的问题,这把殿内众人说的愣住了。
他们自然知道唐玄宗李隆基,但李隆基昔年逼反南诏,于南诏君臣而言,对他并没有什么好感。
更何况藩属国国王避讳这种事情,通常也不会太较真,谁知道这人会突然说出这种事情。
“我姓名乃先王所赐,所谓名讳,先王也不甚在意!”
祐世隆被这批中使气得不轻,冷着脸继续说道:
“何况我国亦有丧,朝廷为何不派中使吊祭?”
“吊祭?”中使冷哼道:“云南王若是愿意改名避讳,本使当吊祭先王!”
“呵呵……”祐世隆气笑了,笑声中掺杂着愤怒。
董成听见这笑声,忍不住叹气闭上了眼。
杜元忠等青壮派在听到这笑声后,纷纷忍不住兴奋起来。
面对这笑声,那北司派来的中使依旧跋扈,下巴抬得老高。
“云南王若是不愿意更改姓名,且不说本使不会吊祭先王,单说您的册封礼,也将无限延后。”
“此外,朝廷会关闭南诏与安南、黔中、岭西、剑南等道的官道,停罢所有商货往来!”
中使依旧跋扈,而祐世隆却已经忍不了了。
他缓缓起身,尽管身处西南,年纪尚幼,但其身长亦有五尺六七,不然也不会被董成称呼为“雄壮”。
“封闭商道?”
祐世隆走到中使面前,与其相隔不过三步,而左右杜元忠等清平官也连忙起身走到殿上,拱卫祐世隆两旁。
祐世隆目光狠厉,让原本跋扈的中使顿感如坠冰窟。
四目相对间,祐世隆语气平淡:“那就封闭看看……”
“唐廷不给,朕就自己去取!”
“朕?”中使瞪大眼睛,指着他道:“云南王你……”
“住嘴!!”
祐世隆喝止其言论,拔出腰间的佩刀,走上前斩断了那代表天使的旌节,目光一瞥。
“即日起,南诏改国号为大礼,朕将改元为建极!”sxbiquge/read/75/75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