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281章 咸通元年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5-02-16 16:36:42 源网站:新笔趣阁
  “呜呜呜——”

  咸通元年二月十七日,南诏王祐世隆斩天子旌节,废昔年和约,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礼,建元建极。

  三月初,大礼兵分两路,一路以峰州蛮为主,十万群蛮入寇安南。

  一路以大军将段宗榜为帅,率精骑五千及望苴子蛮、扑子蛮和裸形蛮等蛮两万人进攻黔中道。

  随着双方三十年的和平被打破,西川之地粮价骤涨,而租庸及两税不曾削减。

  各道州县的官吏不仅没有平抑粮价的政策,还要催缴租税、差役,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唯有逃亡山中。

  “蕞尔小国,也敢跳梁!”

  三月初五,当南诏改国号为大礼,进而兵分两路出击的消息传至长安,朝野震动。

  李漼心里也感受到了压力,但面对南衙北司的诸相,他依旧佯装沉稳。

  他往金台下看去,只见令狐綯、裴休、蒋伸、王宗实、王茂玄、亓元实、齐元简几人已经齐聚殿上。

  除了这几张熟悉的面孔,还有一张更为苍老的面孔更令他感到熟悉。

  “白相公,此件事情,卿以为如何?”

  李漼询问起了刚刚抵达长安不久的白敏中,而重新换上紫袍,手持笏板来到咸宁宫的白敏中在听后并没有急于回答。

  他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这几日自己所查的所有奏表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陛下,安南有王式镇守,理应无碍。”

  “但黔中、岭西、东川及西川却不容乐观。”

  “臣建议调高骈及其麾下兵马驰往岭西,调容管宋涯担任黔中观察使,令东川、西川严防死守,必须守住嶲州、戎州、黎州等处险要之地!”

  白敏中在西川担任了几年的节度使,自然知道剑南道的情况。

  剑南道之所以能挡住南诏,主要靠的就是嶲州、黎州、戎州。

  这三个州是剑南道的南大门,基本都是山岭。

  尽管对于大礼来说,他们依旧可以居高临下的向北发起进攻,但这三个州对于成都平原来说,也同样是居高临下。

  掌握这三个州,西川兵马进可攻,退可守。

  倘若丢失这三个州,那就只能被动挨打,想要再向南边的高原推去,便没有那么容易了。

  “此事,全权交由白相公负责。”

  李漼不似李忱,他没有那么大的控制欲。

  对于他来说,把事情交给有用的大臣,让大臣们去解决就行。

  至于他,他需要做的,只是听曲玩乐。

  兴许是经历了武宗、宣宗这些皇帝后养成了避嫌习惯,白敏中突然遇到李漼这种甩手掌柜后,竟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好在裴休眼神示意,他这才连忙作揖:“臣领旨!”

  “好了,既然无事,那就退下吧。”

  李漼一如既往的议事不超过三刻钟,裴休他们叹了一口气后退下,白敏中也稀里糊涂的跟着离开了。

  尽管离开长安多年,但白敏中依旧老练。

  加上有蒋伸、裴休的配合,各项政令不断下发,而北司的王宗实也并未如昔年的马公儒那般干涉南衙。

  尽管很想遏制刘继隆,但需要白敏中解决的事情太多,加上朝廷不能三面受敌,因此白敏中只能暂时搁置陇右的事情。

  在朝廷无法节制陇右的时候,刘继隆却已经将准备做的七七八八了。

  “四个官仓及各州县府库,共储粮二百九十五万石。”

  “节帅,您是怎么知道南诏会与朝廷为敌的?”

  三月中旬,行走在临州官仓之间,高进达忍不住询问刘继隆。

  对此,刘继隆则是在检查各个谷仓的同时解释道:

  “朝廷与南诏休养生息的这么年,朝廷没能解决多少藩镇和度支的问题,但南诏可是把南边几个国家解决的差不多了。”

  “以南诏的实力,动员七八万兵马及十余万群蛮还是不成问题的。”

  “现在南边的几个国家都归附或臣属南诏,南诏也看不上他们那点东西,自然只能对朝廷动手了。”

  “只是可惜我们速度太慢,没能采买足够多的粮食。”

  刘继隆语气中带着惋惜,高进达听后却咋舌:“近三百万石粮食,这还不够吗?”

  三百万石粮食,要知道这都足够陇右百姓吃一年了。

  只是对此,刘继隆依旧摇头道:“不够,起码以现在流民不断流入的速度来看,暂时还不够。”

  高进达听到此处,不免附和点头道:“去岁十月至今,不过五个月的时间,便先后涌入三万余口百姓。”

  “南诏动兵的消息传出后,西川百姓逃亡北上者,更是数不胜数。”

  “南边几个州的消息还没送来,但我估计,逃入陇右的人口,只会多不会少。”

  “如今我陇右人口近六十万,凉州百姓数量也恢复至十万,您看我们还需要向凉州迁徙人口吗?”

  高进达有自己的想法,他更希望将人口留在陇右,尤其是兰州、临州地界。

  对此,刘继隆却开口道:“继续安排去凉州,等凉州人口突破二十万了,再来告诉我。”

  “二十万?!”高进达不免错愕,随后反应过来:

  “这……应该不会吧,我们这些年,先后从剑南道、山南西道迁入三十余万汉口。”

  “剑南道和山南西道口数不过五百余万,我们几乎迁入他们近一成的百姓。”

  “百姓如此逃亡,他们总该会想办法阻截吧?”

  面对高进达的猜想,刘继隆却摇头道:

  “天下糜烂,朝廷只有加税一说,没有减税一说,如此下去,百姓唯有逃亡作隐户这一条路。”

  “剑南道和山南西道的五百万人口,早已是天宝年间的老黄历了,实际上逃入陇右的,大部分都是这些年滋生的隐户。”

  刘继隆并未夸大,毕竟巴蜀之地近三十年没有遭遇大的战事,人口不知增加凡几。

  哪怕经历晚唐祸乱、五代十国动乱后,蜀中人口都能在北宋立国三十年的时间里恢复到上百万户人口,更别提承平三十年的如今了。

  刘继隆估计蜀中人口恐怕早就突破六百万乃至七百万了,而涌入陇右的百姓,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在原本历史上本该饿死的那群人。

  大唐不珍惜他们,自有他刘继隆会珍惜。

  南诏与大唐的争斗时长,将决定陇右实力能增长多少。

  刘继隆搓了搓手上的粟米,很干净,应该是去年才入仓的粮食。

  “以我们手中的这批粮食,起码能接二十万百姓进陇右开垦荒地。”

  “相比较我想要的,这点人口还远远不够。”

  他将手中粟米放回谷仓内,继续巡视道:

  “我军境内,现在有多少熟地、多少生地?”

  高进达略微沉思,当即便给出答案:“今年的话,熟地应该有四百四十万亩左右,生地还有二百二十万亩。”

  “不过这批生地中,有三十万亩是今年年初才开荒得来的,剩下一百三十万亩是去年开荒的,不到六十万亩是前年开荒得来的。”

  “今年的田赋,差不多在一百一十万石左右。”

  “以田亩的产出,每家每户都能够吃饱。”

  “除此之外,今年应该能产出足够制作六十万匹麻布的麻杆。”

  “算上香料、茶盐铁等物,府内起码能收获一百二十万贯。”

  “只可惜剑南道的粮价涨了,如今已然达到每石七百,比我们所产的粮食还要更贵。”

  高进达这才后知后觉,不免看向刘继隆道:“这剑南的粮价,不会降不下来了吧……”

  “你觉得呢?”刘继隆苦笑反问高进达。

  这时高进达才知道,刘继隆前面为什么说可惜,原来是他早就想到了用丝绸之路赚取的钱财,买卖剑南道粮食,以便招抚流民进入陇右。

  高进达有些气馁,觉得陇右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刘继隆却笑着打趣道:“无碍,反正我们也能自给自足,大不了再勒紧两年革带。”

  “那倒是……”

  高进达跟着刘继隆苦笑作陪,而此时刘继隆也巡查完了临州的官仓。

  在确定没有硕鼠在里面偷鸡摸狗后,刘继隆在回去的路上继续道:

  “曹茂近来很凶嘛,我听说他抓了十八个都察院的官员,连带牵连出了五十三个官员和三百多个直白。”

  “这件事情,你这个长史有没有听到啊?”

  “自然是知道的。”高进达不敢瞒骗刘继隆,他当即说道:

  “不过这件事是都察院自己的事情,我们也不便处理。”

  “好在曹押衙并未自己擅用刑罚,只是让都护府按规矩处理流放。”

  “嗯……”

  对于曹茂的处置,刘继隆十分满意,他最担心曹茂意气用事,现在看来,曹茂也并非他想象的那么软弱。

  不过仔细想想也知道,对于一个幼年丧父母的人来说,世界上最为折磨人的,恐怕也不过如此。

  除非辱骂刘继隆,不然曹茂还真难生气上火。

  “这些人还是按照老规矩,都送去河西去。”

  “是。”

  刘继隆作出指导,高进达先行答应,然后汇报困难。

  “这批罪犯连带其家眷,起码有小两千人。”

  “河西那边倒是愿意以硝石交换,但甘州酒使君也传来消息,张节帅希望贩买一批粮食。”

  “看来他是准备对西州用兵了。”刘继隆颔首分析起来。

  以河西五州二十余万人口及二百万亩耕地来说,河西的粮食是绝对够吃的。

  除了出征外,刘继隆想不到张淮深买粮的其他用意。

  “暂时先答应下来,但数量不要做保证,同时去查查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的粮价。”

  “如果这两个地方的粮价也涨过七百钱每石,那就去荆南问问。”

  “要是这三个地方都不行,那就等秋粮收割后,卖五万石给他。”

  五万石粮食对于远征西州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不过刘继隆自己也需要粮食,他自然不可能卖太多给张淮深。

  尽管他希望张淮深收复西州,打通丝绸之路的北道。

  思绪间,刘继隆他们走到了都护府,与门口的兵卒们打了个招呼后,便一路聊着走入了正堂。

  与此同时,早早守在正堂内的崔恕在见到刘继隆后,也连忙递出了一封书信。

  “节帅,尚摩鄢在西山八国站稳脚跟了!”

  刘继隆并未对崔恕的话感到诧异,毕竟西山八国中实力最强的几个国家已经被尚摩鄢灭了。

  算算时间,这小半年灭亡剩余几个国家,倒也问题不大。

  一目十行看完书信内容后,刘继隆开口解释道:

  “尚摩鄢想要用牧群和俘获的汉口来交换甲胄、粮食。”

  “这些东西倒是可以和他交易,但我需要他来狄道议事。”

  刘继隆将书信递回给崔恕,交代道:“书信送往西山八国,告诉尚摩鄢来狄道见我。”

  “是!”崔恕不假思索应下,而刘继隆也在寒暄几阵后回到内堂。

  崔恕很快起草好书信,并让前来送信的精骑好好休息,派出另一批精骑前去送信。

  不过刘继隆的信还没送到西山八国,南边的战事却开始爆发了。

  “呜呜呜——”

  “杀!!”

  四月初二,杨缉思,杨酋庆二人率领十万群蛮,沿着西道江(红河)攻入安南境内。

  西道江两岸都是山岭,道路狭长崎岖。

  面对大礼举兵十万来犯,王式手中仅有精兵七千,骑兵三百。

  他留兵两千驻守后方,镇压所有试图作乱的土蛮。

  至于他本人则是率领三百精骑及五千步卒提前驰援古勇县,在古勇县这个地形上类似一线天的存在,打一场轰轰隆隆的防守反击战。

  时至正午,王式发动古勇县百姓掘壕,构筑石桥营垒、羊角墙等等防御工事。

  以三千步卒及三百精骑驻守此城,王式有自信将南诏所派将领挡回去。

  从三月中旬到四月初,王式做足了准备,而昨夜抵达城外,今早便开始攻城的大礼军队,依旧声势浩大、兵容强盛。

  古勇县的都将曾召集古勇县范围内的群蛮前来,但附近的蛮部在见到大礼旌旗漫天的场景后,纷纷不敢触其兵锋,在远处观望起来。

  当然也有不少蛮部因此生二心,试图暗地里去投靠大礼。

  对此,王式也知道他们的心思,所以并未指望这群人,而是将困难留给了自己。

  他不准所有人反击,而是要等他的军令。

  正因如此,城内的兵卒与民夫们,只能看着大礼步卒将堑壕填平,并推动云车前来攻城。

  一刻钟后,随着王式走下马道,四周纷纷劝阻道:

  “王使君,城外群贼数量是我军好几倍,我们真的有把握吗?”

  “王使君,要不然我们撤回交趾吧……”

  “嘭——”

  随着云车撞在城墙上,所有推动攻城器械的大礼群们都爬上了云梯,试图来奉献自己的性命。

  面对此情此景,王戎依旧镇定自若,最后拿出木哨吹响。

  “哔哔——”

  不多时,城头的唐军听到了刺耳的哨声,他们开始投石、放箭、倒入滚烫的沸水。

  面对唐军的反击,意志力最为薄弱的那些瘦弱蛮子们开始溃逃,但溃逃的后果就是死。

  杨酋庆率一千甲兵为督战队,但凡有逃下战场的兵卒,都会被临阵斩首。

  这样的血腥手段,刺激了军队不少群蛮,但这些被刺激的群蛮,则是会被南诏军队处理。

  “往上爬!”

  “快!”

  “杀——”

  喊杀声中,大礼的兵卒不断攀爬城梯,最终见到了那道曙光。

  所有人争先恐后的冲了上来,却不知道如何照顾好自己的性命,往往都是在登上城墙上不久后毙命,被唐军当做尸体丢了下来。

  事实证明,南诏的攻城技巧并不逊色于中原。

  杨缉思,杨酋庆二人在古勇城外建造大量攻城武器攻城。

  在他们的攻势下,堑壕与护城河被填平,城门口的营垒被包围,而云车则是一座又一座的撞在了古勇城墙上。

  不过两个时辰,古勇城就已经被他们攻打得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杨缉思,杨酋庆二人也开始指挥城外的群们开始搭建军营。

  负责攻城的群蛮们几次攻上城来,又几次被驱赶下去。

  如此反复几次后,大军的士气已经泄了,而王式想要的就是这个机会。

  “开城门!!”

  三百名精骑面前,王式振臂一呼,城门口处的唐军错愕,但还是反应了过来。

  他们打开城门,而王式趁机率领这三百名精骑冲出城去。

  “杀!!”

  马背上的三百精骑对城下的所有群蛮展开收割,他们来回冲锋,不断刺伤刺伤一名又一名的蛮子。

  群蛮身穿皮甲,因此在面对身穿重扎甲的唐军时,他们显得那么脆弱,一刀就断,两刀便死。

  “随我冲!!”

  王式举枪高呼,目光锁定护城河对面的大礼军营。

  他没有丝毫犹豫,在军令下达后的第一时间便对西道江对岸的军营发起了冲锋。

  由于护城河被填平,加上西道江河谷又是东南低西南宽的平坦地势,因此这三百骑兵在王式手上,甚至发挥了近千精骑的效果。

  “杀!!”

  喊杀声与猎猎作响的旌旗在展示汉人的雄壮,那些试图对精骑伤害的大礼群蛮,则是已经崩溃地逃回了军营。

  “使君,此役我军告捷,必然要将我军捷报送至长安!!”

  “没错!”

  一时间,唐军将士纷纷高举自己手中的群蛮首级,只有王式长叹一声。

  他们确实击退了大礼,但大礼的兵力太多,仅损失区区数百人,全然不足为道。

  熬过了今日,往后还有很多时间等着他们熬呢……sxbiquge/read/75/75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