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张潮细腻的笔触,“小杨”的过往在他自己的回忆、舅舅的冷言冷语、旁人的闲言碎语中被拼凑成型——
没有父亲;母亲出走;外婆养大;初中辍学;深圳打工……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除了父母情况不明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
读到这里,大部分读者生起的更是对“小杨”的同情,毕竟“没**孩子像根草”;同时也疑惑,这个题材似乎有些“平庸”,毕竟大家已经被许立志施虐过一轮了;
同时手法也比较传统,与《最后一课》将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的技巧没法比。
中出现的未来场景——手机支付、视频通话、人脸识别……也在《最后一课》当中展示过了,没什么稀奇。
不过既然他是张潮,那读者们还是有耐心看下去的。
随即大家对“打工”的概念,就被“小杨”的一段回忆给打得粉碎——
【网吧通宵的冷气还黏在后颈,他就蹲在人才市场铁栅栏下,数着蚂蚁搬运烟头滤嘴。一个穿褪色西装的中介用喇叭喊“电子厂贴膜十块一小时”,人群便像看见腐烂的香蕉皮的蚂蚁般涌过去。他故意等到最后,等那句“还差三个**搬冻肉”,才把身份证拍在对方汗湿的掌心。先给二十,日结一百二,能比去电子厂多赚二十块。电子厂要一连干五天,只有真正的**才去。……】
【成扇的猪肉挂在铁钩上摇晃、碰撞,像无数具剥光的尸体在跳芭蕾。东北工头骂他搬得慢,他盯着对方金链子陷入衣领的肥肉,幻想那下面是像猪一样被劏开的脖子。十个小时,他靠数冻猪耳朵熬过去:左耳编号单数丢蓝色塑料筐,右耳双数扔红色。……】
【工资换成几张皱巴巴的钞票后,小杨先去买一包六块钱的蓝狼。打火机是之前睡公园长椅时捡的,塑料机身上印着一个穿着比基尼的美女。只要打着火机,随着火焰的摇摆,比基尼美女身上的泳装就会一点点变淡,然后显露出曼妙、**的身躯。他会一直盯着她的身体,目不转睛,直到猛然想起要省着点用,不然以后没得看了。……】
【网吧**时段开始的刹那,他的灵魂才真正舒展。破洞沙发上残留着前人的体温,电脑主机轰鸣声盖过隔壁的声音。他从不玩游戏,只是反复看《古惑仔》电影——当陈浩南在庙街砍人时,他用指甲抠着扶手上的烟疤,幻想自己举着冻肉刀冲向那个戴金链子的东北工头。……】
“这**还是打工吗?干一天休三天?赚的钱不攒不寄,全都用来上网?”
“还有这个最便宜的沙县套餐是怎么回事,白饭浇卤汁配例汤3块,深圳哪儿找什么便宜的吃食?”
“**才5块?这他么是2024年?骗鬼啊!我们这儿小县城现在**都10块了。”
“张潮这是看不起谁呢?年轻人穷是穷点,哪有这么没出息的?”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对张潮这次所描绘的“未来”感到不可思议。
许立志笔下的流水线工人虽然被压榨、被忽略,但好歹表现出了一种不甘、愤怒,其中仍然蕴藏着生生不息的人性力量。
而在这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这个“小杨”身上却完全泯灭了生机和活力,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生存。
打工只是他以最低条件维持“活着”这件事的媒介罢了。“小杨”对未来没有任何希冀,几乎将整个精神世界都投注到网络当中去。
中他偶尔会给一种叫做“网络女主播”的职业女性“刷礼物”。他只找观看人数最少的“直播间”,刷最便宜的礼物,通常不超过一包烟钱。
为的是听“网络女主播”甜甜地喊一声:“感谢「龙华黑炮」哥哥……”其他话读者都还听得懂,但是“老板25厘米”是什么鬼?张潮的想象力这么狂放了吗?真有人会说这种恬不知耻的话吗?
“小杨”是绝不愿意多刷哪怕一块钱的礼物的,因为身上的钱花光了,他挨饿顶多撑两天,第三天就必须去城中村的门口等活儿了。
就在“小杨”要离开老家的时候,他舅舅递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
他以为这是舅舅分给他的奠仪——虽然葬礼他没有出一份钱,但“小杨”觉得自己仍然有这个权力。
但是舅舅冷漠一句话就打碎了他所有幻想:
【“这是你那个妈寄给你的,她让我转交给你。你自己拿好。”
小杨像被烫到一般手一缩,黄色的信封就掉在地上,很快被积水洇湿了。小杨看了一眼舅舅,这个男人已经完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大事般转头走了,既像没有看见信封落地,也像没有看见自己的外甥。
小杨只好自己俯下身把信封拾了起来,找不到纸巾擦拭水渍,就贴在自己的T恤上。但 T恤是化纤的,吸不了水;他又使劲甩了两下,信封里迭得厚厚的信纸发出“嘎嘎”的弯折声,像一只吵闹的鸭子。好在做信封的牛皮纸有点防水的功能,没有洇透。
小杨拿着信封,看着上面陌生的“石钟花”三个字,仿佛一个原始人第一次抬头,看到了深邃无垠的夜空和永恒闪烁的群星,孤独得像小学课文里读到过的那具黄河象的化石。他很快就发现信封的封口大开着的,露出里面白花花的牙齿。】
“终于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了。”读者们忍不住兴奋起来,开始进入“正题”。
与茨威格的原版里对女人的身份“故弄玄虚”不同,张潮的直接点明了来信者的身份——“小杨”的母亲。
她对“小杨”来说,是夹带在外婆、舅舅争吵对骂时喷出的那一连串的污言秽语中的零星唾沫,是童年时小伙伴玩玻璃弹珠输给自己急了以后脏话连篇里的只言片语,是余光里邻居怪异的眼神、交头接耳的蔑笑……
除了知道她是女人,她很轻浮以外,便一无所知了。
“小杨”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决定先不看这份信,而是带着它上了返回深圳的火车。
虽然自己对外婆这个舅舅口里的“老不死”也没有太多情感,但“老不死”的终于死了,他也就彻底成了没有根系的浮萍。
返乡的火车路途漫长,足足要12个小时。但对于常常要在网吧的劣质沙发上一坐就是一整夜的“小杨”来说,并不感觉痛苦。
这条线路上的旅客大多数选择时速超过每小时500公里的「磁悬浮高铁」,只用不到两个小时就能走完绿皮火车12个小时的路程。
「磁悬浮高铁」的票价很贵,而“小杨”的时间并不值钱。
车上空荡荡的,车窗外的山也变成了深浅不一的黑灰色块。到了后半夜,他终于忍不住从牛仔裤的后兜里掏出信——
【他先从信封里把信纸掏出来,却没有着急看写了什么,而是先翻了翻这十几页的信纸,直到确认其中确实没有夹着钱——他不能确定到底是“妈妈”没有寄,还是已经被舅舅拿走了。他没来由地坚定认为是后者。……】
小杨用略带颤抖的手展开了信纸,上面的字迹工整、娟秀,就像读初中时他暗恋过的学习委员写的那样。
【亲爱的毛毛:这封信我撕了好几次,又写了好几次,要避着人。可是有些话再不说就要烂在肚子里了。你爸爸说我的肚子最软,比最贵的羽绒枕头还要软,他最喜欢垫着我的肚子睡觉。后来生了你,他说我的肚子扁塌塌的,不好枕了。当然你可能听不懂这些,我在说什么啊,让我从头开始,不,也许该从结尾说起,你可能会恨我,就像我恨那个台湾人,不,我不该提他,你家家肯定没说过他对不对?她总是对的。那年她把我藏在老家阁楼等生的时候往我嘴里塞的破布,说咬着就不痛了。我以前在观澜的电子厂上班晕倒时,组长骂我装,他不知道我前几天刚流产,去医院做的,小小一个还没有拳头大,那个孩子是你的姐姐。不,我不能再说了,你会觉得恶心,可你小时候喝过我的血奶啊,左边的乳头被你咬裂后感染化脓,现在还有疤,像颗干瘪的枣,我后来生的两个孩子,婆婆都不肯让他们吃我的母乳,她嫌我脏,可你当时饿得直哭,我有什么办法呢?你小时候喜欢抱着我的一条枕巾睡觉,上面绣着“劳动光荣”,是我在东莞打工时工会发的。可是我有什么可光荣的呢?我的肚子里死过孩子。我在说什么啊,对了,台湾人带我去香格里拉吃自助餐,我往包里塞了五颗水煮蛋,被他扔进**桶,他说“阿珍你这样很丢脸”。现在你舅舅应该发财了吧?他总说我**,可那年他娶媳妇的五千块彩礼是我在流水线上攒的。他是个财迷,我在信里塞了200块钱,他拿了钱就会把信给你。生完你以后,那个台湾人第二天就回台湾述职了,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不分段太爽了)
这封信写得颠三倒四,虽然有许多涂改但还满是错别字,甚至连段落都不分,看得只念到初二的“小杨”头疼不已。
“毛毛”是自己的小名?小杨只隐约记得小时候有人这么叫过他。但是这段记忆还不等变成海马体里的化石,就从指缝里溜走了。
不过“小杨”还是整理出了自己这位陌生的“妈妈”前半生的人生轨迹:
和他一样,初中辍学去广东打工;呆过东莞、中山、深圳;在深圳的电子厂站线的时候给有家室的台湾主管当小三;台湾主管姓杨;他骗女人会离婚,结果生的时候调回台湾总部了;“妈妈”在老家养他到4岁,2009年的时候突然抛下他离开老家;“妈妈”离家的原因是和网恋对象奔现;“妈妈”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现在这个“妈妈”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还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儿女双全。
“小杨”忽然想到信里提到的那个在厕所里流掉的姐姐——他的这个“妈妈”还真有“儿女双全”的命。
“妈妈”的故事并不稀奇,在每个厂区都标配几个不同版本。无非就是女人姓名籍贯不同、胖瘦美丑不同、流掉或生下孩子的数量不同,还有男人的身份地位不同。
“小杨”自己就能说出几个更传奇的女子——有赶走原配上位的,有和姘头鱼死网破的,还有带着孩子做成了大生意最后帮助落难的情夫东山再起的……
“小杨”喜欢听这种故事,更喜欢看这种故事,当然也愿意成为这些故事里的主角。
“妈妈”的故事实在有些平庸过了头,“小杨”一边看着,一边为这个陌生的女人勾勒属于独属于自己的轮廓与眉眼。
按照信里的说法,和舅舅的年龄,“妈妈”现在还不到40岁,如果保养得好,应该长得还漂亮吧?
一定是漂亮的,不漂亮怎么做爸爸——也就是那个台湾人——的老婆?
她现在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家庭条件想必不错?也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单独的一间房?房里都装了空调?
一定有空调的,他们皮娇肉嫩,夏天那么热,一定受不住。房子里一定蚊子也很少,甚至不用点蚊香。
她家里这么多人口,吃饭的桌子一定很大吧?不大的话坐不下啊。一个“妈妈”,一个“爸……”……“叔叔”,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叔叔”的爸爸妈妈应该叫什么呢?也叫爷爷、奶奶吗?
是不是进入谁的家庭就需要改成谁的姓啊?“小杨”不太愿意改掉这个“杨”字。虽然他没有见过给他这个姓的男人哪怕一面,甚至连他名叫什么都不知道。
也许“叔叔”也姓杨呢?“杨”是大姓。
……
想着想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在他的身体里面滋生——
【也许是后半夜困了,小杨眼里隐约看到一行行字像血一样流动起来,汇成涓流,顺着自己捏住信纸一角的手指,汩汩向身体里面涌入。这些细流先流经指尖的毛细血管,再拧成一条条小溪、一条条小河,顺着心脏的搏动,一刻不停地冲刷着身体哪怕最边缘的角落,滋润着他的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就像戈壁上一棵枯死的红柳,扎根的暗河突然灌满了洪水,于是就连最细小的枝桠都挺出了几点绿。】
读到这里,读者们的脸上都挂起了姨母笑。
所谓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是其一。这种喜事能唤起人内心最本能的同理心,由衷地为幸运儿喝彩。
“小杨”当“干一天玩三天”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也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那颗惨苍白的灵魂从未得到亲情的滋养,如同一只小兽一样成长,没有变成恶人已经不错了。
如今他的妈妈给他写了信,虽然言语逻辑混乱,却也看得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真心。无论她是不是愿意接纳这个儿子,这封信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头。
尤其看到信的末尾,这位「陌生女人」写的结语,更是让大家内心柔软的地方有被轻轻触碰一下的感觉——
【毛毛,妈妈错了,妈妈对不起你,妈妈想你,妈妈想再亲亲你的脸蛋,妈妈想……】
一个个的“妈妈”,都写到读者的心巴里去了。
尤其是和张潮年纪相仿或者比他大一些的读者,小时候都看过一个电影叫做《世上只有妈妈好》,那电影当年简直就是超级催泪弹,一句“没**孩子像根草……”歌声响起,能听哭半个学校的孩子。
【火车放缓了速度,铁轮轧在铁轨接缝的声音陡然大了起来;等到这声音像锤子一样一下下敲打着耳膜,深圳东站到了。小杨穿着和离开那天一样的衣服下了车,然后又被人潮带出站厅,站在马路边上。深圳的太阳依旧毒辣,这里的一切——地铁施工的烟尘、步履匆匆的人群、穿梭如流的车辆——都没有一丝变化,仿佛被凝固在自己离开的那一天。只有小杨知道,变的就是他自己。
他要去找他的妈妈。】
“张潮这里写得妙啊!”余华和苏童窝在一处茶室,一人手里一本《当代》,苏童刚好看到此处,叫了一声好。
余华连忙凑过去,苏童指着刚刚的描写解释道:“张潮这句写得很妙——‘小杨’自己觉得深圳凝固在他离开那一天,一句话把他的心态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又含蓄委婉,妙极!”
余华看东西快,有时就马虎一点,不过苏童一点也明白过来了:“确实,这是典型的「主角心理」——世界只有在我观察、介入的时候才发生变化。
我看不到的世界,就是凝固不变的。这个‘小杨’经过母亲一封信的滋润,心活过来了,又觉得自己是人生的主角了。”
苏童夸道:“年轻一辈有这个笔力的不多啊。”
余华傲然一笑:“不多?你再找一个看看。”随即露出促狭的笑容,一脸坏笑地道:“你赶紧接着看,张潮准备了‘好酒好菜’在等着咱们呢。”
苏童一脸懵,难道张潮这次不是转性子改写治愈系了?
他继续往下翻,就敏锐地看到张潮射出的第一根“暗箭”——
【小杨找到黑老三,把自己的手心摊开,里面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他笑嘻嘻地问道:“听说你收身份证?我这张没卖过,你出多少钱?”】
苏童倒吸一口凉气,这分明是酷刑的前奏啊!
没有父亲;母亲出走;外婆养大;初中辍学;深圳打工……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除了父母情况不明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
读到这里,大部分读者生起的更是对“小杨”的同情,毕竟“没**孩子像根草”;同时也疑惑,这个题材似乎有些“平庸”,毕竟大家已经被许立志施虐过一轮了;
同时手法也比较传统,与《最后一课》将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的技巧没法比。
中出现的未来场景——手机支付、视频通话、人脸识别……也在《最后一课》当中展示过了,没什么稀奇。
不过既然他是张潮,那读者们还是有耐心看下去的。
随即大家对“打工”的概念,就被“小杨”的一段回忆给打得粉碎——
【网吧通宵的冷气还黏在后颈,他就蹲在人才市场铁栅栏下,数着蚂蚁搬运烟头滤嘴。一个穿褪色西装的中介用喇叭喊“电子厂贴膜十块一小时”,人群便像看见腐烂的香蕉皮的蚂蚁般涌过去。他故意等到最后,等那句“还差三个**搬冻肉”,才把身份证拍在对方汗湿的掌心。先给二十,日结一百二,能比去电子厂多赚二十块。电子厂要一连干五天,只有真正的**才去。……】
【成扇的猪肉挂在铁钩上摇晃、碰撞,像无数具剥光的尸体在跳芭蕾。东北工头骂他搬得慢,他盯着对方金链子陷入衣领的肥肉,幻想那下面是像猪一样被劏开的脖子。十个小时,他靠数冻猪耳朵熬过去:左耳编号单数丢蓝色塑料筐,右耳双数扔红色。……】
【工资换成几张皱巴巴的钞票后,小杨先去买一包六块钱的蓝狼。打火机是之前睡公园长椅时捡的,塑料机身上印着一个穿着比基尼的美女。只要打着火机,随着火焰的摇摆,比基尼美女身上的泳装就会一点点变淡,然后显露出曼妙、**的身躯。他会一直盯着她的身体,目不转睛,直到猛然想起要省着点用,不然以后没得看了。……】
【网吧**时段开始的刹那,他的灵魂才真正舒展。破洞沙发上残留着前人的体温,电脑主机轰鸣声盖过隔壁的声音。他从不玩游戏,只是反复看《古惑仔》电影——当陈浩南在庙街砍人时,他用指甲抠着扶手上的烟疤,幻想自己举着冻肉刀冲向那个戴金链子的东北工头。……】
“这**还是打工吗?干一天休三天?赚的钱不攒不寄,全都用来上网?”
“还有这个最便宜的沙县套餐是怎么回事,白饭浇卤汁配例汤3块,深圳哪儿找什么便宜的吃食?”
“**才5块?这他么是2024年?骗鬼啊!我们这儿小县城现在**都10块了。”
“张潮这是看不起谁呢?年轻人穷是穷点,哪有这么没出息的?”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对张潮这次所描绘的“未来”感到不可思议。
许立志笔下的流水线工人虽然被压榨、被忽略,但好歹表现出了一种不甘、愤怒,其中仍然蕴藏着生生不息的人性力量。
而在这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这个“小杨”身上却完全泯灭了生机和活力,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生存。
打工只是他以最低条件维持“活着”这件事的媒介罢了。“小杨”对未来没有任何希冀,几乎将整个精神世界都投注到网络当中去。
中他偶尔会给一种叫做“网络女主播”的职业女性“刷礼物”。他只找观看人数最少的“直播间”,刷最便宜的礼物,通常不超过一包烟钱。
为的是听“网络女主播”甜甜地喊一声:“感谢「龙华黑炮」哥哥……”其他话读者都还听得懂,但是“老板25厘米”是什么鬼?张潮的想象力这么狂放了吗?真有人会说这种恬不知耻的话吗?
“小杨”是绝不愿意多刷哪怕一块钱的礼物的,因为身上的钱花光了,他挨饿顶多撑两天,第三天就必须去城中村的门口等活儿了。
就在“小杨”要离开老家的时候,他舅舅递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
他以为这是舅舅分给他的奠仪——虽然葬礼他没有出一份钱,但“小杨”觉得自己仍然有这个权力。
但是舅舅冷漠一句话就打碎了他所有幻想:
【“这是你那个妈寄给你的,她让我转交给你。你自己拿好。”
小杨像被烫到一般手一缩,黄色的信封就掉在地上,很快被积水洇湿了。小杨看了一眼舅舅,这个男人已经完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大事般转头走了,既像没有看见信封落地,也像没有看见自己的外甥。
小杨只好自己俯下身把信封拾了起来,找不到纸巾擦拭水渍,就贴在自己的T恤上。但 T恤是化纤的,吸不了水;他又使劲甩了两下,信封里迭得厚厚的信纸发出“嘎嘎”的弯折声,像一只吵闹的鸭子。好在做信封的牛皮纸有点防水的功能,没有洇透。
小杨拿着信封,看着上面陌生的“石钟花”三个字,仿佛一个原始人第一次抬头,看到了深邃无垠的夜空和永恒闪烁的群星,孤独得像小学课文里读到过的那具黄河象的化石。他很快就发现信封的封口大开着的,露出里面白花花的牙齿。】
“终于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了。”读者们忍不住兴奋起来,开始进入“正题”。
与茨威格的原版里对女人的身份“故弄玄虚”不同,张潮的直接点明了来信者的身份——“小杨”的母亲。
她对“小杨”来说,是夹带在外婆、舅舅争吵对骂时喷出的那一连串的污言秽语中的零星唾沫,是童年时小伙伴玩玻璃弹珠输给自己急了以后脏话连篇里的只言片语,是余光里邻居怪异的眼神、交头接耳的蔑笑……
除了知道她是女人,她很轻浮以外,便一无所知了。
“小杨”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决定先不看这份信,而是带着它上了返回深圳的火车。
虽然自己对外婆这个舅舅口里的“老不死”也没有太多情感,但“老不死”的终于死了,他也就彻底成了没有根系的浮萍。
返乡的火车路途漫长,足足要12个小时。但对于常常要在网吧的劣质沙发上一坐就是一整夜的“小杨”来说,并不感觉痛苦。
这条线路上的旅客大多数选择时速超过每小时500公里的「磁悬浮高铁」,只用不到两个小时就能走完绿皮火车12个小时的路程。
「磁悬浮高铁」的票价很贵,而“小杨”的时间并不值钱。
车上空荡荡的,车窗外的山也变成了深浅不一的黑灰色块。到了后半夜,他终于忍不住从牛仔裤的后兜里掏出信——
【他先从信封里把信纸掏出来,却没有着急看写了什么,而是先翻了翻这十几页的信纸,直到确认其中确实没有夹着钱——他不能确定到底是“妈妈”没有寄,还是已经被舅舅拿走了。他没来由地坚定认为是后者。……】
小杨用略带颤抖的手展开了信纸,上面的字迹工整、娟秀,就像读初中时他暗恋过的学习委员写的那样。
【亲爱的毛毛:这封信我撕了好几次,又写了好几次,要避着人。可是有些话再不说就要烂在肚子里了。你爸爸说我的肚子最软,比最贵的羽绒枕头还要软,他最喜欢垫着我的肚子睡觉。后来生了你,他说我的肚子扁塌塌的,不好枕了。当然你可能听不懂这些,我在说什么啊,让我从头开始,不,也许该从结尾说起,你可能会恨我,就像我恨那个台湾人,不,我不该提他,你家家肯定没说过他对不对?她总是对的。那年她把我藏在老家阁楼等生的时候往我嘴里塞的破布,说咬着就不痛了。我以前在观澜的电子厂上班晕倒时,组长骂我装,他不知道我前几天刚流产,去医院做的,小小一个还没有拳头大,那个孩子是你的姐姐。不,我不能再说了,你会觉得恶心,可你小时候喝过我的血奶啊,左边的乳头被你咬裂后感染化脓,现在还有疤,像颗干瘪的枣,我后来生的两个孩子,婆婆都不肯让他们吃我的母乳,她嫌我脏,可你当时饿得直哭,我有什么办法呢?你小时候喜欢抱着我的一条枕巾睡觉,上面绣着“劳动光荣”,是我在东莞打工时工会发的。可是我有什么可光荣的呢?我的肚子里死过孩子。我在说什么啊,对了,台湾人带我去香格里拉吃自助餐,我往包里塞了五颗水煮蛋,被他扔进**桶,他说“阿珍你这样很丢脸”。现在你舅舅应该发财了吧?他总说我**,可那年他娶媳妇的五千块彩礼是我在流水线上攒的。他是个财迷,我在信里塞了200块钱,他拿了钱就会把信给你。生完你以后,那个台湾人第二天就回台湾述职了,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不分段太爽了)
这封信写得颠三倒四,虽然有许多涂改但还满是错别字,甚至连段落都不分,看得只念到初二的“小杨”头疼不已。
“毛毛”是自己的小名?小杨只隐约记得小时候有人这么叫过他。但是这段记忆还不等变成海马体里的化石,就从指缝里溜走了。
不过“小杨”还是整理出了自己这位陌生的“妈妈”前半生的人生轨迹:
和他一样,初中辍学去广东打工;呆过东莞、中山、深圳;在深圳的电子厂站线的时候给有家室的台湾主管当小三;台湾主管姓杨;他骗女人会离婚,结果生的时候调回台湾总部了;“妈妈”在老家养他到4岁,2009年的时候突然抛下他离开老家;“妈妈”离家的原因是和网恋对象奔现;“妈妈”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现在这个“妈妈”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还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儿女双全。
“小杨”忽然想到信里提到的那个在厕所里流掉的姐姐——他的这个“妈妈”还真有“儿女双全”的命。
“妈妈”的故事并不稀奇,在每个厂区都标配几个不同版本。无非就是女人姓名籍贯不同、胖瘦美丑不同、流掉或生下孩子的数量不同,还有男人的身份地位不同。
“小杨”自己就能说出几个更传奇的女子——有赶走原配上位的,有和姘头鱼死网破的,还有带着孩子做成了大生意最后帮助落难的情夫东山再起的……
“小杨”喜欢听这种故事,更喜欢看这种故事,当然也愿意成为这些故事里的主角。
“妈妈”的故事实在有些平庸过了头,“小杨”一边看着,一边为这个陌生的女人勾勒属于独属于自己的轮廓与眉眼。
按照信里的说法,和舅舅的年龄,“妈妈”现在还不到40岁,如果保养得好,应该长得还漂亮吧?
一定是漂亮的,不漂亮怎么做爸爸——也就是那个台湾人——的老婆?
她现在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家庭条件想必不错?也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单独的一间房?房里都装了空调?
一定有空调的,他们皮娇肉嫩,夏天那么热,一定受不住。房子里一定蚊子也很少,甚至不用点蚊香。
她家里这么多人口,吃饭的桌子一定很大吧?不大的话坐不下啊。一个“妈妈”,一个“爸……”……“叔叔”,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叔叔”的爸爸妈妈应该叫什么呢?也叫爷爷、奶奶吗?
是不是进入谁的家庭就需要改成谁的姓啊?“小杨”不太愿意改掉这个“杨”字。虽然他没有见过给他这个姓的男人哪怕一面,甚至连他名叫什么都不知道。
也许“叔叔”也姓杨呢?“杨”是大姓。
……
想着想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在他的身体里面滋生——
【也许是后半夜困了,小杨眼里隐约看到一行行字像血一样流动起来,汇成涓流,顺着自己捏住信纸一角的手指,汩汩向身体里面涌入。这些细流先流经指尖的毛细血管,再拧成一条条小溪、一条条小河,顺着心脏的搏动,一刻不停地冲刷着身体哪怕最边缘的角落,滋润着他的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就像戈壁上一棵枯死的红柳,扎根的暗河突然灌满了洪水,于是就连最细小的枝桠都挺出了几点绿。】
读到这里,读者们的脸上都挂起了姨母笑。
所谓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是其一。这种喜事能唤起人内心最本能的同理心,由衷地为幸运儿喝彩。
“小杨”当“干一天玩三天”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也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那颗惨苍白的灵魂从未得到亲情的滋养,如同一只小兽一样成长,没有变成恶人已经不错了。
如今他的妈妈给他写了信,虽然言语逻辑混乱,却也看得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真心。无论她是不是愿意接纳这个儿子,这封信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头。
尤其看到信的末尾,这位「陌生女人」写的结语,更是让大家内心柔软的地方有被轻轻触碰一下的感觉——
【毛毛,妈妈错了,妈妈对不起你,妈妈想你,妈妈想再亲亲你的脸蛋,妈妈想……】
一个个的“妈妈”,都写到读者的心巴里去了。
尤其是和张潮年纪相仿或者比他大一些的读者,小时候都看过一个电影叫做《世上只有妈妈好》,那电影当年简直就是超级催泪弹,一句“没**孩子像根草……”歌声响起,能听哭半个学校的孩子。
【火车放缓了速度,铁轮轧在铁轨接缝的声音陡然大了起来;等到这声音像锤子一样一下下敲打着耳膜,深圳东站到了。小杨穿着和离开那天一样的衣服下了车,然后又被人潮带出站厅,站在马路边上。深圳的太阳依旧毒辣,这里的一切——地铁施工的烟尘、步履匆匆的人群、穿梭如流的车辆——都没有一丝变化,仿佛被凝固在自己离开的那一天。只有小杨知道,变的就是他自己。
他要去找他的妈妈。】
“张潮这里写得妙啊!”余华和苏童窝在一处茶室,一人手里一本《当代》,苏童刚好看到此处,叫了一声好。
余华连忙凑过去,苏童指着刚刚的描写解释道:“张潮这句写得很妙——‘小杨’自己觉得深圳凝固在他离开那一天,一句话把他的心态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又含蓄委婉,妙极!”
余华看东西快,有时就马虎一点,不过苏童一点也明白过来了:“确实,这是典型的「主角心理」——世界只有在我观察、介入的时候才发生变化。
我看不到的世界,就是凝固不变的。这个‘小杨’经过母亲一封信的滋润,心活过来了,又觉得自己是人生的主角了。”
苏童夸道:“年轻一辈有这个笔力的不多啊。”
余华傲然一笑:“不多?你再找一个看看。”随即露出促狭的笑容,一脸坏笑地道:“你赶紧接着看,张潮准备了‘好酒好菜’在等着咱们呢。”
苏童一脸懵,难道张潮这次不是转性子改写治愈系了?
他继续往下翻,就敏锐地看到张潮射出的第一根“暗箭”——
【小杨找到黑老三,把自己的手心摊开,里面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他笑嘻嘻地问道:“听说你收身份证?我这张没卖过,你出多少钱?”】
苏童倒吸一口凉气,这分明是酷刑的前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