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暂时性地把《当代》一合,说道:“我发现他的‘诡计’了,他这是想一层层地……”
余华摆摆手,让苏童不要说、接着看,他自己已经看完了,放下杂志,给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茶,放到唇边啜饮了一口。
苏童沉默下来,又打开《当代》,继续看了起来。
【黑老三以前就叫做老三,劳务中介干的时间久了,就成了“黑老三”。当然像小杨这样的日结工得叫他“三叔”或者“三哥”,“黑”字是无论如何不敢说出口的。黑老三除了做劳务中介,还收身份证。收走以后卖给谁,做了什么,谁也不知道。据说黑老三卖的第一张身份证就是他自己的。没有人知道他真名叫什么。他说起话来又南腔北调,于是连籍贯也模糊了。黑老三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些了,他的这张脸就是附近城中村、劳务市场的通行证。甚至有人看到他竟能和村里的联防队长一起喝酒。……】
【黑老三领着小杨去了附近的派出所。过了一会儿又出来了,黑老三带着满意的笑,亲热地搂着小杨的肩膀,就像嫖客刚享受完一次尽兴的服务后搂着**。小杨脸上也带着笑,就像刚和丈夫过完**的妻子。小杨的身份证清清白白,干净得像刚办出来的。黑老三说:“别人的我一张给50块、100块,你这张我给多给你30块……”】
【小杨给自己买了一双50块钱的真皮皮鞋。皮鞋头长长的、尖尖的,把他的脚趾夹得很紧;黑色的鞋面上缀着亮片,一低头就能看见许多张自己的脸。小杨听说要拜访别人就要穿皮鞋,不能穿拖鞋。他从学校辍学以后就没有穿过带后套的鞋子,因此总感觉这鞋子黏在脚上,有些难受。他还听说要拜访别人要提上礼物,最好是水果。他买了几斤沙糖桔,这是最好吃的水果;他又买了几斤苹果,这是最好看的水果。水果一共花了他26块5毛。这样他只剩下不到70块钱。但他还有不少花钱的地方:10块去小旅馆开了个钟点房,给自己彻彻底底洗了个澡,又用旅馆的洗衣机、烘干机洗干净了唯一的一身衣服;10块钱理了个发,顺便让师傅给自己刮干净了零星但长到卷起来的胡子;20块买了一束花,一束月季,点缀着满天星。这两种花都是花店老板告诉他的,他并不认识。他只认识玫瑰和菊花,但似乎都不适合用来送给“妈妈”。他想到了他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但不知道都多大了,于是又花15块买了一个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的奥特曼,有自己小臂那么高,壳子上写着「迪迦」,但头上长着角;剩下的钱已经不够给妹妹买毛绒玩具了。他等下还得搭地铁,于是只能买一板巧克力,希望妹妹不会怪自己。巧克力很甜。
等小杨再出现在街面上,全然是个新的人了。
和他一起做日结工的“兄弟”看到他,都惊呼他发财了,然后笑得很猥琐地问他是不是在“泡妹妹”。他很想告诉他们他这是要去找妈妈,但又知道说出来只会招笑,于是点点头。“兄弟”又打听他准备去哪里约会、哪里吃饭,不等小杨回答,又说他为了女人浪费不值得,想要女人可以去找「亮亮网吧」的“大学妹”,只要给她的卡充30块就可以。“大学妹”据说以前是个大学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亮亮网吧」的28号机,卡里有钱就打游戏;没钱就趴着睡觉,网管也不赶。前几年她刚出现的时候,长相斯文、干净,要充值200块才能睡一次,做日结的睡不起,只有网管和周末休息出来玩的流水线工才睡得起;现在已经胖得看不见眼睛了,只要给她充30块就能睡,也算普惠大众了。小杨没有理“兄弟”。他要去找妈妈。这大概是他最后一天呆在这里,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兄弟”。于是他给了“兄弟”一个笑,并且告诉他上一次通宵的冰红茶不用还自己了。……】
张潮用一连串细细碎碎地介绍,将“小杨”的欢欣到有些雀跃的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也将读者的情绪逐渐调动到了顶点。
“妈妈”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柔软的名词。
「寻找母亲」也是文学世界里永恒的主题之一。无论是中国的《沉香劈山救母》,还是外国的《三千里寻母记》,或者干脆是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都是经典作品。
“小杨”算不上一个令人喜欢的人物,但是足够令人同情,现在他要去见自己的母亲了,确实令人感到欣慰。
那封信的最后,石钟花给了“小杨”一个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让他想见自己的可以来找她。“小杨”才发现原来“妈妈”离他并不远,甚至可以说近在咫尺。她当年离家以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深圳,就住在福田区。
她和她的丈夫正在福田的一个小区的底商经营一个手机店,是生意人。楼下是店面,楼上就是家。
【“福田区啊……”小杨有些踌躇。有一次他坐工厂的车经过福田,那里的楼很高、路很宽、树很多,街上的人很少。习惯了在人堆里活着的小杨本能地有些害怕。……】
心里的**让小杨克服了恐惧,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去和母亲一见。这里到福田的地铁要6块,这意味着他踏出地铁站的那一刻,身上的钱就不够他回来的了。
但即使这样,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他觉得自己不用回来。为此他甚至不敢在出发前给“妈妈”打一个电话。
【龙华的地铁很长一段是在半空中穿行,从车窗望出去,可以看见粗糙的城市景观逐渐开始变得细腻、精致。忽然车外的光景变得一片黑暗,地铁终于钻到了地下。这时候车窗外面就只有不停闪过的广告,以及仿佛要无限延伸下去的黑暗。过了很久,车厢停靠在一个灯火辉煌的站台。福田到了。……】
乘着电梯上到地面,小杨根据母亲的提供的地址,顺着「手机导航」指引的道路,很快就找到了母亲和……“叔叔”开的手机店,「鑫鑫手机通讯专营店」。
小杨站在「鑫鑫手机通讯专营店」的塑料招牌前。店铺的玻璃门开着,上面贴着褪色的手机套餐广告,不过保冷气的塑料门帘挡住了大部分的视线;从缝隙里可以看到通明的灯火和玻璃柜台,还有隐隐约约正在晃动的人影。
他攥紧发皱的信封,看见自己扭曲的倒影在玻璃门上晃动——崭新的皮鞋已经沾着灰尘,刚刚洗干净的T恤又被汗水渍透了。
小杨犹豫了。虽然“妈妈”在信里说愿意见到自己,甚至已经说服“叔叔”,但是真站到门口,他又忽然觉得一切都那么地不真实。
外婆死了,“妈妈”并没有回来看一眼,只是给舅舅寄了点钱,又给他寄了封信。
如果她能联系上舅舅,那应该知道自己在深圳,又为什么不直接联系自己呢?是因为愧疚?
但随即“小杨”就自嘲地笑了。他现在还有哪一点值得这位“妈妈”图谋的呢?浑身上下最值钱的就是手里这部杂牌手机,连屏幕都已经碎成花。
【他的手指被装着水果的塑料袋提手勒得发白;怀里抱着的长角的迪迦奥特曼和月季,已经被他脖子上冒出来的汗沾湿了。小杨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侧过身子、耸着肩膀推开了「鑫鑫手机通讯专营店」的塑料门帘。突然被冷气包裹的感觉让他觉得脊梁上爬过一条蛇。店铺里是一个瘦高的男人,有气无力地道:“你好,要充值还是贴膜。”……】
男人就是“叔叔”,经过一番尴尬而又慌乱的接触以后,“叔叔”还是对他的到来表示了欢迎。这也让“小杨”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叔叔”很快就暂时把店关了,带着“小杨”上楼,并且给“妈妈”——也就是他的老婆石钟花打了电话。
等到了“家里”,小杨终于见到了“妈妈”。
【“毛毛?”塑料桶咣当砸在地上,女人半蹲在他面前,“让妈妈看看……”她身上飘来洗发水的香味,淡淡的,很好闻,就像一个妈妈。所以小杨原谅了她的干瘦、黝黑和枯黄的头发。但让他意外的是,自己竟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在脑海中预演了无数遍的场景一个都没有出现。他的眼眶像上了锁,眼泪被关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穿粉色蓬蓬裙的小女孩从里屋蹦出来,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奥特曼玩具:“妈妈!奥特曼!”“叫哥哥。”女人把小女孩往前推,自己转身往厨房走,“你过来要很久吧?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我不是已经把电话号码给你了?饿了吧,我熬了绿豆汤,加了冰糖的……”】
【金属勺刮擦砂锅的声响中,里屋传来虚弱的咳嗽。女人盛汤的手一抖,滚烫的汤汁泼在虎口,“小辉别怕,妈妈马上来。”她冲进房间的背影佝偻如虾米,看不出来当年为什么当年从台湾来的主管会爱上她。小杨站跟着走过去,站在一间小卧室的房门口,看见褪色的奥特曼壁纸下蜷缩着个蜡黄少年。女人正用棉签蘸水湿润少年干裂的嘴唇。“这是你弟弟,今年初一了。“她转头笑出满脸皱纹,“小辉,叫哥哥。“
少年浮肿的眼皮费力睁开,目光扫过小杨手中的水果袋。沙糖桔在塑料袋里闷得发软,底下的几个已经被压烂了,渗出黄色的汁水,像某种溃烂的伤口。而小杨看见他**的小腿上皮肤泛着诡异的青紫色,从被子里延伸出来一根透明的软管。
“哥哥好。”小辉的声音虚弱,但是清脆如琴。】
渐渐进入了最后一幕,这时候最迟钝的读者也看出来不对了。母子相认的场景并没有一丝让人感动的描写,读到后面那种尴尬、陌生、慌乱的感觉都能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
有些读者甚至注意到一个细节——“小杨”进门以后,甚至没能放下手里提着的水果。
“这不对啊。这个‘妈妈’一家怎么都怪怪的,她不是希望小杨来看他吗?”一个女孩发出了疑问。
她身边帮她捧着杂志的男孩想了想道:“大概是因为‘小杨’来之前没有打电话事先说一声吧?你想想看,家里收拾都没有收拾,一地鸡毛,还有个生病的小孩儿。
谁也不愿意让自己孩子看到这么狼狈的一面吧?要知道,有时候这种突然袭击不会是惊喜,而是惊吓。”
女孩略有所思地点点头,忽然转头对男孩道:“那你以后出差、去外地,要是提前回来了一定要通知我一声,不要搞什么‘惊喜’,可以吗?”
男孩有些愕然,不知道女孩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么个要求,但还是点头答应道:“好,我以后出差回来了一定会给你打电话或者发短信。”
女孩不满地道:“发短信不行,一定要打电话,而且我要接起来才行。不然我在洗澡、在运动,一时半会听不到手机铃声怎么办?”
男孩无奈道:“好好好,打电话。一个没接,就打第二个,直到宝贝儿你接起来。”
女孩亲了一下男孩的脸颊道:“这才乖!好了,我们继续看吧。”
男孩得了奖励,脸颊都红润起来了,继续翻到下一页,可看了没一会儿,两个人的脸色都变了。
女孩一甩胳膊,大喊道:“她怎么能这样?啊……(尖叫)你拿远点,我不要看了。”
男孩则也一副难以置信的神色。他是个“理工男”,对文学并不感兴趣,陪女孩只是出于一种对女朋友的爱。
不过他也承认,张潮的这篇深深吸引了他,他也希望“小杨”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哪怕不是那么圆满,比如小杨觉得自己始终融不入“妈妈”的新家,最后选择回去做日结工,他也能接受。
但他没有想到是这样的转折——
【……瓷碗砸在瓷砖上的脆响打断话音。女人突然跪倒在地,枯黄的头发扫过小杨的鞋尖:“小辉等不起了!医生说要亲属移植……妈查过了,你的肾肯定能配上!”她颤抖的手扯开抽屉。用力太猛,整个抽屉都被拉了出来,像瓷碗一样也砸在地上。化验单雪花铺满地面。
吊扇投下的阴影在天花板上疯狂旋转。小杨想起黑老三收身份证时他说的“清清白白”,想起派出所民警扫描他瞳孔时闪烁的绿光,想到“兄弟”提议他去找「亮亮网吧」找“大学妹”……最后想起了眼前这个陌生女人给他寄的那封信。现在那封信还塞在他的口袋里,已经褶得不成样子。
原来那些突如其来的善意,不过是猎人在陷阱上铺的稻草。
“就当是妈欠你的。小辉再不换肾他就要死了。”女人额头磕在地板上的闷响。“叔叔”踹了一脚女孩,女孩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也跪着开始磕头,不过她的头磕在地上的声音是脆的,像一颗硬梨被咬下一块时发出的动静:“哥哥,你救救哥哥吧!”……】
“**,张潮,不带这样写的。我刀呢?刀呢?”一个络腮胡大汉一把将《当代》甩飞了出去,力道之大,竟然让这本杂志贴在墙面上静滞了一下,才唰地往下滑落。
类似的事情,今天全中国发生了不下千百次。
**,「寻母记」变成「讨肾记」,这和谁说理去!
“就这?”苏童皱起了眉头。还有最后一页需要翻过去才能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比较意外与惨烈,对于他这样的大作家来说,倒没太让他觉得诧异。
关键张潮曾经和他们四个老师说过,这一系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未来的某种预见性。这篇是一篇情绪饱满、转折残酷的好作品,也隐**对“人的身份”的深入探讨,但怎么看都不太有“未来预见性”,这点上至少比上一篇《最后一课》要弱得多。
余华呵呵一笑:“你别这么早下结论啊,接着看。”
苏童带着巨大的好奇与期待将书页翻了过去,接下来的一段,让阅读经验丰富如他,也感到瞠目结舌。
余华摆摆手,让苏童不要说、接着看,他自己已经看完了,放下杂志,给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茶,放到唇边啜饮了一口。
苏童沉默下来,又打开《当代》,继续看了起来。
【黑老三以前就叫做老三,劳务中介干的时间久了,就成了“黑老三”。当然像小杨这样的日结工得叫他“三叔”或者“三哥”,“黑”字是无论如何不敢说出口的。黑老三除了做劳务中介,还收身份证。收走以后卖给谁,做了什么,谁也不知道。据说黑老三卖的第一张身份证就是他自己的。没有人知道他真名叫什么。他说起话来又南腔北调,于是连籍贯也模糊了。黑老三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些了,他的这张脸就是附近城中村、劳务市场的通行证。甚至有人看到他竟能和村里的联防队长一起喝酒。……】
【黑老三领着小杨去了附近的派出所。过了一会儿又出来了,黑老三带着满意的笑,亲热地搂着小杨的肩膀,就像嫖客刚享受完一次尽兴的服务后搂着**。小杨脸上也带着笑,就像刚和丈夫过完**的妻子。小杨的身份证清清白白,干净得像刚办出来的。黑老三说:“别人的我一张给50块、100块,你这张我给多给你30块……”】
【小杨给自己买了一双50块钱的真皮皮鞋。皮鞋头长长的、尖尖的,把他的脚趾夹得很紧;黑色的鞋面上缀着亮片,一低头就能看见许多张自己的脸。小杨听说要拜访别人就要穿皮鞋,不能穿拖鞋。他从学校辍学以后就没有穿过带后套的鞋子,因此总感觉这鞋子黏在脚上,有些难受。他还听说要拜访别人要提上礼物,最好是水果。他买了几斤沙糖桔,这是最好吃的水果;他又买了几斤苹果,这是最好看的水果。水果一共花了他26块5毛。这样他只剩下不到70块钱。但他还有不少花钱的地方:10块去小旅馆开了个钟点房,给自己彻彻底底洗了个澡,又用旅馆的洗衣机、烘干机洗干净了唯一的一身衣服;10块钱理了个发,顺便让师傅给自己刮干净了零星但长到卷起来的胡子;20块买了一束花,一束月季,点缀着满天星。这两种花都是花店老板告诉他的,他并不认识。他只认识玫瑰和菊花,但似乎都不适合用来送给“妈妈”。他想到了他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但不知道都多大了,于是又花15块买了一个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的奥特曼,有自己小臂那么高,壳子上写着「迪迦」,但头上长着角;剩下的钱已经不够给妹妹买毛绒玩具了。他等下还得搭地铁,于是只能买一板巧克力,希望妹妹不会怪自己。巧克力很甜。
等小杨再出现在街面上,全然是个新的人了。
和他一起做日结工的“兄弟”看到他,都惊呼他发财了,然后笑得很猥琐地问他是不是在“泡妹妹”。他很想告诉他们他这是要去找妈妈,但又知道说出来只会招笑,于是点点头。“兄弟”又打听他准备去哪里约会、哪里吃饭,不等小杨回答,又说他为了女人浪费不值得,想要女人可以去找「亮亮网吧」的“大学妹”,只要给她的卡充30块就可以。“大学妹”据说以前是个大学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亮亮网吧」的28号机,卡里有钱就打游戏;没钱就趴着睡觉,网管也不赶。前几年她刚出现的时候,长相斯文、干净,要充值200块才能睡一次,做日结的睡不起,只有网管和周末休息出来玩的流水线工才睡得起;现在已经胖得看不见眼睛了,只要给她充30块就能睡,也算普惠大众了。小杨没有理“兄弟”。他要去找妈妈。这大概是他最后一天呆在这里,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兄弟”。于是他给了“兄弟”一个笑,并且告诉他上一次通宵的冰红茶不用还自己了。……】
张潮用一连串细细碎碎地介绍,将“小杨”的欢欣到有些雀跃的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也将读者的情绪逐渐调动到了顶点。
“妈妈”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柔软的名词。
「寻找母亲」也是文学世界里永恒的主题之一。无论是中国的《沉香劈山救母》,还是外国的《三千里寻母记》,或者干脆是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都是经典作品。
“小杨”算不上一个令人喜欢的人物,但是足够令人同情,现在他要去见自己的母亲了,确实令人感到欣慰。
那封信的最后,石钟花给了“小杨”一个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让他想见自己的可以来找她。“小杨”才发现原来“妈妈”离他并不远,甚至可以说近在咫尺。她当年离家以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深圳,就住在福田区。
她和她的丈夫正在福田的一个小区的底商经营一个手机店,是生意人。楼下是店面,楼上就是家。
【“福田区啊……”小杨有些踌躇。有一次他坐工厂的车经过福田,那里的楼很高、路很宽、树很多,街上的人很少。习惯了在人堆里活着的小杨本能地有些害怕。……】
心里的**让小杨克服了恐惧,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去和母亲一见。这里到福田的地铁要6块,这意味着他踏出地铁站的那一刻,身上的钱就不够他回来的了。
但即使这样,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他觉得自己不用回来。为此他甚至不敢在出发前给“妈妈”打一个电话。
【龙华的地铁很长一段是在半空中穿行,从车窗望出去,可以看见粗糙的城市景观逐渐开始变得细腻、精致。忽然车外的光景变得一片黑暗,地铁终于钻到了地下。这时候车窗外面就只有不停闪过的广告,以及仿佛要无限延伸下去的黑暗。过了很久,车厢停靠在一个灯火辉煌的站台。福田到了。……】
乘着电梯上到地面,小杨根据母亲的提供的地址,顺着「手机导航」指引的道路,很快就找到了母亲和……“叔叔”开的手机店,「鑫鑫手机通讯专营店」。
小杨站在「鑫鑫手机通讯专营店」的塑料招牌前。店铺的玻璃门开着,上面贴着褪色的手机套餐广告,不过保冷气的塑料门帘挡住了大部分的视线;从缝隙里可以看到通明的灯火和玻璃柜台,还有隐隐约约正在晃动的人影。
他攥紧发皱的信封,看见自己扭曲的倒影在玻璃门上晃动——崭新的皮鞋已经沾着灰尘,刚刚洗干净的T恤又被汗水渍透了。
小杨犹豫了。虽然“妈妈”在信里说愿意见到自己,甚至已经说服“叔叔”,但是真站到门口,他又忽然觉得一切都那么地不真实。
外婆死了,“妈妈”并没有回来看一眼,只是给舅舅寄了点钱,又给他寄了封信。
如果她能联系上舅舅,那应该知道自己在深圳,又为什么不直接联系自己呢?是因为愧疚?
但随即“小杨”就自嘲地笑了。他现在还有哪一点值得这位“妈妈”图谋的呢?浑身上下最值钱的就是手里这部杂牌手机,连屏幕都已经碎成花。
【他的手指被装着水果的塑料袋提手勒得发白;怀里抱着的长角的迪迦奥特曼和月季,已经被他脖子上冒出来的汗沾湿了。小杨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侧过身子、耸着肩膀推开了「鑫鑫手机通讯专营店」的塑料门帘。突然被冷气包裹的感觉让他觉得脊梁上爬过一条蛇。店铺里是一个瘦高的男人,有气无力地道:“你好,要充值还是贴膜。”……】
男人就是“叔叔”,经过一番尴尬而又慌乱的接触以后,“叔叔”还是对他的到来表示了欢迎。这也让“小杨”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叔叔”很快就暂时把店关了,带着“小杨”上楼,并且给“妈妈”——也就是他的老婆石钟花打了电话。
等到了“家里”,小杨终于见到了“妈妈”。
【“毛毛?”塑料桶咣当砸在地上,女人半蹲在他面前,“让妈妈看看……”她身上飘来洗发水的香味,淡淡的,很好闻,就像一个妈妈。所以小杨原谅了她的干瘦、黝黑和枯黄的头发。但让他意外的是,自己竟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在脑海中预演了无数遍的场景一个都没有出现。他的眼眶像上了锁,眼泪被关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穿粉色蓬蓬裙的小女孩从里屋蹦出来,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奥特曼玩具:“妈妈!奥特曼!”“叫哥哥。”女人把小女孩往前推,自己转身往厨房走,“你过来要很久吧?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我不是已经把电话号码给你了?饿了吧,我熬了绿豆汤,加了冰糖的……”】
【金属勺刮擦砂锅的声响中,里屋传来虚弱的咳嗽。女人盛汤的手一抖,滚烫的汤汁泼在虎口,“小辉别怕,妈妈马上来。”她冲进房间的背影佝偻如虾米,看不出来当年为什么当年从台湾来的主管会爱上她。小杨站跟着走过去,站在一间小卧室的房门口,看见褪色的奥特曼壁纸下蜷缩着个蜡黄少年。女人正用棉签蘸水湿润少年干裂的嘴唇。“这是你弟弟,今年初一了。“她转头笑出满脸皱纹,“小辉,叫哥哥。“
少年浮肿的眼皮费力睁开,目光扫过小杨手中的水果袋。沙糖桔在塑料袋里闷得发软,底下的几个已经被压烂了,渗出黄色的汁水,像某种溃烂的伤口。而小杨看见他**的小腿上皮肤泛着诡异的青紫色,从被子里延伸出来一根透明的软管。
“哥哥好。”小辉的声音虚弱,但是清脆如琴。】
渐渐进入了最后一幕,这时候最迟钝的读者也看出来不对了。母子相认的场景并没有一丝让人感动的描写,读到后面那种尴尬、陌生、慌乱的感觉都能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
有些读者甚至注意到一个细节——“小杨”进门以后,甚至没能放下手里提着的水果。
“这不对啊。这个‘妈妈’一家怎么都怪怪的,她不是希望小杨来看他吗?”一个女孩发出了疑问。
她身边帮她捧着杂志的男孩想了想道:“大概是因为‘小杨’来之前没有打电话事先说一声吧?你想想看,家里收拾都没有收拾,一地鸡毛,还有个生病的小孩儿。
谁也不愿意让自己孩子看到这么狼狈的一面吧?要知道,有时候这种突然袭击不会是惊喜,而是惊吓。”
女孩略有所思地点点头,忽然转头对男孩道:“那你以后出差、去外地,要是提前回来了一定要通知我一声,不要搞什么‘惊喜’,可以吗?”
男孩有些愕然,不知道女孩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么个要求,但还是点头答应道:“好,我以后出差回来了一定会给你打电话或者发短信。”
女孩不满地道:“发短信不行,一定要打电话,而且我要接起来才行。不然我在洗澡、在运动,一时半会听不到手机铃声怎么办?”
男孩无奈道:“好好好,打电话。一个没接,就打第二个,直到宝贝儿你接起来。”
女孩亲了一下男孩的脸颊道:“这才乖!好了,我们继续看吧。”
男孩得了奖励,脸颊都红润起来了,继续翻到下一页,可看了没一会儿,两个人的脸色都变了。
女孩一甩胳膊,大喊道:“她怎么能这样?啊……(尖叫)你拿远点,我不要看了。”
男孩则也一副难以置信的神色。他是个“理工男”,对文学并不感兴趣,陪女孩只是出于一种对女朋友的爱。
不过他也承认,张潮的这篇深深吸引了他,他也希望“小杨”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哪怕不是那么圆满,比如小杨觉得自己始终融不入“妈妈”的新家,最后选择回去做日结工,他也能接受。
但他没有想到是这样的转折——
【……瓷碗砸在瓷砖上的脆响打断话音。女人突然跪倒在地,枯黄的头发扫过小杨的鞋尖:“小辉等不起了!医生说要亲属移植……妈查过了,你的肾肯定能配上!”她颤抖的手扯开抽屉。用力太猛,整个抽屉都被拉了出来,像瓷碗一样也砸在地上。化验单雪花铺满地面。
吊扇投下的阴影在天花板上疯狂旋转。小杨想起黑老三收身份证时他说的“清清白白”,想起派出所民警扫描他瞳孔时闪烁的绿光,想到“兄弟”提议他去找「亮亮网吧」找“大学妹”……最后想起了眼前这个陌生女人给他寄的那封信。现在那封信还塞在他的口袋里,已经褶得不成样子。
原来那些突如其来的善意,不过是猎人在陷阱上铺的稻草。
“就当是妈欠你的。小辉再不换肾他就要死了。”女人额头磕在地板上的闷响。“叔叔”踹了一脚女孩,女孩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也跪着开始磕头,不过她的头磕在地上的声音是脆的,像一颗硬梨被咬下一块时发出的动静:“哥哥,你救救哥哥吧!”……】
“**,张潮,不带这样写的。我刀呢?刀呢?”一个络腮胡大汉一把将《当代》甩飞了出去,力道之大,竟然让这本杂志贴在墙面上静滞了一下,才唰地往下滑落。
类似的事情,今天全中国发生了不下千百次。
**,「寻母记」变成「讨肾记」,这和谁说理去!
“就这?”苏童皱起了眉头。还有最后一页需要翻过去才能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比较意外与惨烈,对于他这样的大作家来说,倒没太让他觉得诧异。
关键张潮曾经和他们四个老师说过,这一系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未来的某种预见性。这篇是一篇情绪饱满、转折残酷的好作品,也隐**对“人的身份”的深入探讨,但怎么看都不太有“未来预见性”,这点上至少比上一篇《最后一课》要弱得多。
余华呵呵一笑:“你别这么早下结论啊,接着看。”
苏童带着巨大的好奇与期待将书页翻了过去,接下来的一段,让阅读经验丰富如他,也感到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