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孟春,序属新岁,冰河初解,柳眼微睁。
四月的北平进入了初春,四月的内娱却风雨飘摇。
就文艺界来讲,有后世任国家话剧院院长的田沁鑫教授提出的,关于数字文艺作品的发展问题;
有小品王苯山大爷提出的,关于二人转等东北农村农俗演艺的准入性规范;
还有一个已经在各大论坛和网站被热炒的,关于“内娱选秀过度娱乐化”的全社会大讨论。
这个讨论很奇怪,始作俑者和被喷的人是同一人,都是洗衣机!
去年甚嚣尘上的《超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对比后世的第一届《超女》,有了国内第一舆论集散地博客网的加持、分众传媒的加持。
加上第一流量小花刘伊妃以及周杰仑、梅燕芳等总决赛评委的加入,造成的影响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就像王大军和湘台通过商业咨询机构调研到的数据一样,在产业链上下游,通过倍乘效应,带来的是几十亿的GDP增长。
只不过对于这场大论战的幕后发起者问界来讲,这只是一个被透支和榨干了潜力的工具节目。
旅游卫视2004年版的《超女》提前挖掘了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届的李雨春、张靓影、周笔唱等人,把短信投票和博客网打榜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在疯狂的吸金的同时,自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即在前几天的会议上,路宽吃完了自己的饭,开始砸别人的碗。
论战的发起者是刘中德。(注1)
随后响应的是著名摇滚歌手郑军,他炮轰选秀出来的都是音乐蛀虫,对音乐一窍不通,这是一种侮辱。
不过郑军后世2007年曾担任《快男》济南赛区的评委,属于回旋镖了要。
骂得最狠的当属博客网的御用文人韩涵。
从2002年开始深耕博客网这块互联网阵地,从《三重门》的出版成为文学天才。
2002年的《像少年啦飞驰》荣登畅销榜第一,紧接着是去年9月的《长安乱》畅销300多万册,线上累积了4亿多的点击人气,受到80、90后的喜爱。
韩涵根本不需要动员,他在后世就多次发文猛批内娱选秀。
他在博客发表《超人的孩子》一文,把“超级女生”与“加油!好男儿”结合起来调侃,称两个活动选出的冠军如果结合会成为“超人的孩子”。
这一次更是极尽批判之能事,把今年跟风立项的湘台、东方卫视等节目批得一文不值。
声称湘台这种知错故犯的态度是在荼毒青少年,无限制地将审丑主义的大旗插在山头。
湘台看得心焦,但在心浪上发声但舆论关注度太低,在博客网上正名吧又有看不见的手管辖。。。
真是糟心啊!
有鉴于全国各地的家长、学校、青少年保护组织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进行投诉。
4月1日愚人节,相关部门在博客网上发文,称已关注此事,将尽快答复,规划市场行为。
不得不说,旅游卫视不惜放弃吸金工具《超女》品牌,制造舆论热度的组合拳,给竞争对手湘台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事件有些愈演愈烈的态势,敏锐地关注到面上态度变化的欧阳常青不得不再一次星夜进京,寻求各方的斡旋、帮助。
北平朝阳区新源南路,华艺总部大楼。
欧阳常青和姚佳踱步进入办公室,当面就是王小磊怒气勃发的做派。
“这个吴顿,是不是在猪联邦把脑子打坏掉了?”
“《赤壁》的投资他都看不上?怎么定好的选角还在犹豫?**!”
王大军笑道:“不过是想多提些条件罢了,我去谈。”
“老台长,姚主任,你们请进。”周军抬眼看到客人进来,冲王小磊点了点头,提醒他收敛脾气。
他的养气功夫一向不错,知道发泄是于事无补的。
只不过昨天床上的韩星那泫然欲泣的模样也让他心有不甘,感觉大男子主义的自尊心受创。
倒不是说张娜拉泪眼婆娑的凄楚叫他心生了多少怜爱,而是自己始终没能在跟路宽的对抗中占到多大的便宜。
除了依靠臭嘴宋诅德爽了那几天以外,最后还被逆风翻盘了。
现在想再如法炮制地去尬黑,一是面上会遭到管控,二是她已经有了“抗药性”。
这么低级的谣言已经不会形成传播热潮了。
还是看看怎么跟湘台同舟共济,把《快女》面临的危机先度过去。
张娜拉还指望复刻刘伊妃去年的操作,和这档节目互相成就,提高自己的国民度呢。
欧阳常青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老台长你先去活动,我居中配合你。”
其实周军心里也没什么底,他的基本盘毕竟不在这条线上,有些事情做起来也是颇为掣肘。
上一次双方最后的偃旗息鼓,是华艺两兄弟抬出了背后的大佛做了协调工作。
他的主场优势在政策层面,春江水暖鸭先知。比如上一次华纳和内地电影公司的合营。
就是他近水楼台先得月,拉着华艺占了这个名额。
当然,据此形成的寻租和交换也是能够以稅务等问题对博客网、旅游卫视展开调查的重要原因。
“另外,心浪这个平台我们必须要用起来了,上一次双方对垒过后有点起色,但后续乏力。”
“老台长,我的意思是,我们三家应当形成更紧密的联盟才行。”
王大军笑道:“理当如此啊,欧阳台长。”
“湘台的天娱、华艺和心浪可以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天娱的艺人和华艺的艺人,通过华艺的影视作品出圈,再反哺提供宣传的湘台和心浪的人气。”
姚佳在心里暗叹,你们讲来讲去,玩的不还是路宽那一套吗?
周军等人除了觊觎湘台目前比旅游卫视还胜一筹的宣传资源外,也是想一定程度上抵消王金花出走可能带来的危机。
现在只有兵兵明确表态会留下,黄小名、周讯都还在接触。
他们是想甩掉王金花这个保姆式大家长的包袱不假,但不代表希望诸如李彬彬、陈道名等成名艺人跟着离开。
如果能把湘台以更加紧密的姿态拉入到己方阵营,对于华艺和王金花决裂后的艺人角力显然会更有利一些。
毕竟大本营还是目前国内卫视节目里,明星综艺和影视宣传的第一窗口。
双方初步达成协议,就各自在关系网寻找破局的良机。
和欧阳常青会完面,又回到大摩处理了一番投行的事务,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周总回到了家。
“回来啦?”
周军的夫人比他大五岁,但背景不俗,跟他的结合属于“下嫁”。
夫妻二人是圈子里少有的模范,周军面上工作做得非常足,几无绯闻。
“老婆,我想请岳父大人帮个忙。”
“嗯?”
“这样,中金那边有个同事,原来在大摩这边有过交集。”
“他的前任有个叫庄旭的投行经理,应该是手脚不干净,2000年给宝钢做上市辅导的时候有些账不对。”
周妻疑惑道:“该怎么查就怎么查呗,怎么也到不了找我爸的程度吧?”
“不,这个庄旭现在是博客网的董事长,跟各方面关系都挺深厚,所以。。。”
“他去欧洲考察了,等他回来吧,打个招呼让经侦那边想想办法。”
周军心满意足,晚上勤勉地尽了夫妻义务,一番敦伦讨得老妻眉开眼笑。
“我警告你啊,虽然入股华艺,但是那些个女明星都不是什么干净人,你可别一时失足。”
“害!说这什么话,我这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按时回家,这么多年了,我犯过错没?”
“哼,就是警告你。。。啊!”
深夜,腰酸背痛的周军来到书房翻阅资料。
此前针对博客网和问界的税务稽查时急时缓,做坏事也得张弛有度,一直盯着整,对面不打盹也露不出破绽来。
况且,为了证明路宽同时担任两家公司的实控人,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庄旭。
让供职中金的前同事伪造材料,再请老丈人出面下指示,从他嘴里撬出真相来。
路老板这一次主动出击,直接盯上了湘台、周军跟他的棒子小蜜;
而周军在暂时无法攻克博客网和问界密集防守的情况下,选择了另辟蹊径。
水下暗流涌动,面上波澜不惊,4月初,很快到了路宽启程前往戛纳的时间。
作为评审会**,他要去提前阅片,参加各种活动;
还要抽出一周左右的时间拍完《巴黎,我爱你》的小短片。
当然,因为在《塘山大地震》剧组的不顺,他拜托马丁斯科塞斯和法罗岛的伯格曼取得联系。
后者会在看完他的《返老还童》后再决定要不要接受会面请求。
首都国际机场,国航的商务舱候机厅里,路宽正在处理问界控股的OA流程。
3月底,《返老还童》正式下画。
国内票房报收2.28亿人民币,包括港台东南亚、日韩在内的亚洲其他地区票房2.3亿人民币;
北美总票房8500万美元,除了首周票房依靠刚刚夺得柏林金熊的加成狂飙了一段,后期走势放缓。
比较惊喜的是趁着金熊奖的东风,在以法、德、英等国为主的欧洲票房一路高歌,最终报收3400万美元。
不过这个数字对比后世《本杰明巴顿奇事》的9000多万美元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还是文化隔阂的因素。
除却周边和DVD版权外,亚洲、欧洲范围内的影片净利润近2.2亿人民币,远高于其他电影投资商的收益回报。
这主要是由于发行和广告营销都是问界控股旗下的关联公司,中间环节的成本大大缩减。
北美的8500万美元看着多,扣除放映商、发行商提成和营销费用,实际到手的净利润只有2000万美元不到。
大头还得等6个月后的DVD发行。
大奖大片大营销,造就了路老板每年一部的吸金大片,只不过以现在的市场容量,顶天也就这么多了。
在巴黎下了飞机继续转机到了戛纳,会务组已经提前准备好接机,带着他到了酒店入住。
电影节的波黑**库斯图立卡敲门进来,热情地给了路老板一个拥抱。
“路,听说你前段时间出了些意外?”
“一个小车祸,不要紧。”
库斯图立卡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份名单:“这是我们将要公布的评审团成员,你看看有没有不妥。”
戛纳影展的评审团**一般会提前3个月左右确定,但评审团成员会在开展前一个月左右才公布。
因为成员们基本都是导演、演员、作家、摄影师等,档期不大好提前确定。
路老板在名单最后看到了John Woo。
吴雨森嘛这不是?
想到华艺日前刚刚立项的《赤壁》,这老小子来做评委,少不了要大肆宣传一番,不能给他这个机会。
“吴雨森不合适吧?”
“评审团成员还是应当以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和职业的专家们组成好一些。”
“我和吴雨森都是华语电影人,这样对其他地区的电影是不公平的。”
库斯图立卡对路老板的高风亮节肃然起敬!
一般而言,在奇数人次的评审团中,同国别和语系的都是要抱团取暖的,没想到眼前的青年导演品行高洁如斯!
只不过他也有些为难:“吴雨森的人选,是另一位副**定下的,我再去沟通一下。”
库斯图立卡话锋一转:“晚上我带你去见几位法国当地的艺术家和电影公司?也许以后你的电影也用得着他们。”
路宽刚要答应,手机嗡嗡嗡地震动起来。
“路,准备到法罗岛来吧。”
“伯格曼答应了?”
路老板有些喜出望外,还担心《返老还童》这样“庸俗”的题材入不了他的眼呢。
马丁斯科塞斯在电话一头笑道:“他称你是亚洲下一代的黑泽明,还找我要了你前几部电影。”
“去法罗岛的路线比较复杂,你从巴黎飞到斯德哥尔摩,伯格曼的管家会在阿兰达机场等你。”
戛纳位于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而法罗岛地属波罗的海,是瑞典领土,两地直线距离足有1800公里。
挂掉电话,对面的电影节**已经惊得目瞪口呆了。
“刚。。。刚刚说的是伯格曼?”
“伯格曼要见你!?”
库斯图立卡紧紧拉住路老板的衣袖:“请一定要代我向他问好,我。。。”
他猛得一跺脚:“可惜我身边没有带光碟,不能请你帮我把电影带给他看一眼了!”
电影节**的脸色如痴如狂,转瞬间又有些失落地喃喃:“哎,你就算带去,他也不一定会看我的《地下》。”
路老板哭笑不得地看着库斯图立卡,好像在看第二个李安。
如果自己现在一个电话打给李安,告诉他这个消息,他应该也会羡慕嫉妒恨地发狂吧?
翌日,库斯图立卡亲自开车把路宽送到了戛纳机场,恰好今天有直飞斯德哥尔摩的班次。
“路,我真恨自己不是你。”
看着路老板走上舷梯的背影,50岁的波黑导演,像网络上无数的刘伊妃粉丝一样呓语。
库斯图立卡又想到了昨天电话另一头马丁斯科塞斯提及的,伯格曼称这位东方导演是新一代的亚洲黑泽明。
他掏出手机:“埃文,我觉得香江的吴雨森不是一个好的评委人选。。。”
在阿兰达国际机场的出口通道,路宽看到了一位高举“China Lu”标牌的老头,身边站着一位金发美女。
“路,你好,我是玛丽妮,瑞典电视台的编导。”
她又示意了一下身边的管家芬威:“他不会讲英语,伯格曼让我来帮忙。”
路老板笑着跟他们握手,老管家芬威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东方导演,真的太年轻了。
伯格曼今年87岁,他陪着伯格曼在岛上过了40年,也快70岁了,面前这个英俊不羁的青年应该30岁都不到吧?
路宽从后世的新闻报道里了解过这个玛丽妮。
她在17岁就开始痴迷伯格曼,赢得他的信任后受邀上岛,花费一年时间拍出了《伯格曼的小岛》,让观众看到了更真实的伯格曼。
金发美女很得伯格曼的信任。
后世李安来到这里朝圣自己的偶像就是她的居中介绍,还有因为李安的影响对伯格曼极度崇拜的汤唯。
她在2014年和韩国导演金泰勇来到这里的一处农场,举办了私密的婚礼。
玛丽妮对这位东方导演是有认知的,从《异域》到《返老还童》都在欧洲热映。
但以路宽偏商业片风格的电影,能得到伯格曼的青睐还是很令她惊讶,也许她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伯格曼的人了。
“走吧,今天天气不好,我们要先飞到哥特兰岛,再乘船前往法罗岛。”
路宽欣然从之,跟着两人坐上一架小型直升机。
坐在略显逼仄的机舱往下看,不远处哥特兰岛特有的红色木屋颜色靓丽,在对比度极高的蓝天白云之下突出而不突兀。
身处茫茫天地之间,路老板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等开往法罗岛的船只渐渐离开码头,看着海天融为一体的缥缈壮阔和波光粼粼的静影沉璧,青年导演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天地之悠悠。
“小心。”
甲板竖到岸边,路老板小心翼翼地踏上这片无数导演艺术家向往的热土。
映入眼帘的广阔草场,不知名的斑斓的野花,远近的低矮农场房屋,一切都是如此的返璞归真。
法罗岛因为伯格曼而变得非常有名,每年6月在岛上会举行伯格曼周向他致敬。
伯格曼的故居后来成为了博物馆,让国内外所有电影业从业者、研究人员和记者能够来这里写剧本、写、搞创作。
“又一个来看那个色鬼老头的,一个连**都打不了的老头,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
一个牵**农夫从三人身边走过,很不巧这是一位会讲英语的反伯格曼主义者。
路老板听得目瞪口呆:“他们。。。”
玛丽妮无奈道:“伯格曼在电影上是大师,但是他的风评的确不大好,这些教徒很蔑视他。”
伯格曼的私生活风格说起来同路老板有一定相似之处。。。
2013年有一部瑞典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叫《打扰伯格曼》。
影片的主演名单里有几十个全世界知名的导演,包括张一谋和李安。这些普通观众眼里的大师在纪录片里,表达自己对于这位大师的认可和评价。
但有一位拍摄过《狗镇》的冯提尔是这么说的:
伯格曼曾对我说过,他年轻时曾在瑞典文化的最高殿堂——皇家歌剧院里打手冲。
这个恶习一直到了70岁都不能停止,有时候得等萎缩的水袋休息几天再充盈起来。
伯格曼的一生有5个老婆,9个孩子,史诗级数量的情人。
他每部电影的女主角、女配角,接触到的一切能够引起他艺术眼光去审视的女性,都会成为目标。
都说艺术家是天才和疯子的混合体,也许对于这位世界公认的电影大师,还有另一个属性:
**。
法罗岛的常住居民只有大约500人,岛上没有银行、邮局、医疗设备和警察局,道路也少。
老管家载着路宽和玛丽妮开过石子路和一片土路,这才抵达伯格曼的住所,从外面看也就是一个农家小院。
“滴滴”两声鸣笛,一个身材佝偻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来,神情淡漠。
“芬威,把院子后面的牛屎铲掉。”
电影大师面对着和熹微的日光仍旧有些睁不开眼,这是长期剪片的导演都有的毛病。
“你就是路?”
“我真不喜欢仰着头看你,我年轻的时候跟你差不多高。”
还没等路老板答话,伯格曼就冲几人摆了摆手:“进来吧。”
玛丽妮看的惊讶异常——
今天也许是伯格曼近十年来说话最多的一次了,还是同甫一见面的东方青年导演。
伯格曼的住所没有会客的地方,他基本没有客人,也不见客人。
玛丽妮扶着他,三人在一处由谷仓改造成的小型电影厅里坐下。
他在这里收藏了4000多卷录影带,每天午休完会雷打不动地开始坐着看电影,持续了四十年。
影厅里光线黑暗,屏幕上还放着静音的《返老还童》。
路老板的心情有些激动。
他竟然看了不止一遍!这可是伯格曼啊!
虽然他没有李安对伯格曼那样的疯狂的痴迷,但从前世在电影艺术中折戟沉沙,成长到现在能够面对面地跟全世界的顶级大师对话。
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激励。
“我听马丁说,你想见见我,有什么话你可以说了。”
路宽沉吟了几秒,斟酌着吐露心声:“我。。。突然觉得自己不会拍电影了。”
“以往片场上的灯光、摄像机、演员在我眼里像是可以随意挥霍的颜料,我可以用他们尽情地作画。”
“可是从《返老还童》之后,我好像多了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我甚至感觉回到了前。。。”
“回到了我最开始学电影的时候,连摄像机怎么用都不懂了。”
伯格曼似乎连抬抬眼皮都感觉费劲,斜靠在沙发上,玛丽妮给他披上薄毯。
他沉思了许久,似乎像是睡着了,忽然又操着嘶哑的嗓音道:“你不是不会拍电影了,你是心理出问题了。”
“跟你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
“1955年,我刚刚和上一任妻子安德森分手,两部电影接连亏损,导演生涯快要走上了绝路。”
“我认识了一个新女孩,叫乌曼,她对我说,为什么总是拍那么阴暗的东西,去拍喜剧片吧?”
“你知道的,当时摆在我面前只有两条路,自戕或者拍喜剧,拍喜剧其实跟自戕差不多。”
路宽心下了然。
伯格曼的许多电影乖戾阴暗,很容易引起观众的不适,这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
父亲是牧师,但只会对着教徒大谈上帝之爱,对包括母亲、哥哥、妹妹在内的家庭成员只有暴力。
大学期间他与家里决裂,后来哥哥**,母亲**,妹妹堕胎,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馨。
以至于后来在玛丽妮拍的《伯格曼的小岛》中,他对着镜头直言:
我一直驻留在童年的恶浪里,我这一生,爱是奢侈品,一直缺席,我甚至对自己都感觉不出爱。
路宽面对他的自嘲有些勉强地笑笑:“我在大学时代看过你的《野草莓》,里面伊萨克的台词令我不寒而栗。”
他说的是伯格曼在《野草莓》中借男主角之口说的一句独白:
我诞生于冰冷的子宫。
伯格曼无声地笑了笑:“有了乌曼的陪伴,我拍出了《夏日微笑》。”
“见鬼,听名字就不像是我的电影。”
“我和乌曼回了法罗岛,同居了五年,携手创造了12部电影、一部戏剧和一个女儿。”
“1962年,我在剧组**,乌曼离开了我。”
伯格曼的语气坦然,像是在诉说另一个人的人生,他从没有掩饰过自己堪称**的性冲动。
即便是对着镜头。
“那一年,我和你变得一样!一模一样!”
伯格曼像是想起什么值得激动的事情,突然有些面色潮红地坐直了身子。
“我开始做梦,在梦里我连蒙太奇都不懂是什么,那可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理论啊!”
路宽神情凝重地看着他:“那你是怎么。。。”
“我开始疯狂地和女演员做愛,我简直要把自己溺死在那些不忠和沉沦中!”
“你成功了?”
伯格曼的兴奋戛然而止,他落寞地摇摇头:“我成功了,但是只能拍出伯格曼的电影,再也拍不出《夏日微笑》了。”
路宽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很快又反应过来他话里的含义。
伯格曼一生拍了近50部电影,但一部爱情片都没有,即使有男女情爱,也皆是悲剧。
《野草莓》中的伊萨克对着妻子吼:“打掉孩子,不要让他和我一样,成了地狱婚姻的产物。”
《呼喊与细雨》中的两姐妹,一个**压抑,用玻璃割破**,以此拒绝与丈夫做愛;一个放纵欲望,导致丈夫**;
《秋天奏鸣曲》中的伊娃,在丈夫向自己求婚前对他说:“我不爱你,我也从未爱过任何人。”
《犹在镜中》那个埋头创作的作家大卫,也明显有自己的影子——不知如何面对子女,做个好父亲。
大卫的那次**未遂,也是伯格曼本人经历的移植。
这就是他所称的“伯格曼”的电影。
他失去了乌曼,或许也失去了短暂获得的爱的能力。
伯格曼突然拿着遥控器继续了小银幕上《返老还童》的终章,张漫玉在养老院的躺椅上抱着变成婴儿的李明的场景。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见你吗?”
路老板无言地摇摇头。
“你这部电影的技法只能算合格,但你拍出了我拍不出来的东西。”
87岁的老头咧嘴笑了笑,声音嘶哑:“爱。”
“但从你现在的状态里,我又看见了另一样情绪。”
伯格曼轻吐出一个词语,听得路宽毛骨悚然。
“恐惧,我在你眼里看到了恐惧!”
“令我陷入困境,只能拍出黑暗、绝望、阴暗的电影的恐惧,来自我的家庭,甚至来自我自己的电影。”
“路!告诉我,你的恐惧是什么?!”
路宽看着他浑浊又锐利的眸子,只感觉自己全身寒毛直竖,整个人都轻微地战栗起来。
伯格曼仿佛有一双来自地狱的眼睛,把他电影中的焦虑、恶毒、愤懑、悔恨一股脑地倾泻了出来!
“我。。。我也做了一个梦。”
路宽艰难地咽下一口口水:“我梦见了另一个我,在酒桌上,下一秒可能就要死去。”
“在那个梦里,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我的艺术才能,我的财富,我的声望,我的拥趸,还有。。。”
“还有一个女孩。”
路宽像是做了一次高强度的精神电疗,在与伯格曼痛彻心扉的交谈中,感受着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的颤抖。
“她是我的女主角,但在梦里我们是陌生人,我只能看着她的海报同她对视。”
他尝试向伯格曼解释自己的恐惧:“中国古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庄子,他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
“再醒来的时候他禁不住疑惑,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我感觉随时可能失去一切,这是我的恐惧。”
一无所有的时候,人只会昂着头出发。
功成名就时,才会低着头察看,哦,原来我已经获得了这么多。
再抬头时,脚下的步伐就迟滞了许多。
人都是这样,特别是对于一个经历过生死的穿越者。
拥有的越多,内心就越恐惧。
昏迷时,刘伊妃守在他的床边,听到了三个名字。
曾文秀是他前世的生母,为了悼念,他把母亲写进了电影里。
刘伊妃代表他现世拥有的一切,而黄亦玫是他恐惧回到的前生。
伯格曼哑然失笑,真是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
“能够对抗你的恐惧的最好的武器,就是你电影里的爱。”
“我这一生没有爱别人、甚至是爱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但是你有,你才不到30岁,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
伯格曼哀恸道:“年轻时,我用放纵来掩饰我的恐惧。”
“等最后一任妻子英丽德罹患癌症离开我以后,我才发现我这一生都没有逃脱得了这种恐惧。”
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指着快要日落的窗外:“我每天只是走来走去,一整天不和任何人讲话。”
“我夜夜都会想起她,想起我曾经爱过的那些女人。”
“我在岛上不会看任何一部‘伯格曼作品’,因为看时会更觉得自己可怜无助,随时都要哭出来了。”
伯格曼伸出手,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拍在路宽的肩膀。
“孩子,我的恐惧脱自母胎,但从你的《返老还童》里,从那个养母的角色里,我能看出你享受过来自家庭的爱。”
“但在你的李明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苍老的、千疮百孔的灵魂,你才不到三十岁啊?”
“为什么会给我这样沧桑的感觉?”
“相信我,你要去面对自己的恐惧,不要像我一样用放纵和逃避来麻痹自己。”
“你之所以看自己拍的作品怎么都不对劲,就是因为恐惧封闭了内心,你害怕任何一步的行差踏错,都会毁掉你的现在。”
伯格曼微笑看着他:“睁开眼,蝴蝶先生。”
路宽喉头滚动,看着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有些无语凝噎。
无怪李安会伏在他的肩头痛哭。
从这样一个痛苦了八十多岁的灵魂里,从他浑浊又锐利的眼眸里,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前半生的凄惨、痛楚、无奈、蹉跎。
伯格曼仿佛是一个装满了一切极端的负面情绪的冰冷机器,当你带着恐惧,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触摸他。
你会突然发现,他竟然是温热的。
也许只有这样情绪和情感复杂到了极致的人,才能成为所有大师眼中的大师吧。
伯格曼收敛了一些情绪,拍了拍沙发:“坐下,陪我一起再看一遍你的《返老还童》。”
影厅里骤然间暗了下来,一个反方向的钟出现在画面中间。
“你的电影,让我看见了黑泽明的影子。”
“你们都是很懂得扎根本民族文化的导演,你的《返老还童》,他的《七武士》和《蜘蛛巢城》。”
路宽点头:“我认为艺术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母体,就会迅速凋亡,那是流传和继承在血脉中的东西。”
“你的电影中有一些镜头很奇特,有梵高和雷诺阿的影子,但又好像不全是。”
伯格曼按下遥控器,画面定格:“比如这里,李明站在阶梯上看着40岁的女主角。”
“你这张构图和色彩并不是百分百的梵高,在画面下摆和光线死角上留出太多空间了,看起来很怪但好像又独具意境。”
路老板笑道:“这是我的一个尝试,不知道你有没有了解过中国画。”
“中国画中有一种概念叫留白。”
“在关键处不着笔墨、不施色彩,以空白为载体,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含蓄的意境,让观者的想象力得以充分驰骋。”
他按下按钮继续播放:“这里是第三幕两人的相见,人生相向而行,同为40岁的灵魂,彼此间已经无需太多言语,只剩脉脉的柔情。”
“因此我在这几段的构图都做了留白处理,画面上的元素越少,越能给他们留出遐想的空间,我想试试看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
伯格曼听得呆了,这个快90岁的瑞典老头从没听过这样意蕴悠长的画术。
西方绘画多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如实描绘,追求写实性和立体感。
画面往往会被填满各种具体的物象和细节,力求还原真实场景。
而中国画的留白则强调以虚衬实、以少胜多,更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空白来传达精神内涵和意境,追求一种超越现实表象的审美体验。
他把刚刚的镜头反复播放了四五遍,这才苦笑着摇头:“路,我低估你了。”
“你来自一个伟大的民族,你是幸运的艺术家。”
“所以我参加了北平奥运会开幕式方案的竞标,如果能入围,我准备息影一年专心把这件事做好。”
路宽憧憬道:“我心里有一种预感,通过这样高强高压的头脑风暴,去做民族艺术和现代表现手段的融合。”
“甚至是通过大型晚会,学会更加娴熟地处理场面调度,会对我以后的电影更有启发。”
“怪不得马丁告诉我,他遇到一个可能将来会成为黑泽明那样的大师的年轻人。”
伯格曼一脸欣赏地看着路宽:“你没有辜负他的评价。”
“伯格曼,黑泽明那样的大师。。。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路老板很好奇。
老人沉思了几秒:“刚刚学习导演的青年人,喜欢用各种花哨的技巧,推拉镜头、过肩、长镜头、各种蒙太奇。”
“入门的导演,开始由内而外地去感受和创作电影,用最自然的叙事,尽可能地包**技巧营造的看点。”
“所谓大师,像黑泽明、布努埃尔、费里尼一样的大师,你在他们的电影里找不到技巧的影子。”
伯格曼看着他笑道:“即使你找得到,也会发现已经完全融入了电影中去,是为一体,根本无从分辨。”
“大师,是不叙事的。”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立住以后,就是他们自己在屏幕上表演,你会觉得和导演已经没有关系了。”
路宽听得寒毛直竖,灵台一片清明,好像伸出手能够触摸到了大师的那扇门。
可再睁开眼仔细地看过去,发现还是离得很远。
中国传统文化讲人生的三重境界,恰好能对应的上伯格曼的电影三层次。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伯格曼看着青年人呆愣的样子默默点头:“懂了吗?”
路老板回过神来,淡然道:“懂了,但又忘了。”
伯格曼听的一愣,旋即抚掌:“好!好!忘了好啊!”
年龄相差一甲子的两位导演相视而笑,看得老管家和玛丽妮都一头雾水。
另外继续求票啊!才几把5天就掉出月票榜了500名了。。。现在排560多了好像,跪求!
(本章完)
四月的北平进入了初春,四月的内娱却风雨飘摇。
就文艺界来讲,有后世任国家话剧院院长的田沁鑫教授提出的,关于数字文艺作品的发展问题;
有小品王苯山大爷提出的,关于二人转等东北农村农俗演艺的准入性规范;
还有一个已经在各大论坛和网站被热炒的,关于“内娱选秀过度娱乐化”的全社会大讨论。
这个讨论很奇怪,始作俑者和被喷的人是同一人,都是洗衣机!
去年甚嚣尘上的《超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对比后世的第一届《超女》,有了国内第一舆论集散地博客网的加持、分众传媒的加持。
加上第一流量小花刘伊妃以及周杰仑、梅燕芳等总决赛评委的加入,造成的影响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就像王大军和湘台通过商业咨询机构调研到的数据一样,在产业链上下游,通过倍乘效应,带来的是几十亿的GDP增长。
只不过对于这场大论战的幕后发起者问界来讲,这只是一个被透支和榨干了潜力的工具节目。
旅游卫视2004年版的《超女》提前挖掘了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届的李雨春、张靓影、周笔唱等人,把短信投票和博客网打榜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在疯狂的吸金的同时,自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即在前几天的会议上,路宽吃完了自己的饭,开始砸别人的碗。
论战的发起者是刘中德。(注1)
随后响应的是著名摇滚歌手郑军,他炮轰选秀出来的都是音乐蛀虫,对音乐一窍不通,这是一种侮辱。
不过郑军后世2007年曾担任《快男》济南赛区的评委,属于回旋镖了要。
骂得最狠的当属博客网的御用文人韩涵。
从2002年开始深耕博客网这块互联网阵地,从《三重门》的出版成为文学天才。
2002年的《像少年啦飞驰》荣登畅销榜第一,紧接着是去年9月的《长安乱》畅销300多万册,线上累积了4亿多的点击人气,受到80、90后的喜爱。
韩涵根本不需要动员,他在后世就多次发文猛批内娱选秀。
他在博客发表《超人的孩子》一文,把“超级女生”与“加油!好男儿”结合起来调侃,称两个活动选出的冠军如果结合会成为“超人的孩子”。
这一次更是极尽批判之能事,把今年跟风立项的湘台、东方卫视等节目批得一文不值。
声称湘台这种知错故犯的态度是在荼毒青少年,无限制地将审丑主义的大旗插在山头。
湘台看得心焦,但在心浪上发声但舆论关注度太低,在博客网上正名吧又有看不见的手管辖。。。
真是糟心啊!
有鉴于全国各地的家长、学校、青少年保护组织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进行投诉。
4月1日愚人节,相关部门在博客网上发文,称已关注此事,将尽快答复,规划市场行为。
不得不说,旅游卫视不惜放弃吸金工具《超女》品牌,制造舆论热度的组合拳,给竞争对手湘台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事件有些愈演愈烈的态势,敏锐地关注到面上态度变化的欧阳常青不得不再一次星夜进京,寻求各方的斡旋、帮助。
北平朝阳区新源南路,华艺总部大楼。
欧阳常青和姚佳踱步进入办公室,当面就是王小磊怒气勃发的做派。
“这个吴顿,是不是在猪联邦把脑子打坏掉了?”
“《赤壁》的投资他都看不上?怎么定好的选角还在犹豫?**!”
王大军笑道:“不过是想多提些条件罢了,我去谈。”
“老台长,姚主任,你们请进。”周军抬眼看到客人进来,冲王小磊点了点头,提醒他收敛脾气。
他的养气功夫一向不错,知道发泄是于事无补的。
只不过昨天床上的韩星那泫然欲泣的模样也让他心有不甘,感觉大男子主义的自尊心受创。
倒不是说张娜拉泪眼婆娑的凄楚叫他心生了多少怜爱,而是自己始终没能在跟路宽的对抗中占到多大的便宜。
除了依靠臭嘴宋诅德爽了那几天以外,最后还被逆风翻盘了。
现在想再如法炮制地去尬黑,一是面上会遭到管控,二是她已经有了“抗药性”。
这么低级的谣言已经不会形成传播热潮了。
还是看看怎么跟湘台同舟共济,把《快女》面临的危机先度过去。
张娜拉还指望复刻刘伊妃去年的操作,和这档节目互相成就,提高自己的国民度呢。
欧阳常青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老台长你先去活动,我居中配合你。”
其实周军心里也没什么底,他的基本盘毕竟不在这条线上,有些事情做起来也是颇为掣肘。
上一次双方最后的偃旗息鼓,是华艺两兄弟抬出了背后的大佛做了协调工作。
他的主场优势在政策层面,春江水暖鸭先知。比如上一次华纳和内地电影公司的合营。
就是他近水楼台先得月,拉着华艺占了这个名额。
当然,据此形成的寻租和交换也是能够以稅务等问题对博客网、旅游卫视展开调查的重要原因。
“另外,心浪这个平台我们必须要用起来了,上一次双方对垒过后有点起色,但后续乏力。”
“老台长,我的意思是,我们三家应当形成更紧密的联盟才行。”
王大军笑道:“理当如此啊,欧阳台长。”
“湘台的天娱、华艺和心浪可以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天娱的艺人和华艺的艺人,通过华艺的影视作品出圈,再反哺提供宣传的湘台和心浪的人气。”
姚佳在心里暗叹,你们讲来讲去,玩的不还是路宽那一套吗?
周军等人除了觊觎湘台目前比旅游卫视还胜一筹的宣传资源外,也是想一定程度上抵消王金花出走可能带来的危机。
现在只有兵兵明确表态会留下,黄小名、周讯都还在接触。
他们是想甩掉王金花这个保姆式大家长的包袱不假,但不代表希望诸如李彬彬、陈道名等成名艺人跟着离开。
如果能把湘台以更加紧密的姿态拉入到己方阵营,对于华艺和王金花决裂后的艺人角力显然会更有利一些。
毕竟大本营还是目前国内卫视节目里,明星综艺和影视宣传的第一窗口。
双方初步达成协议,就各自在关系网寻找破局的良机。
和欧阳常青会完面,又回到大摩处理了一番投行的事务,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周总回到了家。
“回来啦?”
周军的夫人比他大五岁,但背景不俗,跟他的结合属于“下嫁”。
夫妻二人是圈子里少有的模范,周军面上工作做得非常足,几无绯闻。
“老婆,我想请岳父大人帮个忙。”
“嗯?”
“这样,中金那边有个同事,原来在大摩这边有过交集。”
“他的前任有个叫庄旭的投行经理,应该是手脚不干净,2000年给宝钢做上市辅导的时候有些账不对。”
周妻疑惑道:“该怎么查就怎么查呗,怎么也到不了找我爸的程度吧?”
“不,这个庄旭现在是博客网的董事长,跟各方面关系都挺深厚,所以。。。”
“他去欧洲考察了,等他回来吧,打个招呼让经侦那边想想办法。”
周军心满意足,晚上勤勉地尽了夫妻义务,一番敦伦讨得老妻眉开眼笑。
“我警告你啊,虽然入股华艺,但是那些个女明星都不是什么干净人,你可别一时失足。”
“害!说这什么话,我这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按时回家,这么多年了,我犯过错没?”
“哼,就是警告你。。。啊!”
深夜,腰酸背痛的周军来到书房翻阅资料。
此前针对博客网和问界的税务稽查时急时缓,做坏事也得张弛有度,一直盯着整,对面不打盹也露不出破绽来。
况且,为了证明路宽同时担任两家公司的实控人,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庄旭。
让供职中金的前同事伪造材料,再请老丈人出面下指示,从他嘴里撬出真相来。
路老板这一次主动出击,直接盯上了湘台、周军跟他的棒子小蜜;
而周军在暂时无法攻克博客网和问界密集防守的情况下,选择了另辟蹊径。
水下暗流涌动,面上波澜不惊,4月初,很快到了路宽启程前往戛纳的时间。
作为评审会**,他要去提前阅片,参加各种活动;
还要抽出一周左右的时间拍完《巴黎,我爱你》的小短片。
当然,因为在《塘山大地震》剧组的不顺,他拜托马丁斯科塞斯和法罗岛的伯格曼取得联系。
后者会在看完他的《返老还童》后再决定要不要接受会面请求。
首都国际机场,国航的商务舱候机厅里,路宽正在处理问界控股的OA流程。
3月底,《返老还童》正式下画。
国内票房报收2.28亿人民币,包括港台东南亚、日韩在内的亚洲其他地区票房2.3亿人民币;
北美总票房8500万美元,除了首周票房依靠刚刚夺得柏林金熊的加成狂飙了一段,后期走势放缓。
比较惊喜的是趁着金熊奖的东风,在以法、德、英等国为主的欧洲票房一路高歌,最终报收3400万美元。
不过这个数字对比后世《本杰明巴顿奇事》的9000多万美元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还是文化隔阂的因素。
除却周边和DVD版权外,亚洲、欧洲范围内的影片净利润近2.2亿人民币,远高于其他电影投资商的收益回报。
这主要是由于发行和广告营销都是问界控股旗下的关联公司,中间环节的成本大大缩减。
北美的8500万美元看着多,扣除放映商、发行商提成和营销费用,实际到手的净利润只有2000万美元不到。
大头还得等6个月后的DVD发行。
大奖大片大营销,造就了路老板每年一部的吸金大片,只不过以现在的市场容量,顶天也就这么多了。
在巴黎下了飞机继续转机到了戛纳,会务组已经提前准备好接机,带着他到了酒店入住。
电影节的波黑**库斯图立卡敲门进来,热情地给了路老板一个拥抱。
“路,听说你前段时间出了些意外?”
“一个小车祸,不要紧。”
库斯图立卡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份名单:“这是我们将要公布的评审团成员,你看看有没有不妥。”
戛纳影展的评审团**一般会提前3个月左右确定,但评审团成员会在开展前一个月左右才公布。
因为成员们基本都是导演、演员、作家、摄影师等,档期不大好提前确定。
路老板在名单最后看到了John Woo。
吴雨森嘛这不是?
想到华艺日前刚刚立项的《赤壁》,这老小子来做评委,少不了要大肆宣传一番,不能给他这个机会。
“吴雨森不合适吧?”
“评审团成员还是应当以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和职业的专家们组成好一些。”
“我和吴雨森都是华语电影人,这样对其他地区的电影是不公平的。”
库斯图立卡对路老板的高风亮节肃然起敬!
一般而言,在奇数人次的评审团中,同国别和语系的都是要抱团取暖的,没想到眼前的青年导演品行高洁如斯!
只不过他也有些为难:“吴雨森的人选,是另一位副**定下的,我再去沟通一下。”
库斯图立卡话锋一转:“晚上我带你去见几位法国当地的艺术家和电影公司?也许以后你的电影也用得着他们。”
路宽刚要答应,手机嗡嗡嗡地震动起来。
“路,准备到法罗岛来吧。”
“伯格曼答应了?”
路老板有些喜出望外,还担心《返老还童》这样“庸俗”的题材入不了他的眼呢。
马丁斯科塞斯在电话一头笑道:“他称你是亚洲下一代的黑泽明,还找我要了你前几部电影。”
“去法罗岛的路线比较复杂,你从巴黎飞到斯德哥尔摩,伯格曼的管家会在阿兰达机场等你。”
戛纳位于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而法罗岛地属波罗的海,是瑞典领土,两地直线距离足有1800公里。
挂掉电话,对面的电影节**已经惊得目瞪口呆了。
“刚。。。刚刚说的是伯格曼?”
“伯格曼要见你!?”
库斯图立卡紧紧拉住路老板的衣袖:“请一定要代我向他问好,我。。。”
他猛得一跺脚:“可惜我身边没有带光碟,不能请你帮我把电影带给他看一眼了!”
电影节**的脸色如痴如狂,转瞬间又有些失落地喃喃:“哎,你就算带去,他也不一定会看我的《地下》。”
路老板哭笑不得地看着库斯图立卡,好像在看第二个李安。
如果自己现在一个电话打给李安,告诉他这个消息,他应该也会羡慕嫉妒恨地发狂吧?
翌日,库斯图立卡亲自开车把路宽送到了戛纳机场,恰好今天有直飞斯德哥尔摩的班次。
“路,我真恨自己不是你。”
看着路老板走上舷梯的背影,50岁的波黑导演,像网络上无数的刘伊妃粉丝一样呓语。
库斯图立卡又想到了昨天电话另一头马丁斯科塞斯提及的,伯格曼称这位东方导演是新一代的亚洲黑泽明。
他掏出手机:“埃文,我觉得香江的吴雨森不是一个好的评委人选。。。”
在阿兰达国际机场的出口通道,路宽看到了一位高举“China Lu”标牌的老头,身边站着一位金发美女。
“路,你好,我是玛丽妮,瑞典电视台的编导。”
她又示意了一下身边的管家芬威:“他不会讲英语,伯格曼让我来帮忙。”
路老板笑着跟他们握手,老管家芬威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东方导演,真的太年轻了。
伯格曼今年87岁,他陪着伯格曼在岛上过了40年,也快70岁了,面前这个英俊不羁的青年应该30岁都不到吧?
路宽从后世的新闻报道里了解过这个玛丽妮。
她在17岁就开始痴迷伯格曼,赢得他的信任后受邀上岛,花费一年时间拍出了《伯格曼的小岛》,让观众看到了更真实的伯格曼。
金发美女很得伯格曼的信任。
后世李安来到这里朝圣自己的偶像就是她的居中介绍,还有因为李安的影响对伯格曼极度崇拜的汤唯。
她在2014年和韩国导演金泰勇来到这里的一处农场,举办了私密的婚礼。
玛丽妮对这位东方导演是有认知的,从《异域》到《返老还童》都在欧洲热映。
但以路宽偏商业片风格的电影,能得到伯格曼的青睐还是很令她惊讶,也许她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伯格曼的人了。
“走吧,今天天气不好,我们要先飞到哥特兰岛,再乘船前往法罗岛。”
路宽欣然从之,跟着两人坐上一架小型直升机。
坐在略显逼仄的机舱往下看,不远处哥特兰岛特有的红色木屋颜色靓丽,在对比度极高的蓝天白云之下突出而不突兀。
身处茫茫天地之间,路老板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等开往法罗岛的船只渐渐离开码头,看着海天融为一体的缥缈壮阔和波光粼粼的静影沉璧,青年导演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天地之悠悠。
“小心。”
甲板竖到岸边,路老板小心翼翼地踏上这片无数导演艺术家向往的热土。
映入眼帘的广阔草场,不知名的斑斓的野花,远近的低矮农场房屋,一切都是如此的返璞归真。
法罗岛因为伯格曼而变得非常有名,每年6月在岛上会举行伯格曼周向他致敬。
伯格曼的故居后来成为了博物馆,让国内外所有电影业从业者、研究人员和记者能够来这里写剧本、写、搞创作。
“又一个来看那个色鬼老头的,一个连**都打不了的老头,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
一个牵**农夫从三人身边走过,很不巧这是一位会讲英语的反伯格曼主义者。
路老板听得目瞪口呆:“他们。。。”
玛丽妮无奈道:“伯格曼在电影上是大师,但是他的风评的确不大好,这些教徒很蔑视他。”
伯格曼的私生活风格说起来同路老板有一定相似之处。。。
2013年有一部瑞典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叫《打扰伯格曼》。
影片的主演名单里有几十个全世界知名的导演,包括张一谋和李安。这些普通观众眼里的大师在纪录片里,表达自己对于这位大师的认可和评价。
但有一位拍摄过《狗镇》的冯提尔是这么说的:
伯格曼曾对我说过,他年轻时曾在瑞典文化的最高殿堂——皇家歌剧院里打手冲。
这个恶习一直到了70岁都不能停止,有时候得等萎缩的水袋休息几天再充盈起来。
伯格曼的一生有5个老婆,9个孩子,史诗级数量的情人。
他每部电影的女主角、女配角,接触到的一切能够引起他艺术眼光去审视的女性,都会成为目标。
都说艺术家是天才和疯子的混合体,也许对于这位世界公认的电影大师,还有另一个属性:
**。
法罗岛的常住居民只有大约500人,岛上没有银行、邮局、医疗设备和警察局,道路也少。
老管家载着路宽和玛丽妮开过石子路和一片土路,这才抵达伯格曼的住所,从外面看也就是一个农家小院。
“滴滴”两声鸣笛,一个身材佝偻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来,神情淡漠。
“芬威,把院子后面的牛屎铲掉。”
电影大师面对着和熹微的日光仍旧有些睁不开眼,这是长期剪片的导演都有的毛病。
“你就是路?”
“我真不喜欢仰着头看你,我年轻的时候跟你差不多高。”
还没等路老板答话,伯格曼就冲几人摆了摆手:“进来吧。”
玛丽妮看的惊讶异常——
今天也许是伯格曼近十年来说话最多的一次了,还是同甫一见面的东方青年导演。
伯格曼的住所没有会客的地方,他基本没有客人,也不见客人。
玛丽妮扶着他,三人在一处由谷仓改造成的小型电影厅里坐下。
他在这里收藏了4000多卷录影带,每天午休完会雷打不动地开始坐着看电影,持续了四十年。
影厅里光线黑暗,屏幕上还放着静音的《返老还童》。
路老板的心情有些激动。
他竟然看了不止一遍!这可是伯格曼啊!
虽然他没有李安对伯格曼那样的疯狂的痴迷,但从前世在电影艺术中折戟沉沙,成长到现在能够面对面地跟全世界的顶级大师对话。
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激励。
“我听马丁说,你想见见我,有什么话你可以说了。”
路宽沉吟了几秒,斟酌着吐露心声:“我。。。突然觉得自己不会拍电影了。”
“以往片场上的灯光、摄像机、演员在我眼里像是可以随意挥霍的颜料,我可以用他们尽情地作画。”
“可是从《返老还童》之后,我好像多了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我甚至感觉回到了前。。。”
“回到了我最开始学电影的时候,连摄像机怎么用都不懂了。”
伯格曼似乎连抬抬眼皮都感觉费劲,斜靠在沙发上,玛丽妮给他披上薄毯。
他沉思了许久,似乎像是睡着了,忽然又操着嘶哑的嗓音道:“你不是不会拍电影了,你是心理出问题了。”
“跟你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
“1955年,我刚刚和上一任妻子安德森分手,两部电影接连亏损,导演生涯快要走上了绝路。”
“我认识了一个新女孩,叫乌曼,她对我说,为什么总是拍那么阴暗的东西,去拍喜剧片吧?”
“你知道的,当时摆在我面前只有两条路,自戕或者拍喜剧,拍喜剧其实跟自戕差不多。”
路宽心下了然。
伯格曼的许多电影乖戾阴暗,很容易引起观众的不适,这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
父亲是牧师,但只会对着教徒大谈上帝之爱,对包括母亲、哥哥、妹妹在内的家庭成员只有暴力。
大学期间他与家里决裂,后来哥哥**,母亲**,妹妹堕胎,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馨。
以至于后来在玛丽妮拍的《伯格曼的小岛》中,他对着镜头直言:
我一直驻留在童年的恶浪里,我这一生,爱是奢侈品,一直缺席,我甚至对自己都感觉不出爱。
路宽面对他的自嘲有些勉强地笑笑:“我在大学时代看过你的《野草莓》,里面伊萨克的台词令我不寒而栗。”
他说的是伯格曼在《野草莓》中借男主角之口说的一句独白:
我诞生于冰冷的子宫。
伯格曼无声地笑了笑:“有了乌曼的陪伴,我拍出了《夏日微笑》。”
“见鬼,听名字就不像是我的电影。”
“我和乌曼回了法罗岛,同居了五年,携手创造了12部电影、一部戏剧和一个女儿。”
“1962年,我在剧组**,乌曼离开了我。”
伯格曼的语气坦然,像是在诉说另一个人的人生,他从没有掩饰过自己堪称**的性冲动。
即便是对着镜头。
“那一年,我和你变得一样!一模一样!”
伯格曼像是想起什么值得激动的事情,突然有些面色潮红地坐直了身子。
“我开始做梦,在梦里我连蒙太奇都不懂是什么,那可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理论啊!”
路宽神情凝重地看着他:“那你是怎么。。。”
“我开始疯狂地和女演员做愛,我简直要把自己溺死在那些不忠和沉沦中!”
“你成功了?”
伯格曼的兴奋戛然而止,他落寞地摇摇头:“我成功了,但是只能拍出伯格曼的电影,再也拍不出《夏日微笑》了。”
路宽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很快又反应过来他话里的含义。
伯格曼一生拍了近50部电影,但一部爱情片都没有,即使有男女情爱,也皆是悲剧。
《野草莓》中的伊萨克对着妻子吼:“打掉孩子,不要让他和我一样,成了地狱婚姻的产物。”
《呼喊与细雨》中的两姐妹,一个**压抑,用玻璃割破**,以此拒绝与丈夫做愛;一个放纵欲望,导致丈夫**;
《秋天奏鸣曲》中的伊娃,在丈夫向自己求婚前对他说:“我不爱你,我也从未爱过任何人。”
《犹在镜中》那个埋头创作的作家大卫,也明显有自己的影子——不知如何面对子女,做个好父亲。
大卫的那次**未遂,也是伯格曼本人经历的移植。
这就是他所称的“伯格曼”的电影。
他失去了乌曼,或许也失去了短暂获得的爱的能力。
伯格曼突然拿着遥控器继续了小银幕上《返老还童》的终章,张漫玉在养老院的躺椅上抱着变成婴儿的李明的场景。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见你吗?”
路老板无言地摇摇头。
“你这部电影的技法只能算合格,但你拍出了我拍不出来的东西。”
87岁的老头咧嘴笑了笑,声音嘶哑:“爱。”
“但从你现在的状态里,我又看见了另一样情绪。”
伯格曼轻吐出一个词语,听得路宽毛骨悚然。
“恐惧,我在你眼里看到了恐惧!”
“令我陷入困境,只能拍出黑暗、绝望、阴暗的电影的恐惧,来自我的家庭,甚至来自我自己的电影。”
“路!告诉我,你的恐惧是什么?!”
路宽看着他浑浊又锐利的眸子,只感觉自己全身寒毛直竖,整个人都轻微地战栗起来。
伯格曼仿佛有一双来自地狱的眼睛,把他电影中的焦虑、恶毒、愤懑、悔恨一股脑地倾泻了出来!
“我。。。我也做了一个梦。”
路宽艰难地咽下一口口水:“我梦见了另一个我,在酒桌上,下一秒可能就要死去。”
“在那个梦里,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我的艺术才能,我的财富,我的声望,我的拥趸,还有。。。”
“还有一个女孩。”
路宽像是做了一次高强度的精神电疗,在与伯格曼痛彻心扉的交谈中,感受着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的颤抖。
“她是我的女主角,但在梦里我们是陌生人,我只能看着她的海报同她对视。”
他尝试向伯格曼解释自己的恐惧:“中国古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庄子,他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
“再醒来的时候他禁不住疑惑,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我感觉随时可能失去一切,这是我的恐惧。”
一无所有的时候,人只会昂着头出发。
功成名就时,才会低着头察看,哦,原来我已经获得了这么多。
再抬头时,脚下的步伐就迟滞了许多。
人都是这样,特别是对于一个经历过生死的穿越者。
拥有的越多,内心就越恐惧。
昏迷时,刘伊妃守在他的床边,听到了三个名字。
曾文秀是他前世的生母,为了悼念,他把母亲写进了电影里。
刘伊妃代表他现世拥有的一切,而黄亦玫是他恐惧回到的前生。
伯格曼哑然失笑,真是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
“能够对抗你的恐惧的最好的武器,就是你电影里的爱。”
“我这一生没有爱别人、甚至是爱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但是你有,你才不到30岁,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
伯格曼哀恸道:“年轻时,我用放纵来掩饰我的恐惧。”
“等最后一任妻子英丽德罹患癌症离开我以后,我才发现我这一生都没有逃脱得了这种恐惧。”
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指着快要日落的窗外:“我每天只是走来走去,一整天不和任何人讲话。”
“我夜夜都会想起她,想起我曾经爱过的那些女人。”
“我在岛上不会看任何一部‘伯格曼作品’,因为看时会更觉得自己可怜无助,随时都要哭出来了。”
伯格曼伸出手,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拍在路宽的肩膀。
“孩子,我的恐惧脱自母胎,但从你的《返老还童》里,从那个养母的角色里,我能看出你享受过来自家庭的爱。”
“但在你的李明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苍老的、千疮百孔的灵魂,你才不到三十岁啊?”
“为什么会给我这样沧桑的感觉?”
“相信我,你要去面对自己的恐惧,不要像我一样用放纵和逃避来麻痹自己。”
“你之所以看自己拍的作品怎么都不对劲,就是因为恐惧封闭了内心,你害怕任何一步的行差踏错,都会毁掉你的现在。”
伯格曼微笑看着他:“睁开眼,蝴蝶先生。”
路宽喉头滚动,看着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有些无语凝噎。
无怪李安会伏在他的肩头痛哭。
从这样一个痛苦了八十多岁的灵魂里,从他浑浊又锐利的眼眸里,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前半生的凄惨、痛楚、无奈、蹉跎。
伯格曼仿佛是一个装满了一切极端的负面情绪的冰冷机器,当你带着恐惧,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触摸他。
你会突然发现,他竟然是温热的。
也许只有这样情绪和情感复杂到了极致的人,才能成为所有大师眼中的大师吧。
伯格曼收敛了一些情绪,拍了拍沙发:“坐下,陪我一起再看一遍你的《返老还童》。”
影厅里骤然间暗了下来,一个反方向的钟出现在画面中间。
“你的电影,让我看见了黑泽明的影子。”
“你们都是很懂得扎根本民族文化的导演,你的《返老还童》,他的《七武士》和《蜘蛛巢城》。”
路宽点头:“我认为艺术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母体,就会迅速凋亡,那是流传和继承在血脉中的东西。”
“你的电影中有一些镜头很奇特,有梵高和雷诺阿的影子,但又好像不全是。”
伯格曼按下遥控器,画面定格:“比如这里,李明站在阶梯上看着40岁的女主角。”
“你这张构图和色彩并不是百分百的梵高,在画面下摆和光线死角上留出太多空间了,看起来很怪但好像又独具意境。”
路老板笑道:“这是我的一个尝试,不知道你有没有了解过中国画。”
“中国画中有一种概念叫留白。”
“在关键处不着笔墨、不施色彩,以空白为载体,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含蓄的意境,让观者的想象力得以充分驰骋。”
他按下按钮继续播放:“这里是第三幕两人的相见,人生相向而行,同为40岁的灵魂,彼此间已经无需太多言语,只剩脉脉的柔情。”
“因此我在这几段的构图都做了留白处理,画面上的元素越少,越能给他们留出遐想的空间,我想试试看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
伯格曼听得呆了,这个快90岁的瑞典老头从没听过这样意蕴悠长的画术。
西方绘画多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如实描绘,追求写实性和立体感。
画面往往会被填满各种具体的物象和细节,力求还原真实场景。
而中国画的留白则强调以虚衬实、以少胜多,更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空白来传达精神内涵和意境,追求一种超越现实表象的审美体验。
他把刚刚的镜头反复播放了四五遍,这才苦笑着摇头:“路,我低估你了。”
“你来自一个伟大的民族,你是幸运的艺术家。”
“所以我参加了北平奥运会开幕式方案的竞标,如果能入围,我准备息影一年专心把这件事做好。”
路宽憧憬道:“我心里有一种预感,通过这样高强高压的头脑风暴,去做民族艺术和现代表现手段的融合。”
“甚至是通过大型晚会,学会更加娴熟地处理场面调度,会对我以后的电影更有启发。”
“怪不得马丁告诉我,他遇到一个可能将来会成为黑泽明那样的大师的年轻人。”
伯格曼一脸欣赏地看着路宽:“你没有辜负他的评价。”
“伯格曼,黑泽明那样的大师。。。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路老板很好奇。
老人沉思了几秒:“刚刚学习导演的青年人,喜欢用各种花哨的技巧,推拉镜头、过肩、长镜头、各种蒙太奇。”
“入门的导演,开始由内而外地去感受和创作电影,用最自然的叙事,尽可能地包**技巧营造的看点。”
“所谓大师,像黑泽明、布努埃尔、费里尼一样的大师,你在他们的电影里找不到技巧的影子。”
伯格曼看着他笑道:“即使你找得到,也会发现已经完全融入了电影中去,是为一体,根本无从分辨。”
“大师,是不叙事的。”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立住以后,就是他们自己在屏幕上表演,你会觉得和导演已经没有关系了。”
路宽听得寒毛直竖,灵台一片清明,好像伸出手能够触摸到了大师的那扇门。
可再睁开眼仔细地看过去,发现还是离得很远。
中国传统文化讲人生的三重境界,恰好能对应的上伯格曼的电影三层次。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伯格曼看着青年人呆愣的样子默默点头:“懂了吗?”
路老板回过神来,淡然道:“懂了,但又忘了。”
伯格曼听的一愣,旋即抚掌:“好!好!忘了好啊!”
年龄相差一甲子的两位导演相视而笑,看得老管家和玛丽妮都一头雾水。
另外继续求票啊!才几把5天就掉出月票榜了500名了。。。现在排560多了好像,跪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