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天书院。</p>
天降大雪,书院的后山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银装。</p>
暖阁内,一名十来岁的少年正在接受着教授戚舜宾的考校。</p>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者,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p>
“此意,何解?”</p>
话音刚落,那名唇红齿白的清秀少年,几乎不假思索,直言道。</p>
“先师这是教导后人,不论做什么,都需要应时制宜,不能死读书,必须因势利导。”</p>
“善!”</p>
戚舜宾笑眯眯的点了点头,心下暗赞。</p>
不愧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单论《论语》,张方平已然融会贯通。</p>
戚舜宾是戚纶之子,戚同文之孙,天禧五年,戚纶病故,依例,戚舜宾应该为父守孝。</p>
当然,守孝归守孝,并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似指点后辈,或者教学之类的活动,基本上是没有忌讳的。</p>
接受考校的人姓张,名方平,他是应天本地人,十三岁时便入应天书院读书。</p>
张方平聪慧绝顶,凡是看过的书,几乎是过目不忘,仅需一两遍就能记下书中的内容。</p>
写文章亦是如此,虽然他今年才十六岁,但论速度,他绝对是大宋最快的几杆枪。</p>
他是出了名的快枪手,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他压根就不需要停笔思考,基本是一蹴而就。</p>
可惜,张方平的出身差了一点,家境不是很好,如今他身上穿着的冬衣还是戚舜宾送给他的。</p>
读书人,总归要讲究一个体面,少年人身子长得又快,一件冬衣可不便宜。</p>
张方平没法像那些富家子弟一般,年年换新衣。</p>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才是常态。</p>
戚舜宾是个惜才的人,看到张方平如此窘迫,不禁动了怜惜之意。</p>
最后一轮考校结束,戚舜宾伸手指了指身前的暖炉,示意张方平凑得近一些。</p>
“方平,坐。”</p>
“谢先生。”</p>
张方平恭敬的做了个揖礼,然后才凑近坐下。</p>
“近几日,书院中甚是喧嚣,可影响到你们了?”</p>
正处于服丧期的戚舜宾,基本很少在外界露面,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后山一带。</p>
如非必要,他是不出去的。</p>
但他不出门,别人却主动上门来找他。</p>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来书院拜访的人愈发的多了,其中甚至还有执政官的家臣。</p>
如果不是恰好服丧,戚舜宾根本就没有拒绝的资格。</p>
一饮一啄,当真是奥妙无穷。</p>
“尚可。”</p>
答话时,张方平的表情似乎有些局促,连带着眼神也有几分躲闪。</p>
影响,肯定是有的!</p>
近日拜访应天书院的人,目的大多相同。</p>
考察书院的运行制度!</p>
四大书院中,应天书院距离京中最近,在地理位置上,其他三大书院是比不过应天书院的。</p>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戚舜宾等了张方平一眼:“不过,念在事出有因,这次我便不罚你了。”</p>
“还不老师交待?”</p>
被先生一语道破,张方平脸色唰的一下就红了,而后他连忙站了起来,面带羞愧道。</p>
“先生,方平认罚。”</p>
“坐吧。”</p>
戚舜宾摆了摆手:“我说算了便算了,坐下,好好和我说一说近日书院的变化。”</p>
“是,先生。”</p>
张方平摆着一副苦瓜脸,缓缓道出了院中的变化。</p>
“先生,您还记得范前辈吗?”</p>>
应天书院中学子众多,其中姓范的,从前至今,少说也有几十人,但一听张方平提到范前辈,戚舜宾一瞬间就想到了范仲淹。</p>
“你说的是范希文吧?”</p>
“是。”</p>
张方平面带希冀道:“前些日子,范前辈的诏书,忽然火遍了京师,怒骂者有之,盛赞者有之。”</p>
‘也不知道我何时才能像范前辈那样,名动天下。’</p>
虽然范仲淹在京中是骂名居多,但套用后世的一句话,黑红,那也是红啊。</p>
如今的张方平,不过是一个有些天赋的读书人。</p>
除了在应天府这一亩三分地上,他能有些名声,一旦出了应天府,他只是一个小透明。</p>
尽管张方平心中已然浮想联翩,但联想归联想,并没有影响他的讲述。</p>
天才嘛。</p>
总有点特殊的,一心二用,不算什么。</p>
另一边,听到范仲淹的境况,戚舜宾心中不免有几分唏嘘。</p>
范希文啊,范希文,还是那个老样子。</p>
头太铁了!</p>
建言就建言,没必要把‘书同文’给加上去的。</p>
身为戚同文的嫡孙,戚舜宾非常了解爷爷心中的抱负,年少时,他是跟着爷爷长大的。</p>
他的启蒙老师,便是他的爷爷。</p>
爷爷为什么改名‘同文’,没有人比他更清楚。</p>
想着想着,戚舜宾的心中又涌现出些许羞愧。</p>
他不如范希文,多矣。</p>
明明他才是戚家的嫡传,可他却没有范希文那般洒脱,那般敢为天下先。</p>
‘也许,范希文才是大父(祖父)最正统的传人。’</p>
片刻后,张方平讲完了近期书院发生的事,然后他便耐心的等待着先生的教诲。</p>
但左等右等,还是没能等到。</p>
少顷,他稍稍抬起头,迅速的偷瞄了一眼戚舜宾。</p>
‘咦?’</p>
‘先生的样子好像是在发呆?’</p>
确实,戚舜宾现在就是在发呆,继羞愧之后,他又生出了‘不该落后于人’的念头。</p>
范希文正在为‘大父’摇旗呐喊,作为戚家子弟,他又如何能安然处之?</p>
起码,得帮一帮范希文吧?</p>
范希文祖上虽然阔过,但早已家道中落,传到他这一代,更是落魄了几分。</p>
不然的话,范希文入院时也不会顶着‘朱说’的名字。</p>
连姓都改了,可见范氏的窘迫。</p>
念及至此,戚舜宾觉得他不该继续逃避了。</p>
升为戚家子弟,他怎能让范希文独自作战?</p>
这骂名,他也该担一担的。</p>
戚家,不能袖手旁观!</p>
名也罢,利也罢,能舍便舍。</p>
……</p>
……</p>
……</p>
两天后。</p>
应天书院的拜访者们忽然发现,正在后山守丧的戚舜宾,态度好像有些改变。???.</p>
之前,戚舜宾谁也不见,似乎是打着‘明哲保身’的态度。</p>
而现在,虽然谈不上谁都会见,但起码开始见人了。 .</p>
放羊小星星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p>sxbiquge/read/8/8343/ )
应天书院。</p>
天降大雪,书院的后山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银装。</p>
暖阁内,一名十来岁的少年正在接受着教授戚舜宾的考校。</p>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者,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p>
“此意,何解?”</p>
话音刚落,那名唇红齿白的清秀少年,几乎不假思索,直言道。</p>
“先师这是教导后人,不论做什么,都需要应时制宜,不能死读书,必须因势利导。”</p>
“善!”</p>
戚舜宾笑眯眯的点了点头,心下暗赞。</p>
不愧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单论《论语》,张方平已然融会贯通。</p>
戚舜宾是戚纶之子,戚同文之孙,天禧五年,戚纶病故,依例,戚舜宾应该为父守孝。</p>
当然,守孝归守孝,并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似指点后辈,或者教学之类的活动,基本上是没有忌讳的。</p>
接受考校的人姓张,名方平,他是应天本地人,十三岁时便入应天书院读书。</p>
张方平聪慧绝顶,凡是看过的书,几乎是过目不忘,仅需一两遍就能记下书中的内容。</p>
写文章亦是如此,虽然他今年才十六岁,但论速度,他绝对是大宋最快的几杆枪。</p>
他是出了名的快枪手,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他压根就不需要停笔思考,基本是一蹴而就。</p>
可惜,张方平的出身差了一点,家境不是很好,如今他身上穿着的冬衣还是戚舜宾送给他的。</p>
读书人,总归要讲究一个体面,少年人身子长得又快,一件冬衣可不便宜。</p>
张方平没法像那些富家子弟一般,年年换新衣。</p>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才是常态。</p>
戚舜宾是个惜才的人,看到张方平如此窘迫,不禁动了怜惜之意。</p>
最后一轮考校结束,戚舜宾伸手指了指身前的暖炉,示意张方平凑得近一些。</p>
“方平,坐。”</p>
“谢先生。”</p>
张方平恭敬的做了个揖礼,然后才凑近坐下。</p>
“近几日,书院中甚是喧嚣,可影响到你们了?”</p>
正处于服丧期的戚舜宾,基本很少在外界露面,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后山一带。</p>
如非必要,他是不出去的。</p>
但他不出门,别人却主动上门来找他。</p>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来书院拜访的人愈发的多了,其中甚至还有执政官的家臣。</p>
如果不是恰好服丧,戚舜宾根本就没有拒绝的资格。</p>
一饮一啄,当真是奥妙无穷。</p>
“尚可。”</p>
答话时,张方平的表情似乎有些局促,连带着眼神也有几分躲闪。</p>
影响,肯定是有的!</p>
近日拜访应天书院的人,目的大多相同。</p>
考察书院的运行制度!</p>
四大书院中,应天书院距离京中最近,在地理位置上,其他三大书院是比不过应天书院的。</p>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戚舜宾等了张方平一眼:“不过,念在事出有因,这次我便不罚你了。”</p>
“还不老师交待?”</p>
被先生一语道破,张方平脸色唰的一下就红了,而后他连忙站了起来,面带羞愧道。</p>
“先生,方平认罚。”</p>
“坐吧。”</p>
戚舜宾摆了摆手:“我说算了便算了,坐下,好好和我说一说近日书院的变化。”</p>
“是,先生。”</p>
张方平摆着一副苦瓜脸,缓缓道出了院中的变化。</p>
“先生,您还记得范前辈吗?”</p>>
应天书院中学子众多,其中姓范的,从前至今,少说也有几十人,但一听张方平提到范前辈,戚舜宾一瞬间就想到了范仲淹。</p>
“你说的是范希文吧?”</p>
“是。”</p>
张方平面带希冀道:“前些日子,范前辈的诏书,忽然火遍了京师,怒骂者有之,盛赞者有之。”</p>
‘也不知道我何时才能像范前辈那样,名动天下。’</p>
虽然范仲淹在京中是骂名居多,但套用后世的一句话,黑红,那也是红啊。</p>
如今的张方平,不过是一个有些天赋的读书人。</p>
除了在应天府这一亩三分地上,他能有些名声,一旦出了应天府,他只是一个小透明。</p>
尽管张方平心中已然浮想联翩,但联想归联想,并没有影响他的讲述。</p>
天才嘛。</p>
总有点特殊的,一心二用,不算什么。</p>
另一边,听到范仲淹的境况,戚舜宾心中不免有几分唏嘘。</p>
范希文啊,范希文,还是那个老样子。</p>
头太铁了!</p>
建言就建言,没必要把‘书同文’给加上去的。</p>
身为戚同文的嫡孙,戚舜宾非常了解爷爷心中的抱负,年少时,他是跟着爷爷长大的。</p>
他的启蒙老师,便是他的爷爷。</p>
爷爷为什么改名‘同文’,没有人比他更清楚。</p>
想着想着,戚舜宾的心中又涌现出些许羞愧。</p>
他不如范希文,多矣。</p>
明明他才是戚家的嫡传,可他却没有范希文那般洒脱,那般敢为天下先。</p>
‘也许,范希文才是大父(祖父)最正统的传人。’</p>
片刻后,张方平讲完了近期书院发生的事,然后他便耐心的等待着先生的教诲。</p>
但左等右等,还是没能等到。</p>
少顷,他稍稍抬起头,迅速的偷瞄了一眼戚舜宾。</p>
‘咦?’</p>
‘先生的样子好像是在发呆?’</p>
确实,戚舜宾现在就是在发呆,继羞愧之后,他又生出了‘不该落后于人’的念头。</p>
范希文正在为‘大父’摇旗呐喊,作为戚家子弟,他又如何能安然处之?</p>
起码,得帮一帮范希文吧?</p>
范希文祖上虽然阔过,但早已家道中落,传到他这一代,更是落魄了几分。</p>
不然的话,范希文入院时也不会顶着‘朱说’的名字。</p>
连姓都改了,可见范氏的窘迫。</p>
念及至此,戚舜宾觉得他不该继续逃避了。</p>
升为戚家子弟,他怎能让范希文独自作战?</p>
这骂名,他也该担一担的。</p>
戚家,不能袖手旁观!</p>
名也罢,利也罢,能舍便舍。</p>
……</p>
……</p>
……</p>
两天后。</p>
应天书院的拜访者们忽然发现,正在后山守丧的戚舜宾,态度好像有些改变。???.</p>
之前,戚舜宾谁也不见,似乎是打着‘明哲保身’的态度。</p>
而现在,虽然谈不上谁都会见,但起码开始见人了。 .</p>
放羊小星星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p>sxbiquge/read/8/8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