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番推论,旁边的刘永全倒没有表现得过于意外。
毕竟他早就通过常浩南知道了601所在四代机选型失败之后,就有了跳级研发第五代战机的想法,甚至还跟航空动力集团预订了下一代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验证合作。
但林济洪却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位新领导的念头是如此狂野。
“更下一代?”
通常而言,提前开展的预研工作尽管是普遍存在的,但却基本集中在概念性、理论性的研究,或者干脆聚焦于某项特定的关键技术,总体设计实际上很少被算入其中。
就比如在90年代初,勉强算是刚刚把第二代战斗机给造明白的情况下,就开始拿歼7和歼8进行电传系统和隐身性的技术验证。
而真正提出具备实际操作性的第四代战机概念方案,则已经是本世纪初歼10定型附近的事情了。
“是啊……”
杨韦点点头:
“其实总结喷气时代,尤其是**时代以来的飞机设计,总体上都是朝着构型越来越简洁,而控制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在想,更未来的战斗机会不会是翼面结构极致简化,只依靠部分小面积的动作面来维持稳定性和操纵性的设计?”
“如果真是这种趋势,那么就必定需要主动控制系统频繁发挥效果,而如果能通过一些额外的技术来弥补翼面开合过程中产生的额外雷达反射面积,那么整个飞行器的雷达信号特征就可以缩小到一个非常夸张的范畴……”
林济洪倒是没有考虑过这么长远的事情,稍微想了想之后便用半开玩笑的语气道:
“翼面结构简化,仅依靠动作面维持稳定和进行操纵……这怎么听着像是飞翼布局?”
言毕,一行三人全都笑出了声。
飞翼式布局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优势,但显然从根子上就不适合用在需要灵活性的战斗机上面。
笑了一会之后,杨韦才戏谑地摇了摇头:
“飞翼布局还是留给轰炸机或者运输机得好……”
刘永全也忍不住打趣道:
“要是飞翼布局也算的话,那美国人完全可以修改一下定义,把B2算作F22和F35之后的下一代装备,这样就省的去搞研发了……”
又是一阵快活的笑声。
直到平静下来之后,刘永全才回答了刚才杨韦提出的那个问题:
“理论上,让等离子体覆盖在任何位置的控制策略都是相似的,但至少在现阶段,等离子体的输送还高度依赖高温高压的气体环境……要想在发动机当中额外腾出两条流道,还要保证其中的流体能量不变,这在工程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
说到这里,他略微犹豫了片刻。
“除非什么?”
杨韦的语速都比刚才快了不少。
而刘永全则是摇了摇头:
“没什么……除非用能量更高、做功形式更直接的冲压发动机,可以保证足够的流体能量,但杨总你也知道,这种动力形式因为启动条件和工作稳定性的问题,很难用在一般的航空器上……”
“……”
……
在几乎大半个华夏航空系统的通力协作之下,原本已经停用的渝都243号试验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重新投入了使用。
而一架换上了涡扇10A等离子体测试验证机的歼10S原型机,也在随后被拆掉机翼,由陆路从蓉城被运输到渝都——
单发飞机,还装着一个并未经过充分测试的发动机,那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允许直接上天的。
当刘永全跟着测试机第二次来到电磁检测中心的时候,原本相当荒芜,甚至显得有些破败的旧园区后山上,已经重新被激活了人气。
近百名分属于几家不同单位的技术人员正在按照测试方案中的要求,对那架歼10S原型机的固定方式进行调节。
尽管支撑基座已经进行过轮廓优化并使用了散射能很强的材料制作,但为了避免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扰,除了在雷达软件中进行除躁设定以外,也需要让飞机处在一个更加合适的角度。
尤其本次测试的最关键目标是飞机正后方的雷达信号特征,所以还需要额外设置一定仰角,保证雷达波入射角度与飞机中轴线齐平。
见到刘永全和林济洪走进控制中心,张品生把指挥用的对讲机交到旁边的另一名工作人员手中,然后把二人引到了一台十分富有年代感的电脑前面。
屏幕上,正显示着一条中间高两头低的曲线:
“作为空白对照,我们已经记录了这架飞机在未启动发动机状态下后半球的RCS值,横坐标轴90°就是机身正后方……”
张品生介绍道:
“其实正常情况下,一架未做过隐身处理的飞机应该是侧面RCS最大,只是我们为了保证60-120°关键范围内的测试精度,飞机正侧面的几个主要反射特征都被支撑平台给遮蔽住了,所以反而显得比较小,好在不会对你们的测试需求带来太多影响……”
“……”
渝都这边是电磁学测试中心,工作人员几乎没见过工作状态下的真飞机,所以启动过程需要林济洪和刘永全带来的技术人员协助完成。
当然,毕竟是测试机,不可能真让一个飞行员坐到驾驶舱里面去。
所有启动过程都是在控制中心里面遥控进行的。
对于606和611两个研究所的老航空们而言,整个过程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平常。
透过安装在远处的摄像头可以看到,随着油门控制杆被缓缓推动到底,一股淡蓝色的加力火焰骤然出现在尾喷口处,如同一条怒龙口中喷出的烈火,凶猛地**着下方的水泥地面。
在被专门安装的水冷挡焰板反射之后,又化为一道宛若实质的热浪向上翻腾,甚至让周围的空气都出现了一丝扭曲。
确定几个核心参数都逐渐归于平稳之后,林济洪转头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刘永全:
“刘总,发动机已经进入正常的加力工作状态,接下来的操作,可就交给你们了。”
后者并没有回话,只是在电脑中启动了一串早已输入完成的代码——
等离子体磁控程序颇为复杂而且随时都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加之这里的老设备性能也实在有限,所以并没有做成一键启动的傻瓜式操作。
而在刘永全敲下回车键之后,测试区内的情况也很快发生了变化。
“我去……”
很少见到发动机加力开启的张品生甚至直接惊呼出声——
原本只有淡淡蓝色的尾焰,竟然直接变成了相对较浓的蓝紫色,在隆冬时节略显阴沉的天色之下,显得煞是好看。
“没办法,内置等离子体管的一些后遗症……”
刘永全自然也看出了对方的惊讶,很快解释道:
“非要说的话,其实算是浪费了不少能量。”
毕竟还有正事要办,张品生很快压下了心中的震惊,凑到话筒旁边开始布置工作:
“1号雷达开机,环绕轨道进行半周期往返运动,10组循环!”
距离飞机大约1km远的测试区边缘,一辆搭载着雷达天线阵面的轨道小车开始进行匀速圆周运动。
跟许多自然现象一样,雷达信号的反射强度也不是一个稳定值,因此在接下来的大约15分钟里,这辆小车将来回往返运行10次,以保证得到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果……
但没过多长时间,甚至连第一个周期都还没结束,就有人发现,不仅发动机尾喷口周围,就连飞机的两侧水平尾翼和双腹鳍边缘,都跟着出现了一层若有若无的光晕。
起初还有人以为是自己眼花,或者光学观测设备的分辨率不够。
不过很快,这层光晕便加强到了不可能被忽视的地步。
等离子体鞘套本身当然是光学上不可见的,但作为载体的高能气流却成为了某种符号,让众人有了“肉眼观测等离子体”的机会。
“竟然真能稳定覆盖住机身表面……”
林济洪双眼微微睁大。
不过在震撼之余,他又突然有了些担忧:
“话说刘总,飞机的尾翼和腹鳍可没像发动机喷口一样做过特别的防热处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会因为温度太高导致被烧坏吧?”
“你这还真问到我的知识盲区了……”
面对这个问题,刘永全有些苦恼地挠了挠头:
“不过根据常院士的说法,等离子体的温度概念比较特殊,而且所谓温度,本质上相当于粒子动能的宏观呈现,利用电磁场控制等离子体的覆盖,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绝粒子动能的作用……”
还没等林济洪有所反应,倒是张品生惊讶地**话来:
“这个原理好像是……类似托卡马克那样?”
毕竟他早就通过常浩南知道了601所在四代机选型失败之后,就有了跳级研发第五代战机的想法,甚至还跟航空动力集团预订了下一代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验证合作。
但林济洪却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位新领导的念头是如此狂野。
“更下一代?”
通常而言,提前开展的预研工作尽管是普遍存在的,但却基本集中在概念性、理论性的研究,或者干脆聚焦于某项特定的关键技术,总体设计实际上很少被算入其中。
就比如在90年代初,勉强算是刚刚把第二代战斗机给造明白的情况下,就开始拿歼7和歼8进行电传系统和隐身性的技术验证。
而真正提出具备实际操作性的第四代战机概念方案,则已经是本世纪初歼10定型附近的事情了。
“是啊……”
杨韦点点头:
“其实总结喷气时代,尤其是**时代以来的飞机设计,总体上都是朝着构型越来越简洁,而控制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在想,更未来的战斗机会不会是翼面结构极致简化,只依靠部分小面积的动作面来维持稳定性和操纵性的设计?”
“如果真是这种趋势,那么就必定需要主动控制系统频繁发挥效果,而如果能通过一些额外的技术来弥补翼面开合过程中产生的额外雷达反射面积,那么整个飞行器的雷达信号特征就可以缩小到一个非常夸张的范畴……”
林济洪倒是没有考虑过这么长远的事情,稍微想了想之后便用半开玩笑的语气道:
“翼面结构简化,仅依靠动作面维持稳定和进行操纵……这怎么听着像是飞翼布局?”
言毕,一行三人全都笑出了声。
飞翼式布局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优势,但显然从根子上就不适合用在需要灵活性的战斗机上面。
笑了一会之后,杨韦才戏谑地摇了摇头:
“飞翼布局还是留给轰炸机或者运输机得好……”
刘永全也忍不住打趣道:
“要是飞翼布局也算的话,那美国人完全可以修改一下定义,把B2算作F22和F35之后的下一代装备,这样就省的去搞研发了……”
又是一阵快活的笑声。
直到平静下来之后,刘永全才回答了刚才杨韦提出的那个问题:
“理论上,让等离子体覆盖在任何位置的控制策略都是相似的,但至少在现阶段,等离子体的输送还高度依赖高温高压的气体环境……要想在发动机当中额外腾出两条流道,还要保证其中的流体能量不变,这在工程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
说到这里,他略微犹豫了片刻。
“除非什么?”
杨韦的语速都比刚才快了不少。
而刘永全则是摇了摇头:
“没什么……除非用能量更高、做功形式更直接的冲压发动机,可以保证足够的流体能量,但杨总你也知道,这种动力形式因为启动条件和工作稳定性的问题,很难用在一般的航空器上……”
“……”
……
在几乎大半个华夏航空系统的通力协作之下,原本已经停用的渝都243号试验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重新投入了使用。
而一架换上了涡扇10A等离子体测试验证机的歼10S原型机,也在随后被拆掉机翼,由陆路从蓉城被运输到渝都——
单发飞机,还装着一个并未经过充分测试的发动机,那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允许直接上天的。
当刘永全跟着测试机第二次来到电磁检测中心的时候,原本相当荒芜,甚至显得有些破败的旧园区后山上,已经重新被激活了人气。
近百名分属于几家不同单位的技术人员正在按照测试方案中的要求,对那架歼10S原型机的固定方式进行调节。
尽管支撑基座已经进行过轮廓优化并使用了散射能很强的材料制作,但为了避免对测试结果产生干扰,除了在雷达软件中进行除躁设定以外,也需要让飞机处在一个更加合适的角度。
尤其本次测试的最关键目标是飞机正后方的雷达信号特征,所以还需要额外设置一定仰角,保证雷达波入射角度与飞机中轴线齐平。
见到刘永全和林济洪走进控制中心,张品生把指挥用的对讲机交到旁边的另一名工作人员手中,然后把二人引到了一台十分富有年代感的电脑前面。
屏幕上,正显示着一条中间高两头低的曲线:
“作为空白对照,我们已经记录了这架飞机在未启动发动机状态下后半球的RCS值,横坐标轴90°就是机身正后方……”
张品生介绍道:
“其实正常情况下,一架未做过隐身处理的飞机应该是侧面RCS最大,只是我们为了保证60-120°关键范围内的测试精度,飞机正侧面的几个主要反射特征都被支撑平台给遮蔽住了,所以反而显得比较小,好在不会对你们的测试需求带来太多影响……”
“……”
渝都这边是电磁学测试中心,工作人员几乎没见过工作状态下的真飞机,所以启动过程需要林济洪和刘永全带来的技术人员协助完成。
当然,毕竟是测试机,不可能真让一个飞行员坐到驾驶舱里面去。
所有启动过程都是在控制中心里面遥控进行的。
对于606和611两个研究所的老航空们而言,整个过程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平常。
透过安装在远处的摄像头可以看到,随着油门控制杆被缓缓推动到底,一股淡蓝色的加力火焰骤然出现在尾喷口处,如同一条怒龙口中喷出的烈火,凶猛地**着下方的水泥地面。
在被专门安装的水冷挡焰板反射之后,又化为一道宛若实质的热浪向上翻腾,甚至让周围的空气都出现了一丝扭曲。
确定几个核心参数都逐渐归于平稳之后,林济洪转头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刘永全:
“刘总,发动机已经进入正常的加力工作状态,接下来的操作,可就交给你们了。”
后者并没有回话,只是在电脑中启动了一串早已输入完成的代码——
等离子体磁控程序颇为复杂而且随时都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加之这里的老设备性能也实在有限,所以并没有做成一键启动的傻瓜式操作。
而在刘永全敲下回车键之后,测试区内的情况也很快发生了变化。
“我去……”
很少见到发动机加力开启的张品生甚至直接惊呼出声——
原本只有淡淡蓝色的尾焰,竟然直接变成了相对较浓的蓝紫色,在隆冬时节略显阴沉的天色之下,显得煞是好看。
“没办法,内置等离子体管的一些后遗症……”
刘永全自然也看出了对方的惊讶,很快解释道:
“非要说的话,其实算是浪费了不少能量。”
毕竟还有正事要办,张品生很快压下了心中的震惊,凑到话筒旁边开始布置工作:
“1号雷达开机,环绕轨道进行半周期往返运动,10组循环!”
距离飞机大约1km远的测试区边缘,一辆搭载着雷达天线阵面的轨道小车开始进行匀速圆周运动。
跟许多自然现象一样,雷达信号的反射强度也不是一个稳定值,因此在接下来的大约15分钟里,这辆小车将来回往返运行10次,以保证得到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果……
但没过多长时间,甚至连第一个周期都还没结束,就有人发现,不仅发动机尾喷口周围,就连飞机的两侧水平尾翼和双腹鳍边缘,都跟着出现了一层若有若无的光晕。
起初还有人以为是自己眼花,或者光学观测设备的分辨率不够。
不过很快,这层光晕便加强到了不可能被忽视的地步。
等离子体鞘套本身当然是光学上不可见的,但作为载体的高能气流却成为了某种符号,让众人有了“肉眼观测等离子体”的机会。
“竟然真能稳定覆盖住机身表面……”
林济洪双眼微微睁大。
不过在震撼之余,他又突然有了些担忧:
“话说刘总,飞机的尾翼和腹鳍可没像发动机喷口一样做过特别的防热处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会因为温度太高导致被烧坏吧?”
“你这还真问到我的知识盲区了……”
面对这个问题,刘永全有些苦恼地挠了挠头:
“不过根据常院士的说法,等离子体的温度概念比较特殊,而且所谓温度,本质上相当于粒子动能的宏观呈现,利用电磁场控制等离子体的覆盖,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绝粒子动能的作用……”
还没等林济洪有所反应,倒是张品生惊讶地**话来:
“这个原理好像是……类似托卡马克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