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像是托卡马克!”
与此同时,京城,怀柔科学城。
常浩南正在跟核工业240所的所长韩陈峰进行着一场内容几乎相同的对话。
大约三个星期之前,后者就和刘永全一起,在410厂亲眼见证了发动机尾焰中等离子体分布的测试结果。
不过在那个时候,韩陈峰的感受主要还是新奇。
利用发动机燃烧室内高温、高压、以及近似平衡流动的环境作为等离子体发生场所,这显然算不得什么理论层面的重大突破,只相当于通过一种巧妙的手段,把等离子体物理和航空航天两个专业给联合起来了。
如果不是因为挂着常浩南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他大概率只会当做一件值得在下次组会上跟同僚还有学生讨论一番的趣事,根本不会把那台宝贝设备给借出去,还亲自挂名技术组负责人去现场观看测试流程。
毕竟,搞航发的和他们搞核物理的之间,还是有着不同学科之间、以及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
然而,在刘永全把他们“意外”观测到的减阻增推情况,连夜报告上去之后,第二天从常浩南那里得到的回应却是——
【我在先期计算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这一情况的存在,但通过减小边界层湍流度和削弱湍流涡系而产生的减阻效果不够明显且稳定性较差,一旦发动机在空中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后,这一效果将接近消失,因此无需过分关注,如果对这一问题有深入兴趣,可在下次来京时面谈……】
对于老刘来说,这件事到这基本就结束了。
他非常清楚自己能力范围的边界在哪,如今正是项目压力最大的节骨眼上,分心去关注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分散原本就已经相当极限的注意力,影响到涡扇10G的研发进度。
但对于韩陈峰来说,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永全是在几天后双方举行的例行工作会议间隙,把常浩南的回复作为闲聊的一部分告诉给他的。
然后……
韩陈峰差点就从椅子上跳起来。
如果说此前他做主参与这个项目,主要还只是为了沾沾常院士的喜气,免得连续两年在院士评选第一轮被刷掉的话。
那么,从听到这段回应的那一刻开始,要沾的可就不只是喜气了。
还有研究课题!
尽管韩陈峰本人也想到了“等离子体减阻效应导致发动机推力增加”这个环节,但事后总结原因跟事先预测现象的难度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更何况常浩南还说的非常明确,是在计算过程中发现的,并非简单的定性推论。
不夸张地说,单就这一句话里面包含的工作,稍微扩展一下之后都能发一篇Nature Physics或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样的物理学顶刊。
而对方写下这句话的语气如同吃饭喝水般平常,说明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显然不止于此。
刚想到这里的时候,韩陈峰恨不得马上就动身前往京城,去跟常浩南交流一番。
只不过以后者如今的身份,以及手头工作的繁忙程度,当然不可能随便打个电话或者发个邮件就能约到见面。
所以韩陈峰只好耐下心来,按照程序通过刘永全那边的渠道逐级上报,最后才在今天约到了一个常浩南有空的机会。
而在听过常浩南那个“利用磁场效应结合电场辅助控制等离子体在飞行器表面扩散范围”的思路之后,他也不出所料地问出了那个命定之中的问题:
“就像托卡马克那样?”
通常认为,氘-氚反应需要接近一亿度的温度才比较容易实现,不过严格来说,这里的数字实际上也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并非通常概念中的宏观温度,而是10keV的能量所对应的计算值。
但无论如何,显然没有任何场合可以直接承受这样离谱的高温,况且除了温度以外,聚变反应的发生还需要粒子的密度和约束时间达到一定要求,这些都不是像裂变反应那样搞个水池就能轻易满足的条件。
在宇宙当中,质量和密度足够大的恒星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引力来约束等离子体,提供维持聚变反应的条件,但对于人类来说,哪怕把太阳系中其他几个行星给挖空,也无法积累如此大量的物质。
所以只能通过惯性或是磁场约束高能粒子的活动范围,相当于用一个空前强大的保温层把温度给隔绝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区间之内,使得聚变反应可以在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容器内发生。
因此,当听到“磁场控制”这个关键词之后,想到环形真空室磁线圈约束装置,也就是托卡马克,是相当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同样不出所料地,韩陈峰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
过了好一阵子之后,他才勉强回过味来:
“常院士……您也有志于聚变能应用领域的研究?”
问完之后,又后知后觉地觉得好像不太合适,于是准备找补一下:
“我的意思是,华夏环流器二号今年已经在庐州开始试运行,如果您对可控核聚变有兴趣,不是应该早就跟那边合作过……”
眼见着对方比自己想的都长远,常浩南不由得哑然失笑:
“我想,任何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技术人员,多少都会有一个跟聚变应用有关的梦想……我当然也不能免俗。”
他解释道:
“但飞机表面的等离子体鞘套无论能量、体积还是密度都远不能跟核聚变相提并论……比如只需要大约100V的电压和小于0.1T的磁场就可以可有效改变距离表面4cm处的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而这个数值在托卡马克里面恐怕连辅助设备的磁场都不如……”
直到这时,韩陈峰才终于反应过来,常浩南的意思只是这项技术跟磁约束技术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而非现在就要转头去搞聚变研究。
一时间不免有些尴尬。
好在他还没忘了自己本次过来的关键目的,于是借着常浩南刚才的解释顺势询问道:
“常院士,我之前从刘总那里看到过您的方案……但是始终没想明白,您到底是通过何种方式,才计算出这样精确的结果?”
“另外就是……”
韩陈峰的老脸有些发红,但或许是此生仅有的机会摆在面前,容不得他瞻前顾后太多。
因此,稍作犹豫之后,他还是继续道:
“说句略有些自夸的话,我们240所在等离子体源研制,还有电子密度测量和实验验证方面也算是走在国内前列,同时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再加上现在又跟606所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关系,如果您后面的研究有相关需要,我们愿意提供能力范围内的一切帮助……”
240所在一开始成立时的目的,只是保障华夏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主要研究领域与其说是核物理倒不如说是地质学。
不过,后来随着时代变化,也逐渐增加了核能利用和粒子物理相关的研究内容。
所以韩陈峰说自己有研究基础,倒也不算强行往脸上贴金。
但后面那个“愿意提供帮助”的表态,就完全是为了好听才使用的说法了。
实际意思两个人心里都门清——
大佬,大佬,带带我啊!
与此同时,京城,怀柔科学城。
常浩南正在跟核工业240所的所长韩陈峰进行着一场内容几乎相同的对话。
大约三个星期之前,后者就和刘永全一起,在410厂亲眼见证了发动机尾焰中等离子体分布的测试结果。
不过在那个时候,韩陈峰的感受主要还是新奇。
利用发动机燃烧室内高温、高压、以及近似平衡流动的环境作为等离子体发生场所,这显然算不得什么理论层面的重大突破,只相当于通过一种巧妙的手段,把等离子体物理和航空航天两个专业给联合起来了。
如果不是因为挂着常浩南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他大概率只会当做一件值得在下次组会上跟同僚还有学生讨论一番的趣事,根本不会把那台宝贝设备给借出去,还亲自挂名技术组负责人去现场观看测试流程。
毕竟,搞航发的和他们搞核物理的之间,还是有着不同学科之间、以及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
然而,在刘永全把他们“意外”观测到的减阻增推情况,连夜报告上去之后,第二天从常浩南那里得到的回应却是——
【我在先期计算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这一情况的存在,但通过减小边界层湍流度和削弱湍流涡系而产生的减阻效果不够明显且稳定性较差,一旦发动机在空中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后,这一效果将接近消失,因此无需过分关注,如果对这一问题有深入兴趣,可在下次来京时面谈……】
对于老刘来说,这件事到这基本就结束了。
他非常清楚自己能力范围的边界在哪,如今正是项目压力最大的节骨眼上,分心去关注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分散原本就已经相当极限的注意力,影响到涡扇10G的研发进度。
但对于韩陈峰来说,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永全是在几天后双方举行的例行工作会议间隙,把常浩南的回复作为闲聊的一部分告诉给他的。
然后……
韩陈峰差点就从椅子上跳起来。
如果说此前他做主参与这个项目,主要还只是为了沾沾常院士的喜气,免得连续两年在院士评选第一轮被刷掉的话。
那么,从听到这段回应的那一刻开始,要沾的可就不只是喜气了。
还有研究课题!
尽管韩陈峰本人也想到了“等离子体减阻效应导致发动机推力增加”这个环节,但事后总结原因跟事先预测现象的难度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更何况常浩南还说的非常明确,是在计算过程中发现的,并非简单的定性推论。
不夸张地说,单就这一句话里面包含的工作,稍微扩展一下之后都能发一篇Nature Physics或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样的物理学顶刊。
而对方写下这句话的语气如同吃饭喝水般平常,说明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显然不止于此。
刚想到这里的时候,韩陈峰恨不得马上就动身前往京城,去跟常浩南交流一番。
只不过以后者如今的身份,以及手头工作的繁忙程度,当然不可能随便打个电话或者发个邮件就能约到见面。
所以韩陈峰只好耐下心来,按照程序通过刘永全那边的渠道逐级上报,最后才在今天约到了一个常浩南有空的机会。
而在听过常浩南那个“利用磁场效应结合电场辅助控制等离子体在飞行器表面扩散范围”的思路之后,他也不出所料地问出了那个命定之中的问题:
“就像托卡马克那样?”
通常认为,氘-氚反应需要接近一亿度的温度才比较容易实现,不过严格来说,这里的数字实际上也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并非通常概念中的宏观温度,而是10keV的能量所对应的计算值。
但无论如何,显然没有任何场合可以直接承受这样离谱的高温,况且除了温度以外,聚变反应的发生还需要粒子的密度和约束时间达到一定要求,这些都不是像裂变反应那样搞个水池就能轻易满足的条件。
在宇宙当中,质量和密度足够大的恒星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引力来约束等离子体,提供维持聚变反应的条件,但对于人类来说,哪怕把太阳系中其他几个行星给挖空,也无法积累如此大量的物质。
所以只能通过惯性或是磁场约束高能粒子的活动范围,相当于用一个空前强大的保温层把温度给隔绝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区间之内,使得聚变反应可以在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容器内发生。
因此,当听到“磁场控制”这个关键词之后,想到环形真空室磁线圈约束装置,也就是托卡马克,是相当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同样不出所料地,韩陈峰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
过了好一阵子之后,他才勉强回过味来:
“常院士……您也有志于聚变能应用领域的研究?”
问完之后,又后知后觉地觉得好像不太合适,于是准备找补一下:
“我的意思是,华夏环流器二号今年已经在庐州开始试运行,如果您对可控核聚变有兴趣,不是应该早就跟那边合作过……”
眼见着对方比自己想的都长远,常浩南不由得哑然失笑:
“我想,任何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技术人员,多少都会有一个跟聚变应用有关的梦想……我当然也不能免俗。”
他解释道:
“但飞机表面的等离子体鞘套无论能量、体积还是密度都远不能跟核聚变相提并论……比如只需要大约100V的电压和小于0.1T的磁场就可以可有效改变距离表面4cm处的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而这个数值在托卡马克里面恐怕连辅助设备的磁场都不如……”
直到这时,韩陈峰才终于反应过来,常浩南的意思只是这项技术跟磁约束技术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而非现在就要转头去搞聚变研究。
一时间不免有些尴尬。
好在他还没忘了自己本次过来的关键目的,于是借着常浩南刚才的解释顺势询问道:
“常院士,我之前从刘总那里看到过您的方案……但是始终没想明白,您到底是通过何种方式,才计算出这样精确的结果?”
“另外就是……”
韩陈峰的老脸有些发红,但或许是此生仅有的机会摆在面前,容不得他瞻前顾后太多。
因此,稍作犹豫之后,他还是继续道:
“说句略有些自夸的话,我们240所在等离子体源研制,还有电子密度测量和实验验证方面也算是走在国内前列,同时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再加上现在又跟606所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关系,如果您后面的研究有相关需要,我们愿意提供能力范围内的一切帮助……”
240所在一开始成立时的目的,只是保障华夏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主要研究领域与其说是核物理倒不如说是地质学。
不过,后来随着时代变化,也逐渐增加了核能利用和粒子物理相关的研究内容。
所以韩陈峰说自己有研究基础,倒也不算强行往脸上贴金。
但后面那个“愿意提供帮助”的表态,就完全是为了好听才使用的说法了。
实际意思两个人心里都门清——
大佬,大佬,带带我啊!